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的护理与观察
作者:张志芳 延建英 乔瑞芬
【关键词】 心肌梗塞(AMI) 溶栓 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引起部分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坏死。是一种较常见并危及生命的严重心脏疾病,其早期病死率最高。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四肢发冷发绀,血压下降,濒死感和心电图异常的改变。因此,一旦确诊应紧急处理,保护濒死心肌,缩小梗塞范围,改善预后,静脉溶栓其方法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疗效确切显著,是大多数采用的主要干预手段。而溶栓治疗的获益与发病至溶栓开始的时间密切相关,溶栓越早,挽救的心肌就越多。缩短病人至入院和入院至溶栓开始的时间是提高溶栓获益的重要措施。我院2006年收治AMI患者15例,进行急诊溶栓,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溶栓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患者,男13例,女2例,年龄41~70岁,平均57岁。急性广泛前壁梗塞6例,下壁梗塞1例,正后壁梗塞2例,前壁加前间壁梗塞1例,下壁正后壁梗塞4例,前间壁梗塞1例。再通13例,失败2例,再通率为87%。起病至开始溶栓治疗的时间最短1.19小时,最长6小时。
2 溶栓的护理
2.1 溶栓前的护理
2.1.1 环境 立即置病人于抢救室或CCU病房,保持相对安静,专人护理,床边备多参数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吸引装置、呼吸机均处于备用状态;急救车内备齐各种抢救药品。
2.1.2 吸氧 采用鼻导管给氧,流量4~6L/min,吸氧对休克或心功能衰竭的患者特别有益,并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有助于减轻疼痛[1]。
2.1.3 心电监护 持续进行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监测,密切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必要时每15~30分记录心电图1次,为治疗方案提供客观资料。
2.1.4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至少2条 一条选用静脉留置针,供溶栓及输注药液;另一条静脉通路可根据血管情况选择,方便多渠道补液及随时应用抢救药物,以备病情变化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提高抢救成功率。
2.1.5 遵医嘱给予充分镇静止痛 一般用吗啡10mg或度冷丁50~100mg·im,必要时可重复使用。
2.1.6 适时适当给予心理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发病突然,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前区疼痛,常给患者带来濒死的感觉,产生恐惧心理。因此,要根据当时患者的心理特点,采用语言或非语言沟通方式,适时适当地有目的地给予安慰和鼓励,解除其紧张心理。同时医生护士在诊疗活动中紧张有序,忙而不乱,沉着稳重地进行检查、治疗操作可以给病人以依赖感、安全感。
2.2 溶栓治疗的护理 主要是按医嘱迅速、准确、安全地将溶栓药物输入患者体内。
2.2.1 尿激酶每次的用量为150万U。我院常用10万U/支,先用生理盐水溶解,溶解时不可激烈震荡,以免使活力降低,并产生大量泡沫使药液难以抽尽影响剂量准确。溶药及从安瓿内抽吸药液时应采用斜面背侧加压法[2],以防瓶塞碎屑注入输液瓶内。一方面避免造成药液浪费,另一方面如果有异物悬浮于液体中,易造成患者紧张、恐惧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2.2.2 因尿激酶的半衰期为15min,如果输入过慢会降低疗效[3]。根据医嘱将尿激酶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按要求30min内滴完。其中前10min输入总药量的2/3,后20min输入总药量的1/3。
2.2.3 辅助抗栓治疗可提高心肌再灌注,减少溶栓后血栓性再闭塞和再梗死。常用的有口服抗凝剂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阿斯匹林,最大剂量每日300mg,1次口服,3日后改为75~100mg,1次口服/天;还有皮下注射抗凝剂低分子肝素钠,于溶栓后12h皮下注射5000U,以后每隔12h1次,持续5~7d。
2.3 溶栓后的护理 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产生的治疗效果。
2.3.1 ①由于尿激酶能直接激活纤溶酶原,使之转化为纤维蛋白溶解酶而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使全身处于高度纤溶状态,各器官系统均有出血倾向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如:有无头痛、恶心、意识障碍等脑出血的征兆;有无牙龈出血、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征兆;有无皮肤黏膜出血点等;并注意尿及分泌物变化。据报道约有11%患者出现出血的并发症[4]。本组发现尿激酶引起消化道出血1例,由于发现及时迅速应用止血药,出血很快被控制。②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抗Xa活性,可抑制体内、外血栓和动静脉血栓形成,但不影响因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在发挥抗栓作用时,出血的可能性较小,本组未发现出血倾向。
2.3.2 护士必须熟悉判断再通的指标:①胸痛在溶栓后2h内基本消失;②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用药后2h内回降大于50%;③用药后2h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④血清心肌酶(CR-MB)峰值提前出现(14h内)。只具备其中2个即可判断再通。但①、③两个组合除外,因此要2h监测CR-MB1次,30min复查心电图1次,随时观察胸痛改善情况。
2.4 一般护理
2.4.1 病情观察 AMI患者心前区疼痛的时间、强度、部位、有无放射、体位及疼痛时的表情,做好护理记录。
2.4.2 卧位 AMI患者绝对卧床休息3~7d,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或家属协助,避免不必要的搬动、限制探视、注意保暖、嘱其大便时不可用力。必要时留置尿管,并保持引流管通畅,卧床时间过长者,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
2.4.3 饮食 第1周给予半量清淡流食或半流质饮食,心功能不全者限制钠盐。
2.4.4 基础护理 患者出汗多应及时拭干,保持床单整洁。便秘者给予腹部按摩,每日2次,每次20min,必要时给予开塞露,保持大便通畅。
2.4.5 健康指导 正确的运动锻炼,不仅不增加患者的心脏负荷,相反对其康复有利,能增加心肺功能及体力恢复,同时可有效地促进心理调整,减少焦虑、忧郁情绪的发生[5]。为保证患者康复活动的安全有效,应指导家属及患者减少活动盲目性,增加患者的安全感,避免因活动过量引起心绞痛的发生。根据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睡眠、饮食、工作压力及家庭和社会环境、身体状况的评估,进行有氧运动,达到逐步恢复一般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存质量的目的。
2.5 并发症观察 并发症的发生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需严密观察。
2.5.1 心律失常 ①室性早搏;②频发室性早搏,超过5次/min;③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④严重时出现心室颤动、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
2.5.2 心源性休克 早期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脉压变小。
2.5.3 心力衰竭 早期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律加快,严重时出现急性肺水肿,导致心源性休克。
3 小结
静脉溶栓在县级已普遍开展,但要保证其安全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经过1年来对患者的治疗、护理和观察,我们体会是:①争分夺秒的治疗是静脉溶栓的基础,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给予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做好心理支持等是非常必要的;②准确、安全、迅速地将溶栓药物输入是静脉溶栓的关键,及时恰当的溶栓治疗可溶解新鲜血栓,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心室功能,提高生活质量;③并发症、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和处理是患者生命安全的根本保证。我们护理人员对病情观察及时,护理措施到位,护理操作准确,健康教育的实施落实,患者配合良好,从而使病情稳定,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因此护理工作的积极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
[1] 王吉耀.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8.
[2] 张碧淦,钟慧玲.防止瓶塞碎屑产生的方法[J].实用 护理杂志,2003,9(4):45.
[3] 陈新谦,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9.
[4] 皮红英.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静脉溶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3):144~146.
[5] 胡丽娟,沈琼.家庭运动指导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