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射频治疗鼻出血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卫丽红,蒋金峰 时间:2010-07-13

【关键词】  鼻出血;鼻内镜;射频

  我科自2003年3月—2006年12月共接诊1 053例鼻出血患者,选择性应用鼻内镜下射频(ERS)止血414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14例接受ERS治疗者中,男268例,女146例;年龄14~78岁,平均46岁。出血量与出血部位的关系见表1。

  表1  414例接受ERS治疗的鼻出血患者出血量与出血部位的关系(略)

  1.2  ERS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用2%丁卡因加0.1%肾上腺素棉片作鼻腔表面麻醉,共3次,期间间隔5 min,在0°或30°鼻内镜下用吸引器清除鼻腔分泌物。由前向后、由上向下检查出血灶,仔细检查全部鼻腔黏膜,发现出血点或病灶处。将射频治疗仪功率调至4档,时间3 s。用直细圆探头沿病灶四周作点状照射,至黏膜组织变白为止,最后照射病灶处。仍有活动性出血可边吸引边照射,或用肾上腺素棉片压迫5 min 后再照射。患者术前测血压,查血常规。384例患者急诊行ERS;23例炎症反应较重先行凡士林沙条填塞,并行抗感染和用止血药物治疗,炎症消退后再ERS;7例患者活动性出血汹涌,射频治疗无效,先予凡士林沙条填塞,48 h 后ERS。非高血压患者术前30 min 肌肉注射苯妥英钠0.1 g,阿托品0.5 mg;高血压患者肌内注射哌替啶50 mg,异丙嗪25 mg。照射局部放置明胶海绵, 3~5 d 后鼻内镜下检查鼻腔,清出明胶海绵。有基础疾病者术后同时治疗。

  1.3  结果  1次治愈392例(94.6%),2次以上治愈20例(4.8%),无效(出血汹涌,射频照射未能止血)3例(0.73%)。随访6个月~3年,复发12例,占2.9%。并发鼻腔粘连3例,鼻中隔穿孔2例,嗅觉减退1例。

  2  讨论
    
  由高血压、血液病、糖尿病引发的鼻出血,出血量大;出血部位越靠后出血量越大,其中筛前动脉破裂引发的大出血最为多见。董震[1]将出血量分为小量出血和突发性出血。从出血量角度选择治疗方法,我们将其分为4类:(1)轻度(<50 ml):发作不频繁,可不作ERS;(2)中度(50~<200ml):在内镜下查找出血点,可作ERS;(3)重度(200~<500 ml)在无明显禁忌证的情况下需作ERS;(4)大出血(>500ml):输液扩容,急诊内镜下查清出血部位、原因,争取行ERS。


       
  鼻出血的方法很多,包括填塞、烧灼、冷冻、激光、射频、气囊压迫[1]、止血材料压迫、选择性血管栓塞[2]、相关血管结扎等。内镜下治疗亮度充足,视野广阔,显视器下图像放大清晰,能进行深部检查,快速准确发现出血点或病灶;射频工作原理是低频电磁波作用患处细胞产生强烈的内生热效应,使组织蛋白凝固,血管闭塞[3],点状照射,照射点精确,直接封闭血管,止血效果确切。两者结合应用可使鼻出血的治疗达到微创、精确、迅速、安全有效的目的。外涂金霉素眼膏的明胶海绵覆盖患处可压迫、滋润、保护创面,并能防止局部结硬血痂,且有抗感染的作用。   
   
  本组ERS治疗引起并发症共6例,应引起重视。鼻中隔穿孔2例患者中,1例为炎症期且出血汹涌,出血部位反复照射所致;1例为筛前动脉出血,出血汹涌,照射时间长所致。鼻腔粘连3例中,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2例,均伴有慢性鼻炎和鼻中隔弯曲;中鼻甲与鼻中隔及鼻腔外侧壁均粘连1例,患者有中鼻甲肥大和息肉样变存在,鼻中隔、中鼻甲同时照射。嗅觉减退患者为中鼻甲与鼻中隔粘连,嗅裂大部分闭锁。
   
  我们体会,ERS治疗鼻出血主要适用于:(1)反复发作的鼻出血;(2)隐匿部位鼻出血;(3)顽固性鼻出血;(4)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不耐受其他治疗的鼻出血;(5)其他治疗方法无效的鼻出血。其中顽固性鼻出血除局部因素外,全身的处理也至关重要。ERS也存在如下局限:(1)鼻腔黏膜急性炎症期;(2)出血过于汹涌,射频热凝无效;(3)鼻腔黏膜广泛糜烂,无法确定出血部位;(4)鼻腔畸形,鼻道过于狭窄;(5)肿瘤组织不易刺激或射频热凝无效;(6)出血量少,简单的药物或局部压迫有效;(7)外伤需急诊进行其他治疗等。部分患者还有考虑接受ERS治疗的时机,对局部炎症明显或出血过于汹涌者先予填塞止血,待好转后再行ERS。

【】
    [1] 杨怀安,徐学庆.应用鼻腔止血气囊治疗鼻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2,16(7):373-374.

  [2] 张 萍,褚 勇,罗燕云.选择行血管栓塞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喉科杂志,2003,17(11):657-658.

  [3] 熊奇斌,刘绪光,罗许勇.鼻内镜下射频热凝筛前神经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3):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