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地区宫颈癌病理资料分析
作者:金正一,金仁顺,朴东明,李仁花
【摘要】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20年来宫颈癌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04年间经病理确诊的590例宫颈癌资料。[结果]与前10年比较,后10年宫颈癌的病例数增加了3.47倍,朝鲜族从20.45% 增加到36.03%,而汉族由79.55%下降到63.97%(P<0.01);宫颈癌发病高峰年龄从61岁~70岁组下移到41岁~50岁组。宫颈癌的发病平均年龄朝鲜族、汉族分别从1985~1989年的59.30岁、60.34岁下降至2000~2004年的46.32岁、47.49岁,年轻妇女宫颈癌从1985~1989年的1.64% 上升到2000~2004年的12.57%。前、后10年宫颈癌中鳞癌各占89.4%、91.7%。[结论]1995年以后延边地区宫颈癌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鳞状细胞癌仍是宫颈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
【关键词】 宫颈肿瘤 病理 年龄
我国宫颈癌发病率和病死率约占全世界的1/3[1],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和民族差异。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维吾尔族宫颈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于其他民族,少数民族宫颈癌发病率排序前3位为维吾尔族、蒙古族及回族[2]。本文回顾性分析延边地区20年来经病理确诊的590例宫颈癌资料,从一个角度了解不同时期宫颈癌的特点。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1985年1月~2004年12月在延边大学、延边妇幼保健院和敦化市医院等21家全州各市、县级医院和厂矿医院经病理确诊的宫颈癌患者590例。
复查全部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不同时期朝、汉族宫颈癌的特点。时间分为前、后10年段,年龄按10岁的间隔分为6个年龄组,35岁以下为年轻妇女宫颈癌。
实验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显著性检验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不同时期两个民族宫颈癌病例数
见表1,前、后10年两个民族宫颈癌的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χ2=11.318,P<0.01)。
2.2 不同时期宫颈癌患者年龄分布变化
发病高峰年龄:前10年其高峰年龄在61岁~70岁组,占34.85%,后10年下移至41岁~50岁组,占34.72%,发病高峰年龄明显下移(表2)。
两个民族发病平均年龄均逐年下降。朝鲜族的发病平均年龄从1985~1989年的59.30岁下降到2000~2004年的46.50岁;汉族则从60.07岁下降47.42岁。
2.3 年轻妇女宫颈癌比例
年轻妇女宫颈癌从1985~1989年的1.64%上升到2000~2004年的12.57%,呈逐年上升的趋势(χ2=3.934,P<0.05)。
2.4 病理组织学类型
前10年132例宫颈癌中鳞癌118例(89.4%),腺癌12例(9.09%),腺鳞癌、淋巴瘤各1例;后10年458例中鳞癌420例(91.7%),腺癌34例(7.4%),腺鳞癌3例、淋巴瘤1例,不同时期中鳞癌仍是宫颈癌主要的组织学类型。
3 讨 论
宫颈癌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宫颈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是智利,居第2位,每年宫颈癌的新发病例数超过13.5万,占全世界每年新发现宫颈癌病例的近1/3[2]。本组590例宫颈癌资料分析的结果表明,自1995年以后延边地区宫颈癌的病人数在朝、汉两个民族中开始上升,这可能与本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性病流行有关[3]。与前10年比较,后10年宫颈癌的病人数增加了3.47倍,其中朝鲜族增加6.11倍,汉族增加2.79倍;朝鲜族所占的比例由前10年的20.45%增加到后10年的36.03%,而汉族所占的比例由79.55%下降到63.97%,两个民族的构成比差异有显著性。延边地区人口构成中汉族从1985年的57.37%增加到2004年的59.29%,朝鲜族从40.53%下降到37.69%,20年间汉族人口增加了16.71%,朝鲜族人口仅增加了5.01%[4]。与人口增长相比较,后10年朝鲜族宫颈癌病例数显著性增加,所占的比例也明显上升,其原因尚不清楚。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表明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本组结果表明前10年宫颈癌的发病高峰年龄在61岁~70岁组,后10年下移至41岁~50岁组;发病平均年龄朝鲜族由1985~1989年的59.30岁下降到2000~2004年的46.51岁,下降12.79岁,而汉族从60.43岁下降到47.40岁,下降13.03岁,表明随着时间推移宫颈癌的发病年龄呈下降的趋势,这与国内其它资料相似[5,6]。
美国等西方国家自广泛采用宫颈Pap smear以来,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下降,但年轻妇女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呈上升趋势[7,8]。近十多年来由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的增多,国内宫颈癌发病率在某些地区明显上升,发病呈年轻化的趋势,但不同地区年轻妇女宫颈癌的构成有明显差异。本组资料表明年轻妇女宫颈癌从1985~1989年的1.64%上升至2000~2004年的12.57%,呈明显上升趋势,与国内报告相似[9]。
国外报道宫颈腺癌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0],本组前、后10年的宫颈癌中鳞状细胞癌仍是主要的组织学类型,尚未发现宫颈腺癌上升的趋势。
【】
[1] 曹泽毅.中华妇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747.
[2] 李隆玉,李诚信.宫颈癌的预防及普查[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3):151-152.
[3] 金贤玉,吴海林,金顺福,等.性传播疾病160例临床分析[J].延边医学院学报,1989,12(3):193-194.
[4] 张春风.延边2004统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57-78.
[5] 刘继红,黄欣,李孟达.子宫颈癌患者年轻化趋势的探讨[J].妇产科进展,2003,12(2):81-84.
[6] 付艳,邓伟国,韩淑梅,等.宫颈癌的青年化与早期发现[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8(5):494-497.
[7] Tracey E,Supramaniam R. Cancer in New South Wales:Incidence and mortality 2000 featuring projection for selected sites[M].Sydney:NSW Cancer Registry,2002.32-36.
[8] Wang SS,Sherman MF,Hildesheim A, et al.Cervical adenocarcinim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cidence trends among white women and black women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1976~2000 [J].Cancer,2004,100(5):1035-1044.
[9] Zhang MQ,Chen MZ.Analysis of 174 cases with cervical cancer in women under 35 years old[J]. Zhong Hua Fu Chan Ke Za Zhi,2003,38(11):689-693.
[10] Silverberg SG, Ioffe OB. Pathology of cervical cancer[J].Cancer J,2003,9(5):335-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