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病人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 肾衰;肾移植;术后护理
肾移植受者的原发病中,以慢性肾小球肾炎最为常见,其次是慢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及多囊肾,这四类疾病约占全部肾移植患者的70%以上。18岁~45岁为肾移植的最佳年龄。肾移植后心血管疾病和术后感染是老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排斥反应是儿童受者肾丧失的主要原因[1]。因此,在选择肾移植受者时,应注意患者全身各方面的健康状况,以减少移植后并发症的发生。现将肾移植术后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选择2001年4月~2004年10月期间在我科就诊的20例肾移植病人。其中男12例,女8例;其中多囊肾2例,占本组病例的10%,慢性肾小球肾炎18例,占90%;老年病人2例,中年病人14例,青年病人4例;术前已做过透析的10例,未透析的10例。全部病人均为同种异体供肾。
2 护理方法
2.1 术后病房的管理
因患者体质差,术后大量免疫抑制药的使用,易诱发感染和排异反应。因此病房的管理尤为重要。病房必须隔离,病室门、窗、桌椅及一切用具,每日用消毒液揩擦,地板每日用消毒液拖擦3次,室内每日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消毒3次,每次30 min。
2.2 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后认真交接病人,取半卧位,测量生命体征每1次/15 min ,直至清醒再酌情延长时间。记录24 h时出入量。测体重1次/d。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面色、伤口、留置管道的通畅情况。术后前3 d,每日查血、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情况。详细测算并记录。
2.3 补液方案
补液速度根据每小时尿量并按一定的顺序进行[2]。24 h尿量<300 mL,输液量<700 mL~800 mL;尿量<1 000 mL,输液量为1 500 mL;尿量1 000 mL~2 000 mL,输液量比尿量多500 mL左右;尿量3 000 mL~4 000 mL,输液量比尿量多1 000 mL左右;尿量5 000 mL~6 000 mL,输液量与尿量平衡;尿量7 000 mL~8 000 mL,为80%输液量;尿量>9 000 mL,为70%的输液量。每24 h内每尿5 000 mL后补10%葡萄糖酸钙1 g+15%氯化钾1.5 g+10%浓氯化钠20 mL。
2.4 预防感染
口腔护理2 次/d。每日呼吸道雾化吸入,2次/d,每次20 min。保持留置引流管道的通畅,防止牵拉扭曲,尿袋每日更换,操作时带无菌手套。会阴护理2次/d。并遵医嘱按时使用抗生素。
2.5 饮食管理方案
术后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鼓励病人多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少吃脂类食物,高龄患者应补充钙,糖尿病患者应选用优质白蛋白饮食。多喝桔汁,多饮水。
3 结果
病人经过术后精心的和护理,血清肌酐值呈梯度下降,且无1例发生排斥反应、术后感染及水、电解质紊乱。8例病人肾功在第2 d恢复正常,2例病人在第4 d肾功恢复正常,2例出现少尿症状经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前病人每日尿量100 mL~1 500 mL,血清肌酐平均值为896.6 μmol/L。术后补液量与病人尿量峰值呈直线关系[3]。术后第1 d平均尿量8 069 mL,血清肌酐平均值为457.6 μmol/L,第 2d平均尿量4 068.6 mL,血清肌酐值平均值为286.2 μmol/L,第3 d平均尿量3 501.8 mL,血清肌酐平均值为198.6 μmol/L。
4 讨论
4.1 术后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有助于及时发现有无切口感染和排斥反应,配合医师定时监测肾功能。如移植肾有疼痛、肿大、渗出应及时通知医生。移植肾的血循环建立以后,约有60%的患者出现多尿。多尿现象一般出现在术后24 h内,如处理不当,势必引起电解质紊乱和严重脱水等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术后第一个24 h内的补液原则:排尿量<200 mL/h时,应控制补液速度;排尿量为200 mL/h~500 mL/h时,补液量等于尿量;排尿量>500 mL/h时,补液量为尿量的70%。补液种类为5%GS、乳酸钠林格各50%,两者交替使用,以缩短多尿期。倘若病人尿液<30 mL/h时,则首先应考虑血容量问题。有些病人因术前透析过度脱水,加上术中创伤渗血较多,而又未能及时补足,则术后常可出现少尿甚至无尿。此种情况可在短时间内增加输入液量。若尿量随之增加,则可认定为输液不足,必须调整输液速度,待血容量补足后再予以速尿等利尿剂,尿量即可明显增加。若经以上处理后,尿量仍不增加,而且血压有上升趋势,则应减慢输液速度,甚至暂停输液,并进一步寻找少尿或无尿的原因,并及时给予处理。
4.2 同时配合医生应用敏感的抗生素: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有渗液及时更换敷料。每日0.5%碘伏擦洗尿道口两次。保持各管道通畅和固定,防止脱出,堵塞及打折;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及性状;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严格无菌操作。在病人隔离期间多与病人沟通,讲解有关肾移植的知识,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精神压力,对病人敏感的问题,及时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多鼓励安慰病人。有些病人可因为尿量的多少,尿中带血的程度等与其它病人反复比较,出现心理不安;有的病人因暂无尿而情绪低落。护士应针对病人的心理变化,给予解释,使其认识到个体差异和疾病变化的过程,消除顾虑,树立治愈信心,耐心等待肾功能恢复,积极配合治疗。使其培养乐观平静、宽容豁达的性格,避免感情上的波动影响心理健康,降低抵抗力引起疾病。还应指导病人出院初期每日测量体温、测体重、准确记录出入量、测血压、穿宽松服装、防止移植肾受压。长期在门诊复查。3个月以内每1次/2 W,3个~6个月每月复查1次,1年以后至少3个月复查1次,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如有发烧、血压高、尿量少、肾区胀痛、血肌酐升高等,立即来院复查。总之,通过对肾移植病人术后的密切观察和及时有效的护理,有效预防了感染,减少了并发症,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
[1] 薛富善,袁凤化.围手术期护.第1版.北京: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6:885.
[2] 赵志风,李怀兰,李 霞,等.肾移植术后多尿期的护理.护理研究,2004,18(3):504.
[3] 刘奉玲,邱惠英,马惠琴.肾移植多尿期的护理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58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