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左金汤加味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显辉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四逆左金汤

    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关,是胃酸和Hp协同损害作用的结果。因而对消化性溃疡(PU)的既要制酸和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又要杀灭Hp,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2000-05—2005-08,笔者运用四逆左金汤治疗消化性溃疡49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9例均为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9例,门诊患者38例,住院患者11例;男41例,女8例;年龄17~67岁,平均42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5.2年;胃溃疡(GU)22例,十二指肠溃疡(DU)27例;伴有出血6例。对照组30例,门诊患者23例,住院患者7例;男24例,女6例;年龄14~70岁,平均42岁;病程5个月~9年,平均4.8年;胃溃疡(GU)12例,十二指肠溃疡(DU)18例;伴有出血4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西医诊断标准:长期、反复发作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上腹部有局限性深在压痛,X线钡餐造影见龛影,内镜检查可见活动期溃疡,1 min幽门螺杆菌快速尿素酶法检测阳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四逆左金汤加味。药物组成:甘草12 g,枳实10 g,柴胡10 g,白芍药15 g,黄连15 g,吴茱萸3 g,炒白术15 g,蒲公英20 g,槟榔10 g,丹参10 g,瓦楞子15 g,海螵蛸15 g,延胡索10 g,川大黄10 g,白及10 g。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

  1.3.2  对照组 

  奥美拉唑(北京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6577)20 mg,每日1次口服;丽珠得乐胶囊(广东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国药准字:H10920098)0.6 g,每日早晚各1次口服;阿莫西林胶囊(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3946)0.5 g,每日3次口服;甲硝唑[江苏平光制药(焦作)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1021909]1.2 g,每日3次口服。

  1.3.3  疗程 

  2组均6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2] 

  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检查溃疡面愈合;显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溃疡面愈合;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溃疡面愈合≥5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改善,溃疡面愈合<50%,甚至加重。

  2  结  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表1  2组疗效比较例(略)

  3  讨  论

    消化性溃疡是以慢性、周期性和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为特点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属中医学胃脘痛、嘈杂、反酸范畴。其病因常由饮食不节或情志刺激等因素导致脾胃气机郁滞,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气血运行不畅,经脉不利,气血瘀滞而发病。其部位虽然在胃,但责之于肝。《临证指南医案》曰“肝为其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初病肝气之逆,久则诸气均逆,而三焦皆变,不特胃当其冲矣”,说明了其病症与肝的关系极为密切。故治宜透邪解郁,疏利肝脾。方选四逆散合左金汤加味。方中柴胡宣阳解郁,使肝阳气外达;枳实破滞气;白芍药和血;甘草缓中调胃以解郁热;柴胡、甘草同用和中解郁;枳实、白芍药同用通经散结;白芍药与甘草同用可缓急止痛;黄连、吴茱萸同用辛开苦降,使肝胃和调;瓦楞子、海螵蛸制酸止痛;蒲公英、槟榔、丹参清热解毒,理气消胀。诸药合用,共奏透邪解郁、疏利肝脾、制酸止痛之功。药理研究表明,海螵蛸富含碳酸钙,有中和胃酸、促进溃疡面愈合、减轻局部疼痛作用,其胶质成分可在溃疡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增强黏膜屏障功能[3];蒲公英、槟榔、丹参清除Hp,抗溃疡及清除自由基等,改善胃肠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排空及提高免疫机能[4]。此外,倡导与调护相结合的理念及精神因素的调理。《七松岩集·心痛》指出“盖胃脘之痛,犯者极多,调理之法有三禁:戒气、节饮食、避风寒”。因此,只要患者在治疗期间能够做到:保持心情舒畅、忌食辛辣、冷饮、浓茶、烈酒、戒烟,使之达到肝胃调和、治调相助则事半功倍,促进溃疡愈合以减少复发的几率。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79-83

  [2]张尊环.溃愈散治疗消化性溃疡60例[J].河北中医,2004,26(11):819-820

  [3]郭庆捷,唐艳萍.愈疡汤联合泰胃美治疗幽门螺杆菌阴性消化性溃疡的近期及远期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3,25(3):214-216

  [4]董昆山,王秀琴,董一凡.现代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