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黄二桑汤配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32例临床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加瑞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二甲双胍 应用 降血糖药(中药) 治疗应用 糖尿病 2型 中西医结合疗法

  2005-07—2007-02,笔者应用三黄二桑汤配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32例,并与盐酸二甲双胍、消渴丸治疗32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4例均为本院中医科糖尿病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35~70岁,平均52岁;病程1~18年,平均(9.64±8.71)年。对照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36~72岁,平均53.1岁;病程1.5~18年,平均(10.28±8.45)年。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正式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凡具有糖尿病症状(多尿、烦渴及无法用其他理由解释的体质量减轻),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糖尿病。①空腹静脉血糖(FPG)≥7.0 mmol/L;②随机静脉血糖≥11.1 mmol/L;③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75 g葡萄糖)中2 h血糖(2 hPG)≥11.1 mmol/L。

  1.2.2  胰岛素抵抗诊断标准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中相关内容制定[2],即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对胰岛素治疗不敏感或敏感性减低,血清胰岛素浓度或C-肽正常或增高,且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高峰出现延迟。

  1.2.3  中医辨证标准  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已进行饮食控制运动疗法2周以上,且FPG 7.8~13.9 mmol/L,餐后2 h PG≥11.1 mmol/L,根据《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3]中对糖尿病中医辨证为气阴两虚、夹湿夹瘀型。主症:倦怠乏力,口咽干燥。兼症:形体肥胖,心悸气短,失眠,口渴喜饮,口苦口黏,五心烦热,自汗或盗汗,肢体麻木或疼痛,小便频数色赤,大便秘结。舌胖质黯或舌有瘀斑,苔腻或黄,舌下脉络青紫,脉弦滑。

  1.3  排除标准  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糖尿病伴有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盐酸二甲双胍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23370),每次500 mg,每日3次口服。消渴丸(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4020045),每次5~10粒,每日2~3次口服。

  1.4.2  治疗组  盐酸二甲双胍片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同时予三黄二桑汤。药物组成:黄芪30 g,生地黄30 g,黄精20 g,桑叶15 g,桑白皮15 g,丹参30 g,水蛭3 g,藿香10 g,佩兰10 g,半夏10 g,白僵蚕10 g,苦丁茶15 g,甘草6 g。阴虚甚者加太子参30 g、麦门冬15 g、五味子10 g;口干甚者加石膏30 g、知母10 g、天花粉30 g。每日1剂,水煎取汁500~6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1.4.3  疗程  2组均6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4]。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FPG≤7.2 mmol/L,2 h PG≤8.3 mmol/L,或血糖较前下降40%以上,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下降至6.2%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曲线按正常曲线变化;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FPG≤8.3 mmol/L,2 h PG≤10.0 mmol/L,或血糖较治疗前下降20%~40%,HbAlc下降超过治疗前10%~30%,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曲线变化接近正常,分泌量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胰岛素和C-肽改善≥30%;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血糖下降不超过10%,HbAlc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曲线变化及分泌量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别,且胰岛素和C-肽无明显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前后FPG、2 h PG变化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FPG、2 h PG变化比较(略)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疗后FPG、2 h PG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2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32例,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68.7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和靶器官(包括肝脏、骨骼肌、脂肪组织等) 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胰岛分泌超常量的胰岛素才能引起正常量的一种状态。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尤其肥胖病患者早期均伴有不同程度胰岛素抵抗,由于肥胖促使体内胰岛长期被迫分泌大量胰岛素来勉强维持机体内糖的代谢, 其自身胰岛素的分泌量是正常人的4倍,长期下去,必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功能衰竭,出现胰岛素的相对不足,从而增加了体内脂肪的堆积,产生胰岛素抵抗,长期下去,导致胰岛分泌功能衰竭,出现糖尿病[5]。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其中以肥胖者为多,正如《素问·奇病论》所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近年来由于人们对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糖尿病的产生及改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病因不外乎痰、热、瘀、损。因此,中医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过程中必须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出发,从气、血、痰、火、郁、热、食、湿辨证施治,尤其从痰、热、瘀方面入手,肥胖者多痰湿,痰湿日久而致内热、血瘀。因此,益气养阴清热、化痰通络祛湿是中医临床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黄二桑汤方中黄芪、黄精益气健脾生津;生地黄滋阴补液;桑叶、桑白皮泻心、肝、肺郁火,具有疏肝解郁、养阴增液的功效;白僵蚕、半夏清热化痰;丹参、水蛭活血养血通络;藿香、佩兰芳香化湿浊;苦丁茶苦寒以泄热,具有泻火清腑降浊的功效。全方益气养阴,化痰通络,补而不滞,清而不留邪,既控制了患者病情,又降低了胰岛素抵抗,体现了中医从根本上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优势。据药理研究证实,黄芪、生地黄、黄精、桑叶、桑白皮、丹参、藿香、佩兰、白僵蚕等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6]。由此可见,中医中药在控制血糖及改善胰岛素抵抗中逐渐显示了它的优势,从根本上控制了糖尿病病情的发展。

【】
    [1] 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J].糖尿病杂志,2000,8(1):5.

  [2] 李秀钧.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8.

  [3] 南征,高彦彬,钱秋海.糖尿病中西医综合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8.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6-49.

  [5] 许曼音,陆广华,陈名道.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 2003:170-172.

  [6] 林兰.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进展[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458-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