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装治疗机放射源到位精度及源运动步长精度的验证方法
【关键词】 后装机放射源;精度;源运动步长精度
后装放射治疗是指先把不带放射源的治疗容器置于治疗部位后,将放射源送入容器进行治疗,避免了放置治疗容器过程中医务人员接受过量的照射。在临床上后装治疗主要配合外照射治疗,主要治疗方式有腔内或管内照射、组织间照射、术中照射、模照射和敷贴照射。目前此设备在全国大部分放疗中心已广泛应用。后装治疗机放射源到位精度及源运动步长精度的验证是后装治疗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治疗的实际情况与治疗计划设计的情况是否一致,对治疗的精度及疗效产生直接的影响。笔者就后装治疗机在更换放射源后和治疗过程中对放射源的到位精度及源运动步长的精度验证方法谈谈自己的体会,供广大同仁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坐标纸一张;直径1 mm的铅丝,长度>10 mm;Kodak X?Omat V 慢感光胶片一张;后装用施源软管一根;天津希克产SK?2型后装治疗机。
1.2 方法
1.2.1 假源与真源的到位一致性验证方法
1.2.1.1 直视法 在专用测量尺上用透明胶布固定施源管,使其与尺子长轴平行,不能影响观察刻度,把监视摄像头对准测量尺,调试焦距到在监视器可清楚看见尺子上的刻度为宜。在治疗计划系统上设计一个治疗计划A作为测试程序,出源距离为900 mm,驻留点数为1个,点为源旁1 mm,参考剂量为500 cGy。在后装机控制系统内,导入测试程序,选择模拟治疗方式,当假源出源距离到达900 mm时,系统同时会发出一声“滴”的提示音,此时迅速按下键盘上的暂停键,假源在出源距离为900 mm处暂停,然后在测量尺上观察假源的顶点并做标记或记录其位置所处的刻度,按任意键假源复位后,选择治疗模式,同样在听到“滴”的提示音后,按下暂停键,观察真源顶点的位置与假源的位置差异即可。
1.2.1.2 间接法 找一块有机玻璃板,水平放置,在其上粘贴好一张坐标纸,用一根施源软管,去掉密封端,沿坐标纸上的某一直线排好并固定,同样利用直视法中所采用的程序,在模拟治疗模式下假源到位后,按下暂停键,标记其顶点的位置并在坐标纸上作标记,同时测量假源顶点到施源软管顶端的距离L,按任意键假源复位。用经过整形过后比较滑直的直径为1 mm的铅丝(长度>L为宜),放置到施源软管中,放置的位置以假源能够接触到铅丝为宜,在模拟治疗模式下,在假源到达顶点后按下暂停键,观察铅丝的位置并做标记,同理在治疗模式下观察铅丝被抵出来的位置,可知道真源和假源的一致性,见图1a(1为铅丝、2为施源软管、3为真或假放射源、4为连接放射源的钢丝)。
1.2.1.3 胶片法 找一块有机玻璃板,水平放置好后,把Kodak X?Omat V 慢感光胶片一张放到有机玻璃板上,四周用夹子固定以免胶片在胶片袋中移位导致人为的误差,然后在胶片袋上粘贴一张坐标纸。选择计划A,在模拟治疗模式下,假源到位后按下暂停键,标记假源顶点的位置并在坐标纸上作标记符号“*”,同时在施源软管上也做好标记,完毕后用大头针在坐标纸上的标记符号“*”中心处和软管排布轨道上任选一点分别扎1个小孔,以便在胶片上确定假源顶点的位置及软管的排布方向。在坐标纸上平行移动施源软管的位置,与模拟治疗时施源软管的间距为2 cm,选择治疗模式,治疗完毕真源复位后,同样在软管的排布轨道上相应的位置用大头针扎一个小孔,以便确定真源的运行轨迹,方便与假源的比较。在后装治疗机上选择放射治疗模式,实施治疗计划A,治疗完毕冲洗慢感光胶片后,用细笔或大头针针尖连接假源排布方向上的两个小孔,形成一条直线a,同理连接真源曝光点中心与其运行轨道上的小孔,形成一条直线b,然后经过真源曝光中心点中心与直线a作一条垂线,与直线a的交点处定义为O,观察标记点“*”处小孔的位置与O的位置情况即可知道真源与假源的到位情况。
1.2.2 后装源运动步长精度的验证方法 采用胶片法中的方法,在水平放置的有机玻璃板上固定好慢感光胶片并在胶片上粘贴好坐标纸后,先利用直视法中的计划A的方法,出源距离为900 mm,源运动步长为5 mm,驻留点为1个,点为源旁1 mm,参考剂量为500 cGy,治疗计划系统优化出驻留时间后记录下驻留时间t后,重新设计一个治疗计划B,出源距离为900 mm,源运动步长为5 mm,驻留点为21个,参考点为源旁1 mm,参考剂量为500 cGy,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计算后,选择修改时间,将修改治疗计划B中的驻留点1、5、9、13、17、21全部修改为计划A中的驻留时间t,其余驻留点均修该为0.1 s。在后装机控制系统上,选择治疗模式,实施治疗计划B,完毕后冲洗慢感光胶片后,胶片上可清晰显示驻留点每步进5 mm的曝光情况(见图1b),找出每个曝光点的中心后,测量相邻两点的距离即可验证源运动步长的精度。
图1 驻留点每步进5 mm的情况(略)
2 讨论
后装放射治疗作为一种近距离治疗,利用后装技术,有效的保护了工作人员不受或减少受照射,使得治疗医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合理布置施源器,实施治疗计划设计的程序,进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如何保证实际治疗情况与计划设计的一致,进而保证治疗效果,是临床上医生最关心的问题,也是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在临床上如更换放射源、施源软管与卡座的连接松动等原因,往往导致假源与真源的到位精度不一致,导致治疗效果的不一致。源到位精度、重复性及运动步长精度的好坏,是衡量该设备工艺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剂量学精度的衡量内容。近距离照射,是在不均匀剂量率模式下的照射,施源器表面剂量最高,离开放射源越远,剂量将迅速减小[1]。若到位精度偏差较大(当源的到位精度指标为1 mm左右)[2],必然导致靶区实际的剂量分布与计划设计的不一致,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故每次更换放射源时都应该检查真源和假源的到位精度及其一致性。每次治疗时都必须检查施源软管与卡座是否连接紧密,采用直视法中的方法,按下暂停键时,假源的顶点应该在施源软管的密封端的顶点,否则会导致施源软管的长度相对过长,真源的最大出源距离到不了施源软管的顶端(较短时机器会提示通道受阻),导致治疗出现偏差。后装源的运动步长是由计算机控制的,长时间应用后会导致齿轮的磨损,导致步进精度的下降应及时更换。由于放射源的到位精度和步进长度与剂量学有直接关系,所以应该在每次更换放射源后及治疗过程中对放射源的到位精度的定期验证尤为重要。
【参考】
[1] 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医科大学和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74.
[2] 冯宁远,谢虎臣,史荣,等.实用放射治疗物[M].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29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