黄药子的药理及毒副作用
【关键词】 黄药子 药理作用 毒副作用
黄药子为薯蓣科薯蓣属植物黄独(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块茎。又名黄独、黄药脂、木药子、香芋、黄金山药、零余薯、黄狗头等。其药用悠久,始载于《开宝本草》。性味苦,辛,凉,有小毒。功能解毒消肿,化痰散结,凉血止血。用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结核、咽喉肿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肿;外用治疗疮疖。近年来,黄药子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且疗效显著。但同时它的毒副作用也屡见报道,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 药理作用
1.1 对甲状腺的作用 黄药子对大鼠自发性甲状腺肿有改善作用,对缺碘食物所致的甲状腺肿有一定治疗作用。其原因可能是黄药子中含碘,服药后增加患者甲状腺聚碘,迅速合成甲状腺素,从而抑制垂体前叶分泌过多的促甲状腺素,起到治疗作用。
1.2 抗肿瘤作用 黄药子甲素、乙素、丙素以及薯蓣皂苷等均具有抗肿瘤作用,尤其对甲状腺腺瘤有独特疗效[1]。
1.3 抗菌作用 黄药子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水煎剂(1∶3)对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50%的水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这为治疗多种皮肤感染性疾病提供了药依据。
1.4 抗病毒作用 黄药子乙醇浸膏在0.017~0.034mg/ml时不仅能抑灭DNA病毒,而且能抑制RNA病毒的转录,灭活病毒后的细胞或药物对照细胞仍旧能继续分裂传代,说明此药无毒而有效。黄药子的水浸剂对各种类型的病毒均无抑制作用[2]。
1.5 止血作用 用黄药子止血,古已有之。如宋代《博济方》用黄药子、汉防己各取一两为末,每服一钱。小麦汤食后调服,治咯血不止。还可用于多种出血疾病,止血机理未明。仅有动物实验证明,在小鼠剪尾前半小时,给小鼠腹腔注射黄独流浸膏,有止血作用。
1.6 其它作用 黄药子还有许多其它的药理作用。如用于治疗银屑病、梅毒溃烂,外敷可治疗毒蛇咬伤、老年人前列腺肥大尿潴留。日本有人用黄药子降血糖。另外,还可以治疗慢性气管炎、百日咳、小儿顽固性哮喘、睾丸炎、淋巴结结核、慢性宫颈炎、阴囊湿疹、扁平疣等等。
2 毒副作用
黄药子多种疾病疗效确切,但其毒性反应也较为多见。轻度中毒可见口干、食欲不振、恶心、腹痛等消化道反应。严重者可见昏迷、瞳孔缩小、呼吸困难、心肌麻痹致死。一般临床中毒性肝炎多见。
黄药子所含有毒成分主要为薯蓣皂苷(Dioscorein)及薯蓣毒皂苷(Dioscoreloxin)。据报道,黄药子甲素、乙素、丙素以及鞣质等均能引起急性中毒。黄药子对肝脏的损害属于对肝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肝脏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细胞代谢的结果,且损害的程度与给药剂量和时间密切相关[3]。
总之,黄药子药理作用广泛,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尤其是目前许多抗生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病毒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上升,而黄药子抑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明显,深入开展其化学成分方面的研究,有希望开发出一类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
【】
1 马祥荣.黄药子酒治疗甲状腺腺瘤48例.浙江中医杂志,1996,(9):396
2 徐以珍,白翠贤,周 琪,等,黄药子乙醇浸膏管内抑制灭活病毒的研究.药学通报,1998,23(9):535?537
3 唐迎雪.黄药子古今临床应用与研究.中药杂志,1995,20(7):435?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