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氢青蒿素哌喹对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体内原虫消长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3

                     作者:刘向东  张勇  赵志刚  唐红炜

【摘要】  目的:研究双氢青蒿素哌喹对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红细胞感染率变化的影响。方法:用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于感染后第3天开始,连续3d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20mg/kg,于感染后第2天开始每天观察其红细胞感染情况并感染率。结果:约氏疟原虫感染后,小鼠红细胞感染率逐渐上升。应用双氢青蒿素哌喹后,红细胞感染率明显降低,与未治疗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从原虫血症的变化上证明双氢青蒿素哌喹具有确切的抗疟效果。

【关键词】  双氢青蒿素哌喹;约氏疟原虫;小鼠

  青蒿素是从菊科艾属(Artemisia annua)茎叶中提取的一种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经化学改造可生成多种衍生物,如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等。双氢青蒿素为青蒿素类在体内最终的有效形式,其活力最强、吸收良好、分布广、排泄和代谢迅速[1]。而且其对间日疟和恶性疟,尤其是抗氯喹恶性疟均有效[2]。迄今为止,未见双氢青蒿素哌喹治疗约氏疟原虫感染的报道。本实验建立了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感染小鼠的动物模型,并应用双氢青蒿素哌喹进行治疗,对小鼠体内原虫血症的变化作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约氏疟原虫虫种  引自首都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

  1?2  药物  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每片含双氢青蒿素40mg,哌喹320mg。嘉兴市南湖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020206。

  1?3  动物分组与动物模型复制

  1?3?1  实验动物  昆明种(KM)小鼠,>10周龄,体重(20±2)g,雌性,由河北北方学院动物室提供。动物自由摄食河北北方学院动物室生产的颗粒饲料,饮用普通自来水。

  1?3?2  将20只小鼠分为2组  感染未治组(I组)10只;治疗组(T组)10只。2组饲养条件相同。

  1?3?3  动物感染  分别以1×106约氏疟原虫(P?yoelii)17XL(致死型)感染的红细胞(PRBC)经腹腔接种小鼠,建立约氏疟原虫感染动物模型。

  1?4  药物治疗取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临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配制成药物混悬液,双氢青蒿素浓度为0?4mg/ml。于原虫感染第3天(D3)采用灌胃法给予T组小鼠药物混悬液1ml,1次/d,连续3d;I组则给予生理盐水1ml,1次/d,连续3d。两组饲养条件相同。

  1?5  红细胞观察计数及感染率计算于第2~6天(D2~D6)每天经尾静脉采血,制备薄血膜,瑞氏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每只小鼠1000个红细胞中感染原虫的红细胞数,统计红细胞感染率。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u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感染后小鼠红细胞感染率的变化感染D2开始查见疟原虫,均为单个虫体感染,未见到裂殖体与多虫寄生现象;D3开始出现结构清晰的成熟裂殖体,偶见多虫寄生;D2~D6原虫血症水平不断上升,红细胞感染率最高达34?14%(表1)。

  表1  两组之间红细胞感染率的比较(略)
    
  2?2  双氢青蒿素哌喹对小鼠红细胞感染率的影响T组小鼠于D4~D6虫体血症水平较I组明显降低(P<0?01)(表1)。D4~D6虫体数目明显减少,裂殖体数目显著下降,偶见多虫寄生现象,而且,虫体的形态也有明显变化,核胀大、疏松、边缘不光滑,开始变得不完整;被寄生红细胞明显胀大,血小板增多;D5及D6的虫体核明显胀大,胞浆颜色变浅,已见不到裂殖体和多虫寄生现象,血小板数量显著增多。

  3  讨论
  
  本实验中约氏疟原虫感染后,D2出现原虫血症,直至D6红细胞感染率一直不断升高,这与报道的相同感染剂量的DBA/2小鼠体内原虫血症于D5达到峰值的结果不太一致[3]。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所用实验动物的种类不同有关,因为DBA/2小鼠对P?yoelii 17XL感染具有抵抗性,多于感染后3周左右自愈[4],而本次实验使用的是KM小鼠,可能是上述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青蒿素是我国家发明的高效、速效抗疟药[5]。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是青蒿素的第三代产品,为目前国际上最有效的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由双氢青蒿素、磷酸哌喹组成,两药联合,既克服了哌喹起效慢的缺点又弥补了双氢青蒿素长疗程的不足,同时还避免了单药抗药性的产生。另据文献报道,双氢青蒿素复方具有高效、速效、低毒、疗程短、服药依从性高、配子体转阴率高等优点,与国内外现有抗疟药复方比较,具有较强的竞争力[6,7]。在本实验中,用药后1~3d小鼠的红细胞感染率与感染未治组相比就明显降低,说明感染早期根治性药物可以快速地杀死红细胞内的虫体,使原虫的数量迅速减少,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进一步从原虫消长的角度证明了该药高效、速效、疗程短的特点,为临床上治疗疟疾提供了基础资料。

【文献】
    1 王崇功,周永华,吴菁,等.弓形虫病治疗方法的研究/[J/].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99,11(4):239

  2 车立刚,李兴亮,扬沧江,等.双氢青蒿素治疗恶性疟与间日疟的效果/[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7,15(2):119

  3 曹雅明,刘英杰,安春丽,等.约氏疟原虫传播阻断的发生与原虫血症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1,17(6):97

  4 阎建忠,刘军,马世红,等.青蒿琥酯对约氏疟原虫感染小鼠特异性免疫建立的影响/[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5,21(7):574?576

  5 李家泰.临床药/[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43

  6 宋建平,符林春,谈博,等.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无并发症恶性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23(11):783?785.

  7 孙晓东,张再兴,刘德全,等.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治疗云南省恶性疟的临床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6,6(2):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