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藤降压饮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观察
【关键词】 高血压;槐米;钩藤;龙骨;牡蛎
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性疾病,占所有高血压人群的90%以上[1],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EH的西药大多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患者需长期服药以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这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损伤和诸多不便,也容易加重患者的负担。而中药治疗不仅可较迅速控制血压,明显改善症状,促进心、脑、肾血管病理改变的恢复等方面的综合作用,而且疗效巩固,不良反应少,易为患者接受。因此,探索有效的中药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2000-05—2005-12,我们采用槐藤降压饮治疗EH 40例,并与天麻钩藤饮治疗4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为本所高血压病Ⅱ期门诊患者,高血压病Ⅱ期按照分级标准属于2~3级。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35~65岁;病程1~10年。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5~65岁;病程1~10年。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高血压协会(WHO/ISH)第4次高血压指南诊断标准[2],并符合1993年美国全国联合委员会第5次报告(JNCⅤ)和1996年WHO/ISH高血压临床分期标准[2]。中医辨证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均为阴虚阳亢证,主症: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次症: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高血压病Ⅱ期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证候阴虚阳亢证诊断标准。③年龄18~65岁。④高血压病,1周内不同日3次测压,血压达到诊断标准。⑤未用药,或服用治疗高血压药物但停药2周后。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继发性高血压。③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④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予天麻钩藤饮。药物组成:天麻9 g,钩藤(后下)12 g,石决明(先煎)18 g,桑寄生9 g,杜仲9 g,川牛膝12 g,栀子9 g,黄芩9 g,益母草9 g,夜交藤9 g,朱茯神9 g。采用自动煎药机水煎包装,200 mL/次,2次/日。
1.5.2 治疗组 予自拟槐藤降压饮。药物组成:槐米12 g,钩藤(后下)12 g,生龙骨(先煎)30 g,生牡蛎(先煎)30 g,白芍药15 g,生地黄15 g,桑寄生12 g,怀牛膝12 g,火麻仁12 g等。上药采用自动煎药机水煎包装,200 mL/次,2次/日。
1.5.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2组患者均禁止饮酒。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判定疗效。
1.6.1 血压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①舒张压下降1.3 kPa(10 mm 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7 kPa (20 mm Hg)或以上。须具备其中1项。有效:①舒张压下降不及1.3 kPa (10 mm 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②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3~2.5 kPa (10~19 mm 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③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4 kPa (30 mm Hg)以上。须具备其中1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1.6.2 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1.7 观察指标 ①2组临床疗效;②2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③2组主要症状改善及消失率。
1.8 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2组疗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治疗前后血压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治疗后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
2 结果
2.1 2组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证候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由表1可见,2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前后及2组治疗后血压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与消失率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及消失率比较(略)
3 讨论
中医学无高血压病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当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本病多见于40岁之后,中医学认为“年四十,阴气自半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结合EH的临床表现特征,认为本病乃由于肝肾亏虚,肝阳上亢,加之肠中浊邪阻滞所致。本病病位主要为肝、肾两脏,病标在肝,根本在肾。故临床反复筛选槐米、钩藤、生龙骨、生牡蛎、白芍药、生地黄、桑寄生、怀牛膝、火麻仁研制成槐藤降压饮。方中槐米、钩藤平肝潜阳熄风为君。药理研究表明,槐米有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和抗炎的作用[3]。钩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钩藤碱(Rhy)有较明显的降压作用,其机制主要是直接和反射性的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以及阻滞交感神经及其神经节,使外周血管扩张,阻力降低[4]。其次是通过抑制细胞内Ca2+释放,产生直接扩血管作用[5]。Rhy降低豚鼠心肌兴奋性,延长其功能性不应期,抑制其正阶梯现象(正阶梯现象是心肌细胞外钙通道内流的结果),具有明显的负性频率作用,降低心脏指数[6]。白芍药、生地黄、桑寄生、怀牛膝补益肝肾为臣。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地黄有一定的强心、利尿等作用[7]。芍药甙可降低红细胞刚性,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红细胞比积,尚有抗凝血酶的作用。生龙骨、生牡蛎加强平肝潜阳作用,火麻仁润肠泄浊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全方共奏平肝潜阳熄风、补益肝肾、润肠泄浊之功效。
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全方可有效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眩晕、头痛、腰酸膝软、心悸、失眠、健忘等主要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天麻钩藤饮,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1] 刘力生,龚兰生,陈孟勤,等.高血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3]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86:2433
[4] 刘雪玲.钩藤的有效成分及降压作用的特点[J].菏泽医专学报,1996,8(4):20
[5] 王群,李江疆. 钩藤碱对心血管系统部分药理作用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1998,20(5):289
[6] 宋纯清,樊懿,黄伟晖,等.钩藤中不同成分降压作用的差异[J].中草药,2000,31(10):764
[7] 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