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过程中肝炎病毒感染的安全防护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朝荣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丙型肝炎

    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感染与输血和血制品的使用密切相关。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是HBV、HCV的易感人群,可通过血液透析和输血过程引起交叉感染,同时由于血液透析患者多数免疫功能低下,更易发生感染。HBV、HCV可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可能发生肝癌,严重影响血透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因此,预防血液透析过程中HBV、HCV感染是目前血液透析领域关注的焦点。我院2000年5月~2006年11月采取了一系列预防血液透析过程中HBV、HCV感染的措施,效果满意,现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5月~2006年11月我院共收治血透病人275例,男195例,女80例,年龄18~81岁,慢性肾衰竭261例,急性肾衰竭14例。血液透析前所有患者均进行HBV抗原、抗体和HCV抗体检测,共检出阳性患者4例。

    1.2 安全防护措施

    1.2.1 加强感染控制知识培训与 医护人员认识到血液透析可能成为HBV、HCV扩散的窗口,预防感染对于血透患者和相关医护人员的意义重大。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并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认真执行消毒隔离规范。每月对血液净化医护人员进行培训1次,新进人员上岗前进行全面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HBV、HCV患者的隔离、机器的清洁与消毒、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操作事项。

    1.2.2 加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措施 预防医护人员感染HBV、HCV应实施以下管理措施:(1)进入血透室前更衣、换鞋、戴帽子、戴口罩;(2)进出血透室前严格洗手、消毒;(3)操作或接触血液、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时戴手套;(4)收集、整理与清洗污物时加穿防水围裙与套袖;(5)如手外伤的医护人员应禁止进入血透室;(6)医护人员自身需防止皮肤损伤,如被锐器损伤,立即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后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并用0.75%碘酒消毒、包扎。(7)对新入人员先查HBV抗原、抗体和HCV抗体,以后每年定期复查,如发现血源性传播疾病者,应按规定调离。

    1.2.3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1.2.3.1 血透室布局 合理布局,严格划分区域,增设感染患者采取专用透析间。对HBV、HCV阳性患者固定透析机器,实行单室透析。制备、存放药物和无菌物品的区域与透析治疗间和存放污染物的区域明确划分、明确标示,病室内用以存放清洁物品的治疗车放在距患者2 m以上远处,以免污染。从清洁区域带入污染区域未使用的物品不可再带回清洁区。

    1.2.3.2 医疗器械的使用 透析操作过程涉及的物品较多,包括一次性物品和非一次性物品。对一次性物品,如透析器、血管路、穿刺针、冲洗管、注射器、压力传感器保护罩等,用后焚烧并执行双登记制度;对非一次性用品,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防交叉感染。

    1.2.3.3 医护人员的操作 操作时做到每治疗护理1例更换1次手套。感染患者采取专人护理,不共用病室内物品,从清洁区域带入污染区域的未使用物品不再带回清洁区域。每例患者治疗后,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感染患者用2000 mg/L)浸泡过的小毛巾对透析机面板,以及所有可能被血液污染的表面、台面、床、柜、椅等进行擦拭。

    1.2.3.4 污染物的处理 除一次性医疗用品及痰液、呕吐物收集在不漏的容器内送焚烧外,可重复使用的物品,如废液桶、床单、血压表、听诊器等均执行一人一用一换一消毒。具体方法:(1)废液桶:用较大号塑料容器盛入浓度为2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将用后的废液桶整体浸泡30 min后,用清水冲净备用。(2)床单:患者每次血液透析完毕后,医护人员将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从床两侧向床尾逐渐撤出,并送清洗消毒。撤出床单、被套等时动作要轻,避免尘埃飞扬、交叉感染。(3)电压表:用后将袖带打开,用止血钳夹住无气囊的一端挂起,紫外线照射30 min。(4)听诊器:用浓度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5)HBV、HCV患者使用的透析器、管路、穿刺针、听诊器、血压表、床单等各种物品进行专室专用、专门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1.3 做好输血的管理 为避免输血感染,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减少输血次数及输血量,以补充铁剂、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提高血透患者自身供血能力为主。

    1.4 定期进行HBV抗原、抗体和HCV抗体检测 血透过程中,HBV抗原、抗体和HCV抗体阴性患者每2~3个月进行1次HBV抗原、抗体和HCV抗体检测,血透室医护人员每年进行一次HBV抗原、抗体和HCV抗体检测。

    1.5 结果 经5年半的长期观察,血透过程中HBV抗原、抗体和HCV抗体阴性患者未发现转为阳性者,血透室工作人员也未发现阳性者。

    2 讨论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是均可通过血源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因此,二者成为引起血透析患者发生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原因而得到了普遍重视。近数年我国血透患者仅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为13.6%~67.6%[1]。目前认为血透患者的病毒性肝炎高感染率与反复输血或血浆及血液透析过程中的交叉感染有关。前者的原因主要与献血员筛选不严格有关[2];后者的原因与血液透析机消毒不严格、透析管路的重复使用、透析器的重复使用导致破膜、被服被血液污染、护士对不同患者操作时未更换手套等因素有关[1,3]。目前血透过程中预防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措施是提高透析质量和水平,减少输血,加强献血管理,常规进行HBV抗原、抗体和HCV抗体检测,把好输血关。注射器实行一人一针一管,透析用具专人专用专消毒。加强对HBV、HCV感染者的管理,与非感染者分室,切实处理好带血污物,所有复用物品严格消毒,专门处理等,预防HBV、HCV感染是多方面、多学科共同涉及的问题,必须采用综合措施,使医护人员了解并掌握感染控制知识,加强自我防护,并对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各项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完成,才能有效避免HBV、HCV交叉感染。

    []

    1 郁佩青,徐琴君.血液透析相关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615-617.

    2 李保春,陆军,许静,等.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预防.中华感染学杂志,2003,13(4):329-331.

    3 宫济武,李淑萍,周航,等.血源性感染监测指标选择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567-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