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并微波透热治疗42例恶性肿瘤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革 时间:2010-07-13
【摘要】 目的 评价微波加温深部或表浅巨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3年8月至2008年2月,应用加温合并放射治疗深部或表浅巨大肿瘤42例,其中鳞癌25例,占59.5%。42例均为晚期复发病例,其中9例同时应用了化疗。热疗用WR-II型微波治癌机,频率915 mHZ,治疗功率50~250 W,1~2次/周,每次加温30~45 min,在放射治疗后60 min内进行,加温2~14次,平均每例6次。放疗总剂量40~70 GY,平均产51 GY。结果 CR:19%,PR:52%,NR:29%,总有效率:71.1%。并发症有皮下脂肪硬结1例。结论 临床应用微波加温治疗深浅部肿癌,疗效确切。?
  【关键词】 放疗;热疗;恶性肿瘤
  
  近20年来,热疗在肿瘤治疗中表现出明显增效作用,并且不良反应少,无累积中毒,患者易耐受,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本钢胸科自2003年8月开始应用WR-II型微波治癌机治疗42例晚期肿瘤,合并应用放疗,取得一定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3年8月至2008年2月,收治晚期复发肿瘤42例,其中女15例,男27例,年龄26~84岁,平均57岁。临床诊断:食道癌21例、肺癌10例、直肠癌术后复发5例、胃癌3例、宫颈癌3例。病理诊断:鳞癌25例、腺癌15例、另2例无病理诊断。?
  1.2 治疗方法 加温治疗应用WR-II微波治癌机,其采用了微机控制。同时监测温度以及控制加热温度,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对它所采用的阴极直热式磁控管而言,阴极、阳极之间有正向的高压直流电场,场电压最高可达到700 V左右。笔者常规采用频率915 MHz,治疗功率50~250 W,1~2次/周,每次加温30~45 min,在放射治疗后60 min内进行,加温2~14次。放疗用GO-60机,5次/周,2 GY/次,剂量36~70 GY,中后剂量51 GY。?
  
  2 结果?
  
  2.1 疗效 所有病例均有临床可测量的数据,表浅部位直接测量,深部肿瘤根据B超、CT或MR影像检查测定体积。所有病例均在治疗后观察2~3个月,按实体瘤放放疗直接效果判定标准评价近期疗效为CR、PR和NR。5组病例中肿瘤完全消失8例,肿瘤缩小>50%的22例,CR、PR分别为19%(8/42)和52%(22/42),总有效率(CR+PR)为71%,疗后CT检查,6例出现大面积坏死区,3例治疗后手术切除,病理可见大量坏死组织。?
  2.2 不良反应皮下脂肪硬结1例,其中1例治疗后6个月消失。?   3 讨论?
  
  本组42例深部及表浅巨大肿瘤,并用加温后,CR、PR分别为19%和52%,总有效率(CR+PR)为71%。说明虽然晚期肿瘤单纯放疗效果差,预后不良,但如并用加温治疗可以提高疗效。这与国内外的报告是一致的。大量的基础实验结果证明,加热对癌细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高热(41.5℃)可使癌细胞的结构代谢改变,即使其周围酸质增高,从而使癌细胞受到抑止。?
  3.2 高热可以抑制RNA和DNA的合成,从而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肿瘤生长。?
  3.3 更主要的是癌细胞对热敏感,实验证明当加热至41.5~43℃时就能有效地杀死癌细胞而不损伤正常组织,因此热疗是一种有选择作用的疗法。?
  3.4 高热能使药物对细胞膜的渗透增加,这是热疗与化疗的结合基础,从而提高化疗疗效。?
  3.5 高热后可使癌细胞对放疗增敏。在放射治疗中,目前使用的G0-60机,直线加速器不能有效地杀死癌组织中的乏氧细胞以及处于S期的癌细胞,只有采用快中子、负π介子等高能加速器才具有杀伤作用,而这些设备价格昂贵,设备庞大,因此只有很少国家研制采用。但是由于热疗作用可以使乏氧细胞转化为含氧细胞,可使S期癌细胞对治疗敏感,因此可以大大提高放疗作用。经典的观点认为单纯加温治疗时热对肿瘤细胞的杀灭以43℃为界,43℃以上对各种细胞的曲线几乎接近同一斜率[1]。?
  3.6 因此,临床认为加温到42.5℃以上为有效加温。但是,由于实际治疗中肿瘤内的升温是不均衡的(即使瘤内测得的温度也只能反映溶点的温度,不能代表肿瘤内组织的温度),而且许多肿瘤患者一般情况较差,对热的敏感性和耐受性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达到均匀的经典有效的治疗温度往往较难。Uramo等[2]认为有40.5℃~42.5℃之间,动物肿瘤的热增强比(TER)是一个恒定的数字,温度增加到43.5℃~44.5℃时,热增强比并未显著提高,因此过去一味强调的有效加温温度的理论可能不够全面,持续中度加温40℃左右,持续60~180 min,并不降低疗效,但不良反应轻,患者易耐受,是今后深部加温治疗中有前途的研究方向。?
  目前对实体瘤治疗的疗效观察多依靠影像学,但CT、MRI和B超检查,只能反映肿瘤体积的大小,用于判断疗效,很可能发生估计过低的情况。根据CT判断肿瘤的缩小率不是判断疗效的唯一标准。日本热疗学会采用按CT片上肿瘤内低密度区域的大小变化,综合评价临床疗效。本组二例在治疗后4周进行CT检查,肿瘤较治疗前有缩小,但仍有较大软组织肿物影,直到治疗后3个月再进行CT复查才见肿物影明显缩小,因此在评价热治疗和其他疗法合并时的疗效需要新的标准,但是否应包括组织学尚须讨论。?
  
  参 考 文 献?
  [1] 林世寅,李瑞英.肿瘤热疗学.学苑出版社,2003.?
  [2] 李鼎九.肿瘤热疗学.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