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幽门螺杆菌与胃部疾病关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 勉 黄平珍 时间:2010-07-13

 

[摘要] 自1983年从人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逐渐认识到其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都有一定的病因学联系,虽各家意见尚存不同,但迄今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旨在对Hp与某些胃疾病关系的研究加以综述。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胃部疾病   
  现将幽门螺杆菌与胃部疾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1 Hp的生物学特性
  Hp呈细小单曲或双曲状,在微量需氧环境下生长,含较多的尿素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Hp还具有胞周血细胞凝集素,Hp可结合宿主的胎球蛋白、硫酸肝素和透明质酸等蛋白质,由此可避免被吞噬细胞所吞噬。Hp能通过与胃上皮细胞表面的特异性糖脂受体结合而黏附于胃黏膜表面。根据Hp基因组中是否存在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把Hp分为cagA阳性和cagA阴性,cagA基因可编码细胞毒素;同时又根据有无空泡毒素基因A(VacA),把Hp分为VacA阳性和VacA阴性,VacA基因可编码空泡毒素;通过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尿素酶试验、血清Hp抗体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和13 C尿素呼吸试验等方法检测和诊断Hp感染[1]。Hp在普通人群的感染率约为60%。在胃内Hp主要分布于幽门窦部、胃黏膜黏液层下及胃小凹或浅层腺管内[2]。
  2 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关系
  目前普遍认为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菌,其直接或间接证据为胃黏膜Hp数量和密度与炎症程度呈正相关;窦部上皮细胞Hp受体较多,而窦部黏膜炎症的发生率亦高;慢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可达80%,于窦部高达90.5%;Hp根除后,慢性胃炎较易治愈,且复发率下降[3]。关于Hp导致胃黏膜炎症的病理机制, Hp与胃上皮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其本身所具有的胞周血细胞凝集素可促进其黏附,Hp可分泌一种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又可刺激上皮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8,形成以中性粒细胞为首,继之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炎细胞浸润,在炎症过程中,由于Hp具有SOD和过氧化氢酶等自由基清除剂,而免于中性粒细胞所产生的自由基的攻击,使后者仅对胃黏膜构成损害,Hp在胃黏膜可促进局部血小板活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等炎症介质的产生或增多,加剧炎症反应。某些Hp菌株具有空泡毒素,导致上皮细胞的空泡损害,促进胃黏膜炎症形成[4]。
  3 Hp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Hp与消化性溃疡,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之间的相关性已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十二指肠溃疡患者90%~100%有Hp感染,究其发病机制目前主要认为:由于Hp可造成局部黏膜炎症,进而引起黏液-碳酸盐屏障的破坏,使黏膜易遭受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Hp与黏膜表面的黏液层接触后,通过胃蛋白酶和对黏膜有害的细胞毒作用,引起黏液层分离,细胞内黏液颗粒减少,并损害上皮细胞和微绒毛,从而形成溃疡;Hp强活性的尿素酶使黏膜上皮表面的尿素快速分解,产生氨,pH升高,而使H+发生逆向扩散,导致溃疡发生[5]。我国学者提出,由于Hp可使胃黏膜表面活性磷脂(SPAL)单分子层断裂,Hp产生的磷脂酶C可分解SPAL,Hp使表面黏液细胞发生退变等原因,造成胃黏膜表面疏水性下降,黏膜保护作用削弱,而致溃疡,有学者提出Hp产生的Nα-甲基组胺可直接刺激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量增加[6]。
  4 Hp与胃癌前兆的关系
  胃癌前兆可分为胃癌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两类,前者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后者主要是指以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为主的胃黏膜组织学改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Hp感染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以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中起着一定作用,有人对245例胃疾病患者的活检组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Hp检出率为85.7%,其中,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或癌分别为80例、74例和16例,Hp感染率分别为93.8%、85.1%和100%[7],说明Hp感染在三者的相对危险性增高。实验研究显示Hp和亚硝基化合物的协同作用可促进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cagA阳性的Hp产生的细胞毒素可致黏膜萎缩。通过随访发现,具有较高癌变危险性的不完全性结肠型肠化生(Ⅲ型)更多发生于Hp阳性患者[8]。
