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与子宫内膜异位症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7-14

   摘要: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是一种作用很强的单核细胞趋化、活化因子,可由多种细胞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及异位病灶组织中MCP-1的含量增加,它通过募集并激活外周血单核细胞进入腹腔,导致腹腔液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及活性增加,而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阐明,但可以认为EM患者腹腔液中的巨噬细胞含量及活性增加所诱发的一系列免疫功能及细胞因子等方面的变化在该病的发生及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1]。而腹腔液中的巨噬细胞为终末细胞,本身不具增殖能力,因此在EM的发病过程中,外周血单核细胞迁入腹腔,导致腹腔液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及活性增加,是极为重要的环节。近来人们致力于研究导致腹腔内巨噬细胞增多的始动因素,许多作者认为MCP-1在此环节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2,3]。单核细胞在体内的迁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4],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为MCP-1,其通过募集并激活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迁入腹腔[4],导致腹腔液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及活性增加,而参与EM的发病机制。本文就目前对于MCP-1与EM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MCP-1的生物学活性


  MCP-1是一条由76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碱性蛋白质,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q11、2-12,为一种为对单核细胞具有特异性趋化及激活活性的细胞因子,是吸引单核细胞浸润到肿瘤及组织中的有效介质。在单核/噬细胞表面有MCP-1高亲合力的特异性结合受体,125I标记的MCP-1能很迅速地与单核细胞相结合。当只存在一个跨内皮细胞层的浓度梯度时,MCP-1才能促进单核细胞的迁移,说明其作用是可溶性趋化,而非接触性趋化[7]。MCP-1特异性地作用于血液单核细胞,使细胞内Ca++浓度增加和呼吸暴发(respiratory burst),产生和释放超氧阴离子,释放溶酶体酶,最终活化成为巨噬细胞[8]。MCP-1还能诱导单核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及细胞因子IL-1和IL-6的表达,可调节单核细胞的多种功能[9]。


  MCP-1可由许多细胞产生,如内膜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等,而这些细胞合成分泌MCP-1可受IL-1、TNF等多种细胞因子的调控[10]。


   MCP-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


  一、MCP-1在EM腹腔液中的变化


  人们曾认为EM患者的腹腔液中缺乏某种能抑制巨噬细胞成熟的因子而至使腹腔液中巨噬细胞数量增加。近年来研究证实[11,12],EM患者腹腔液的趋化活性显著增加,募集外周血单核细胞迁入腹腔,是导致腹腔液中巨噬细胞的数量及活性增加的主要原因。Akoum等[5]应用ELISA方法检测了36例EM患者腹腔液中MCP-1的浓度及活性,并以21例行输卵管结扎的正常妇女的腹腔液作为对照。结果显示,EM患者腹腔液中MCP-1的浓度均较显著高于非EM患者,并证实腹腔液的趋化活性与MCP-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且腹腔液40%~53%的趋化活性可被MCP-1的特异性抗体所抑制,而对照组则无此抑制作用,说明患者腹腔液中高水平的MCP-1对单核细胞的募体及激活具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认为导致EM患者腹腔液中MCP-1浓度增高的因素可能为:①异位病灶内的内膜细胞可产生并释放MCP-1;②EM患者在位内膜细胞产生MCP-1水平上调,通过输卵管而进入盆腔;③活化的腹腔巨噬细胞可表达高水平的MCP-1。


  二、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MCP-1表达


  EM患者病灶局部分泌的趋化因子对照引巨噬细胞进入腹腔发挥关键性的作用,Weil等[11]研究发现培养异位组织>7h的上清即对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活性,而正常内膜及卵巢组织的培养上清则无此特性,提示异位病灶组织具有分泌某种趋化因子的能力。通过对培养的异位同膜细胞分泌MCP-1进行研究[6],证实异位内膜的腺细胞及间质细胞均可产生MCP-1,且细胞因子如IL-1、TNF可使其产生增加,此诱导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及剂量依赖性,最早在刺激6h后,即可见MCP-1水平上升。干扰素(IFN-γ)单独作用不能使MCP-1的产生增 加,但和TNF共同作用时,可导致MCP-1水平的显著性上升,并呈剂量依赖性。作者指出由于EM患者的腹腔液中IL-1、TNF及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盆腔的异位内膜组织在这些高水平的细胞因子刺激下合成及分泌MCP-1增加,释放于腹腔液中,发挥趋化及激活因子的作用,吸引巨噬细胞进入腹腔,导致腹腔内环境的改变而加重EM的进一步发展[13]。Henzama等[14]的实验证实TNF是通过蛋白激酶C的活化,导致原癌基因c-fos和c-jun的激活,进而诱导MCP-1基因的表达,而应用蛋白激酶C抑制剂和c-fos、c-jun基因的反意寡核苷酸均能抑制TNF诱导的MCP-1基因的表达。据此,可以认为盆腔异位病灶与腹腔内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异位病灶产生MCP-1导致腹腔巨噬细胞增多,而后产生的TNF等细胞因子又作用于异位病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加剧EM病变。


