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结核乙肝从新生儿开始
【关键词】 卡介苗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24h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有效接种率,降低乙肝疫苗第二针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方法 严格执行不同部位接种不同疫苗,即左手臂接种卡介苗,右臂接种乙肝疫苗。并且乙肝疫苗第二针、第三针在右臂接种。结果 有效避免了在同一部位接种不同疫苗及部分儿童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后局部出现的无菌性化脓等不良反应。结论 排除了疫苗相互干扰的因素,摆脱了接种工作中的困惑,使接种工作形成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有效提高了两苗接种率,接种率分别是87%和97%,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卡介苗;乙肝疫苗;24h左右臂接种
我院自24h内接种卡介苗到开展24h内接种乙肝疫苗以来,严格执行在不同部位接种不同疫苗,并为乙肝疫苗第二针、第三针的工作接种打下基础,有效地避免了在同一部位接种不同疫苗而出现的无菌性化脓的发生。接种工作已形成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结核病的预防措施
近几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000年我国结核感染率44.5%,即5.5亿人受结核菌感染。2005年全国发现并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200万。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为此要提高卡介苗24h接种率才能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
卡介苗(BCG)是目前用于保护易感人群的预防疫苗,特别是对3岁以下儿童防止原发性肺结核、全身性和重症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急性粟粒性肺结核)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应用于身体健康、3个月以内的婴儿或3个月~15岁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儿童。我院长期以来实行24h内新生儿卡介苗0.1ml左手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注射,针尖稍向下压,与皮肤平行刺入皮内,接种部位形成一个带汗毛圆形皮丘[1]后,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45°角后拔针头,接种部位勿按压[2]。接种后3周左右在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硬结,中间逐渐软化形成白色小脓疱,脓疱破溃结痂,痂脱后留下一个瘢痕,这一正常过程一般持续2个月。3~6个月后可产生卡疤,若卡疤<4mm或无卡疤,即可判断接种剂量不足[1]。我院接种率达87%(除早产儿、低体重儿、其他疾病者),对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起到良好的效果。
2 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预防措施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7.2亿人,其中有1.2亿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现患率和HBsAg阳性率的年龄分布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10岁以前,其中4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增长率最高。第二个高峰在30~40岁。乙肝疫苗(HBV)是预防乙肝的手段之一。它安全、、有效、易行。三针接种后对母婴传播阻断率可达90%。
凡乙型肝炎患者或HBV携带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月经、乳汁、羊水、胆汁、泪液、尿、汗等均具有传染性,主要是经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传播。传播途径有: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和密切接触等方式[1]。其中母婴传播主要是在围产期传播,分3个阶段,(1)宫内传播: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双阳性的孕妇在怀孕时母体血液中的乙肝病毒经胎盘传给胎儿,传播率为5%~10%左右,对此乙肝疫苗无预防效果[3]。(2)产程传播:分娩时,在胎儿娩出过程中皮肤、黏膜擦伤或胎盘剥落时母体血液中的病毒通过破裂的胎盘血管渗入脐带血,进入新生儿体内,感染可能性最大。实行新生儿24h内接种乙肝疫苗第一针既可预防产程传播又可以阻断母婴生活接触传播[3]。(3)出生后感染:分娩后与母亲生活接触及哺乳等的传播[3]。我院自1995年以来注重这一工作的开展,已坚持至今,收到良好效果,2004年我市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及国际疫苗免疫联盟(GAVI)和全球儿童疫苗基金的合作项目后,进一步执行国家儿童乙肝疫苗免疫程序[(0、1、6)0.5μg右手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肌肉注射[1],见表1]。并做到安全注射,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处理。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对实施注射者无危险,注射后的物品不给公众带来危害,接种率为97%。
表1 我国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程序[2](略)
3 讨论
对这一工作的开展首先应引起领导重视,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重要性、迫切性、必要性的认识,提供相关资讯,组织及时有效的业务知识及接种技术的培训工作,并做到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督导,形成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从而提高两苗的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自1986年卫生部颁布新生儿24h内接种卡介苗到1995年开展24h接种乙肝疫苗以来,我院实行每天早晨新生儿沐浴完毕后,进行筛选、登统、接种工作。有效地避免了疫苗的漏种、迟种,从而提高了两苗的接种质量和接种率。
在预防接种工作中严格按接种技术操作,用75%酒精消毒接种部位待干注射。注意细节(卡介苗现用现配、接种卡介苗后勿按压,接种乙肝疫苗后用干棉球按压针眼部位)是提高接种质量、减少副反应的前提。严格在不同部位接种不同疫苗,特别是接种乙肝第二针注意在右上臂接种,有效地避免了部分儿童局部出现无菌性化脓的发生和在同一部位接种不同疫苗致疫苗相互干扰。摆脱了工作中的困惑,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接种质量和接种率。
在预防接种工作中应严格掌握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的禁忌证和适应证,严把疫苗的运输、储存质量和接种技术关。有下列情况者不种或缓种卡介苗:(1)免疫缺陷病或因恶性疾病而致免疫应答反应抑制或使用皮质激素者;(2)早产、难产或有明显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3)发热、腹泻、急性传染病、心肝肾等慢性疾病、严重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卡介苗接种率低于乙肝疫苗接种率,接种率是86%。
由于使用了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副反应小,禁忌证少,除发热、急性或慢性严重疾病、对酵母成分过敏者不用外均可接种,因而接种率达97%高于卡介苗接种率。
接种质量和接种率的提高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共同努力、相互协作、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提高易感人群的保护率,减少感染率和传播途径,维护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效应社会、受益于人民、造福于子孙后代。
【】
1 迮文远.计划免疫学,第2版.上海:上海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93-440,502-5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1998年版).镇江:江苏镇江园林印刷厂(承印),2000,23-24.
3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乙型肝炎免疫预防与预防接种安全注射培训教材(学员手册),20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