  5 Hp与胃癌的关系
  Hp与胃癌的关系迄今为止仍然是胃癌病因学研究热点,已有越来越多的资料支持Hp在胃癌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大量有说服力的流行病学资料,1994年,国际肿瘤研究署将Hp定为Ⅰ型致癌物。诸多研究显示[9],Hp可通过不同途径造成上皮细胞DNA损伤或基因突变。Hp感染的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过度表达,提示细胞增殖速度加快,而Hp根除后,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细胞增殖加快,可使DNA复制过程中错误的几率增高,也可使DNA对外界致突变物或致癌物的敏感性增强。Hp之所以能促进细胞增殖原因在于:Hp富含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氨可使细胞有丝分裂加速;Hp感染后,表皮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α在胃黏膜的含量和表达有所增加,致使胃黏膜细胞增殖加快,Hp感染的患者,胃腔内抗坏血酸浓度低于未感染者。抗坏血酸从血液运至胃腔能和其中的亚硝酸盐起反应,阻止其形成亚硝基复合物,在阻止氧化剂损伤DNA上起关键性作用,Hp诱导炎细胞浸润胃黏膜,其中多形核白细胞及单核细胞在退变、死亡和裂解中,释放出大量氧自由基,后者通过脱氨作用使基因发生突变。研究发现C-Ha-ras突变率
  (下转第47页)
  (上接第页)
  在Hp阳性组高于阴性组,并且,rasP 21蛋白表达在Hp阳性组增强,提示Hp感染与C-Ha-ras活化有关。也有研究发现c-met过量表达在Hp感染组显示出较高的趋势。P16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其在Hp阳性的胃良性病变中的阳性率低于Hp阴性者,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10],同时人们也发现Hp感染与P53基因的改变在胃癌中的关系更为密切,Hp可间接增加胃上皮细胞的凋亡。由于上述过程中,DNA损伤或基因突变,机体可通过凋亡机制将此类细胞清除,以防其恶性转化,故而细胞凋亡增加。人们也已观察到,凋亡指数与胃炎症程度、Hp所含脂多糖量呈正相关;而Hp根除后,凋亡指数显著下降。
  6 Hp与胃非何杰金淋巴瘤
  正常情况下,胃黏膜无淋巴组织存在,而Hp感染后可产生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进一步会到B淋巴细胞性MALT淋巴瘤[11]。现已证实早期MALT淋巴瘤的增殖有赖于Hp特异性T淋巴细胞的刺激,Hp与胃非何杰金淋巴瘤有关,约有60%胃非何杰金由Hp感染所致的慢性胃炎发展而来[12]。
  []
  [1]桑青, 韩宝芹, 刘万顺, 等.羧甲基壳聚糖铋盐抗大鼠胃溃疡及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的研究[J].高技术通讯, 2004,14(7):93-96.
  [2]Mc Nulty CAM,Wasfon DM.Spiral bacteria of the gastric antrum[J].Lancet, 1984, 1:1068.
  [3]刘海芳, 唐咏梅.幽门螺旋杆菌与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临床和病理[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02, 16(4):24-25.
  [4]喻昌利, 刘飒, 王立民,等.四联疗法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煤炭医学杂志, 2006, 9(3):210-211.
  [5]马颖光, 闫国亭, 翟红娟, 等.埃索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价值[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 2007,15(16):26-27.
  [6]王永福,耿立霞, 郭春林, 等.根除幽门螺杆菌对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泌素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19):1388-1389.
  [7]袁慧敏, 徐黎明, 袁秋雁, 等.胃癌及癌前病变中p53蛋白表达与HP感染的关系[J].实用肿瘤学杂志, 2007, 21(1):50-51.
  [8]齐洁敏, 齐凤英, 高福禄.HP、p53、端粒酶与胃癌及癌前病变[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21(2):176-178.
  [9]谢小平.癌变过程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COX-2、P53蛋白表达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6, 26(6):833-835.
  [10]崔巍, 王立辉, 宋敏, 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中Shh和C-myc表达的关系[J].微生物学杂志, 2007,27(2):25-28.
  [11]田常亮.胃肠MALT淋巴瘤45例诊断分析[J].山东医药, 2007, 47(3):74.
  [12]胡茂子.幽门螺旋杆菌在消化道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 医药卫生, 2007, 23(22):3397-3398.
  (收稿日期:2008-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