  三、MCP-1在EM患者的位子宫内膜细胞中的表达


  有研究显示[6,15]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能持续地分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而M患者在位内膜细胞所产生的MCP-1明显高于非EM者,且其表达水平受细胞因子如IL-1及TNF的调控[16]。最近Jolicoeur等[17]应用原位及杂交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47例EM患者子宫骨膜组织中MCP-1的表达,并以22例非EM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其研究结果显示,EM患者内膜组织的腺细胞所表达MCP-1 mRNA及蛋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临床分期为Ⅱ级的患者MCP-1蛋白的表达最高,而在重症(Ⅲ~Ⅳ期)患者其mRNA的表达水平达高峰。作者认为EM患者内膜组织MCP-1表达的上调说明灵EM的病因学中起关键作用的效应细胞介质。


  四、单核/巨噬细胞中MCP-1的表达


  体外研究[18]表明,血液中新鲜分离得到的单核细胞并不含有可检测的MCP-1 mRNA,但将单核细胞置37℃培养4h后,其MCP-1 mRNA能明显诱导出来,且其表达水平对单核细胞的密度有很高的依赖性,并成正相关。提示腹腔液中单核细胞的密度越高,则其表达MCP-1的水平越高。细胞密度对MCP-1表达的调控在转录水平进行,由酪氨酸蛋白激酶和蛋白激酶C介导的信号传递导致MCP-1基因的转录。单核/巨噬细胞中MCP-1的表达也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或调控。Brach等[19]研究结果提示,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G-GSF)作用于人血液单核细胞后,其MCP-1 mRNA的表达增加7倍;IL-4也可促进单核细胞MCP-1的表达;而地塞米松则通过降低MCP-1基因的转录效率及降低MCP-1 mRNA的稳定性而下调单核细胞MCP-1 的表达,可使其水平下降40%~90%。Colotta等[20]研究显示,IL-1、TNF和和M-CSF均能诱导单核细胞MCP-1的表达,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亚胺环已酮可以阻断由IL-1及TNF诱导的MCP-1基因的表达。已证实MCP-1不仅对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活性,也能激活单核细胞,使募集入腹腔的单核细胞液激活而分化成为巨噬细胞,而活化的巨噬细胞表达MCP-1 mRNA及其蛋白水平更高,由此循环,募集血液中的其他单核细胞不断地迁入腹腔,在EM的病理重理改变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MCP-1是一种重要的单核细胞趋化、激活因子,其在EM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EM患者的异位内膜细胞、在位内膜细胞及腹腔液中单核/巨噬细胞通过自分泌和/或旁分泌可产生高水平的MCP-1,其为募集单核细胞迁入腹腔并分公成为活性巨噬细胞的关键因子。因此,对MCP-1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EM的病因学。


  


  1 Oral E et al.Semin Reprod Endocrinol,1996;14(1):257-267


  2 Adoun A et al.Am J Obstet Gynecol,1996;175(6):1620-1625


  3  ;Arici A et al.Eerul Steril,1997;67(6):1065-1072


  4 Gao JL et al.J Esp Med,1993;177(6):1421-1427


  5 Akoum A et al.Fertil Steril,1996;66(1):17-23


  6 Akoum A et al.Am J Obstet Gynecol,1995;172(2):594-600


  7 Randolph GJ,Furie MB.J Immunol,1995;155(7):3610-3618


  8 Roling BJ et al.Blood,1991;78(4):1112-1116


  9 Jiang Y et al.J Immunol,1992;148(8):3223-2428


  10 sica A et al.J Immunol,1990;144(8):3034-3038


  11 weil SI et al.Fertil Steril,1997;67(5):865-869


  12 leive MC et al.Am J Obstet Gynecol,1991;168(2):592-598


  13 rans N et al.Fertil Steril,1996;65(6):952-930


  14 henazama S et al.J Biol Chem ,1993;268(13):9526-9532


  15 akoum A et al.Fertil Steril,1995;63(2):322-328


  16 arica A et al.Mol Cell Endocrinol,1995;107(1):189-197


  17 jolicoeur C,Boulouil I.Am J Pathol,1998;152(1)125-133


  18 zen K et al.Exp Cell Res,1994;215(3):172-179


  19 brach MA et al.Mol Pharmacol,1992;42(1):63-66


  20 colotta Fet al.J Immunol,1992;148(2):760-765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