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外科见习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燕秋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外科见习 问题 解决
   [论文摘要] 外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而课间见习则是学好外科学,培养“实用型”卫生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但由于近年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激增,而所属附属教学病床数、医疗设施、带教能力等方面已经存在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如何解决见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每个外科教师应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很强的学科,而课间见习是由书本理论走向临床实践,是学好外科,培养,“实用型”卫技人才的重要桥梁环节,也是学生成为医生的必由之路,外科学它不仅要求有精湛的诊断水平,而且还要有比较高超的手术技术。高超的手术技术,来自于反复实践,外科实践的起步就是见习,通过见习可增加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和记忆,改变黑板上做手术的枯燥、抽象、难理解、无兴趣的局面。比如在给临床医学专业同学讲解阑尾切除,胃大部切除术、疝修补术的手术步骤时,学生感到枯燥,难理解,而记忆只是一个机械性,被动的记忆,不几天就忘了,可带他们进行一次见习后,所有难理解或理解不了的都迎刃而解,并且兴趣很浓,学习劲头十足,每个步骤都能记下,测评全班都能达标;在讲解腹膜透析,胸腔闭引流,“T”型管引流时,虽课堂上花费了较多时间,但不少同学还是理解不了,疑问重重,提出腹膜透析如何穿刺、如何灌洗,胆汁是否从“T”管周围流出等问题,当带他们到临床亲自看这些操作时,一切问题都解决了;再如讲骨科的固定和牵引,骨科的托马氏架牵引时,好多同学都反映他们想象不出来,可带他们到病房看了一次,一切都清楚了。
  假如没有见习,学生在学习理论中,诸如上述所存在的许多问题就难于彻底解决,造成下一步学习的困难。通过见习从临床医生的语言、体态,规范操作,工作服务态度中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了解作为医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修养,这包括与病人交谈的性,从容稳健的姿态,轻松娴熟的规范、操作,获得病人的信任乃至敬佩的技巧,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对病人关心、热情的服务态度。这种感性认识,使学生能明确自己专业的地位作用,了解专业的现况与,认识专业的性能及对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取向,强化学生专业思想,树立热爱专业的情感和献身精神,激励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学习,促使学生优良思想品德及基本素质的目标达成。此外通过临床见习,学生对外科常见病、多发病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疾病的理解与记忆,强化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掌握,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其学习兴趣,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正符合人类的认识论,既理论来自于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目前的见习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深思、解决。
  
  1 存在的问题
  
  1.1医院病种不全
  由于病种的发生受季节性,区域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任何医院的病人不可能同时包罗各种病种,甚至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有时也十分“紧俏”。而外科理论是按教学计划按部就班讲授的,与见习之间两者并非总是同步。这样势必造成课问见习中有时见不到其体病例,因而带教老师只能望“床”兴叹,学生则埋怨病种不全,难饱眼福。
  
  1.2学生实践机会少
  在外科课间见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只有通过询问病史,察看病情,了解诊治经过,并在老师指导下亲自为病人体检,才能获取生动而丰富的感性材料。但遗憾的是,一方面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还没得到根本改观。带教老师在病床前,侃侃而谈,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许多病人对见习学生采取不信任,不合作态度,他们对学生的询问避而不答,学生意欲体检,有时也被拒绝,凡此种种,确实使学生难于动口,更难于动手,失去了不少实践机会。
  1.3手术示教机会少
  外科疾病是以手术为主,因此参观手术,了解手术步骤和方法对培养“实用型”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但的目前教学医院的手术示教室、多媒体转播手段缺少,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手术时,学生有机会围在手术台四周,由于手术视野小,因此学生看不清手术过程是不足为奇的。
  
  1.4师资力量不足
  临床教师缺乏是困扰课间见习的老大难问题。我校外科教师不足,见习大部分好得靠聘请医院临床医生兼职带教,部分临床医生没有经过教学培训,再加上部分带教教师责任心不强,并且大多不太熟悉教学目标,往往将学生领进病房简单讲几句便一走了之,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只能走马观花,草草了事,严重影响了课间见习的效果。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见习质量,值得我们外科教师认真思考、探索,通过自己多年教学的摸索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见习质量和弥补不足。

 

  2解决的途径
  
  2.1加强带教能力的建设
  争取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大力支持,加大对教学资金的投入,增加临床教学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定期对实习带教教师进行培训,把带教水平作为评定医院等级的重要条件;根据教学计划,积极寻找见习急需的病种,并作好病人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患者能接纳我们同学;把带教老师的带教态度代教水平与评先进,职称评聘挂钩,这样才能激发带教老师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带教质量。
  
  2.2挖掘学校内部潜力
  2.2.1 积极想办法挖掘学校内部潜力,采用多种形式提高课问见习质量,其中包括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声、光、色、彩、动内容等诸因素,把择优取材,精心设计,巧妙构思的典型的病人、具体的操作展现在同学面前,它可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变语言描绘为直接形象表现。画面的连续性,颜色的真实性,事物的客观性,声画的同步性,极大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弥补了手术示教不清病种不全之不足。
  2.2.2按医院的设制,健全实验室,使同学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严肃、认真、仔细,在模拟操作中,增强实践性,提高教学质量。
  2.2.3每次见习后,学生必须完成见习报告,教师应认真批阅及时对其进行矫正,从而是巩固见习内容。
  
  2.3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
   为培养运用型人材,国家教委强调学生要走出校门,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适应于社会。外科教学可充分利用这项活动,在暑假、寒假前,把下学期教学中需要见习的内容设计成表格式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并对同学进行相应的培训,使同学带着问题利用假期到医院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要求返校后写出社会实践体会,从而加强了同学的素质培养,通过社会实践,直接参与,同学对今后所要学习的病种,操作器械设备有了一个较强感性的认识,并对器械操作的原理有了一定认知。由于学生分散到全省各级医院也减轻了教学医院的压力。从我校连续几年的开展这项活动中,深深感到开展与没有开展差别较大,参加了的同学在外科理论教学中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有明显提高,增强了理论的记忆,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弥补了外教学中集中见习存在的人员多,病源、设备少等不足,同时培养了同学的社会交往,开拓创新,适应环境,组织管理能力。
  
  2.4要有一批思想技术过硬的带教老师
  提高见习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教师职业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他不仅给学生以单纯的知识传授,而且是对学生思想的启迪、灵魂的塑造。要好学生,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必须,“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教师的良好素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先导,教师的自身素质的优劣程度与教学效果成正比,教师的人格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作为外科见习带教老师应有较高的自身素质,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体魄;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要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要有创新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因敬教师而乐业,因崇拜老师的人格,而乐于学习老师所授的课业,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有了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的人才来。因此要完成素质教育,教师的自身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要很好的解决医学生的见习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只要能取得上级卫生部门,医院的支持,挖掘内部潜力,提高教师的素质休养,在教学中边摸索,边,边矫正,就能充分发挥外科临床见习在外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外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