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1 血管疾病
基因治疗主要应用于血管增生性疾病的治疗,动脉损伤后,尤其是PTCA、血管内支架等介入治疗后增生更加明显,容易引起血管再狭窄,这一过程中血管平滑肌(VSMC)增生发挥重要作用。因为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是刺激和调节VSMC的主要因素,所以最初针对VSMC增生的基因治疗主要是针对生长因子,但由于因子众多,基因治疗只干预单一基因,故效果不理想。继之人们把目标集中于调节VSMC周期,比如细胞周期依赖型激酶复合物(CDK)受体调节因子。单纯疱疹病毒胸腺激酶基因(HSV-tk)和核酸相似物丙氧鸟苷是用来治疗VSMC增生的另一种转基因手段。腺病毒HSV-tk基因转移和丙氧鸟昔治疗能有意义地减低VSMC增生,可以防止猪髂动脉和颈动脉再狭窄。兔粥样硬化损伤后采用这种转基因技术可以使VSMC增生减少60%,减轻血管腔狭窄。此外c-myb、c-myc、cdc7和cdk2等寡核苷酸也可用于VSMC增生的防治。在动物身上用血管转换酶(ACE)和内皮素(ET-1)基因也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用水凝胶囊在损伤的血管局部导入质粒VEGF的临床观察正在进行中。
2 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转基因治疗20世纪90年代初就应用于临床,是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最早应用于临床的例证。由于降血脂药物如他汀类对某些遗传性高脂血症无效,包括缺乏LDL-R杂合子或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载脂蛋白E(ApoE)和LP(a)增加,所以这部分病人是基因治疗的最佳候选病人。
(1)家族性高脂血症:将编码LDL-R的复制缺陷逆转录病毒体外感染肝细胞,经门静脉输人肝脏,可使兔血浆LDL水平减少30%。这种方法用于治疗5个病人,虽然也收到了疗效,但效果显然低于动物模型。
(2)ApoE缺陷:转基因替代缺陷的ApoE可有效地校正脂代谢紊乱和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
(3)HDL减少:HDL转基因治疗已经显示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 心力衰竭和心肌病
(1)增加心肌收缩力:
①β肾上腺素能信号传递与基因治疗:衰竭的心肌β肾上腺素受体密度以及亲和力均明显减低,这种β肾上腺素受体改变可以得到纠正,尤其转基因技术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起搏制造兔心力衰竭模型,并分离心肌细胞,发现β肾上腺素能信号传递缺陷,包括β肾上腺素受体下调、受体的耦合机制失调和β肾上腺素受体激酶上调。腺病毒介导的人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或β肾上腺素受体激酶抑制剂基因转移,可以校正β肾上腺素信号传递缺陷。鼠转移基因增加了心肌腺昔酸环化酶活性,增加了心肌β肾上腺素受体蛋白质的表达,改善了在体心房和心室的功能。β2肾上腺素受体cDNA,经冠状动脉在体内转染肥厚的兔心脏,将转染的心脏移植至腹部,4天后发现心肌纤维膜β肾上腺素受体表达增加5倍,同时发现左心室+dp/dtmax和-dp/dtmax亦明显增加。指出体内β肾上腺素受体转基因治疗可以纠正压力过负荷引起的心功能障碍,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②细胞外基质动力学与基因治疗:基质金属蛋白酶和一组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调节细胞外基质代谢,因而参与CHF时的心肌重构。人缺血性和扩张型心肌病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和-3无论是基因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均降低,而金属蛋白酶-9蛋白质水平上调,从而证明金属蛋白酶和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调节细胞外基质灭活,影响心室重构和扩张,在心力衰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故确定细胞外基质重构的分子和细胞学机制,可提供防治CHF的新理论和新途径。衰竭的心室肌含有激活的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多种蛋白质,参与细胞外基质的反向重构。这些酶的激活,引起心肌结构异常和心力衰竭。体内转基因技术可以调整细胞外基质中某些基因的上调和下调,比如转移生长因子β(FGFβ)、胶原和金属蛋白酶等,从而改善心肌功能。
③肌浆网钙ATP酶与基因:心肌细胞肌浆网(SR)Ca2+-ATP转运酶类促进Ca2+储存、转运和释放,直接影响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以及舒张和收缩功能。人类心肌病的心功能失调与SR Ca2+-ATP酶激活有关。重组腺病毒过度表达心肌肌浆网Ca2+-ATP酶基因,能引起新生鼠心肌细胞合成和释放Ca2+-ATP酶蛋白质,这种Ca2+-ATP酶以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方式表达。增加Ca2+-ATP活性比增加浓度更明显,同时增加了心肌细胞的收缩能力。当鼠正经历从左心室肥厚向心衰的转变过程时,将腺病毒携带的肌浆网Ca2+-ATP酶基因导入冠状动脉,结果是转染腺病毒Ca2+-ATP酶基因鼠左心室+dp/dtmax和-dp/dtmax增加,SR Ca2+-ATP酶蛋白表达亦增高。兔左心室注射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2)促使心肌细胞复制或从成纤维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实验已发现,体外将编码骨骼肌决定基因MyoD的逆转录病毒感染心肌的成纤维细胞,可以有效地将成纤维细胞转变为骨骼肌,这种方法有望用于促进心肌细胞的生成。
(3)心肌细胞移植:将胚胎心肌细胞移植到CHF心脏的工作正处于研究阶段。
4 缺血性心脏病
心肌生长因子转基因治疗是人类基因治疗最成功的例证之一。VEGF的基因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有人称之为“自身血管搭桥”。心血管基因治疗先驱者Isner等人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phVEGF165注入足背溃疡伴跛行的患者下肢,结果下肢血管再通,并且有意义地改善临床症状。之后,他们选择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失败或非适应证、而且对药物治疗无反应的心绞痛患者,将裸型质粒VEGF DNA直接注入其心肌,注射时没有心率和血压变化,只有单源性室早,心电图无心肌梗死,无心肌水肿,3天后病人出院。1999年11月中旬在美国第72届AHA年会上报告了以VEGF-1直接心肌注射的2期临床结果:30例患者经治疗后1年随访,50%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心绞痛发作频度从治疗前的60次凋减至3次凋以下;核素心肌显像证实缺血范围明显缩小,运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副作用在可接受范围。Timothy、Henry和日本的Murohara均从不同角度同时报告了该方法治疗的正性结果。通常基因进入人体后,在数周内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刺激组织长出血管,不到3个月,长出的微血管绕过动脉阻塞的部位,进入缺血区。曾做过冠状动脉旁路手术患者接受基因治疗,症状改善优于单纯旁路手术者。PTCA后用导管直接将1000μgVEGF基因质粒用5个大气压导入人冠状动脉壁,结果安全、可靠、无明确副作用,有望用于预防再狭窄的发生以及改善心肌血流和心脏功能。CABG的患者,在心肌缺血区直接心肌注入腺病毒携带的VEGF121cDNA,整个过程没有心包积液、心肌炎、心肌梗死,随访1周-1个月,无副作用。所以多点直接心肌注射(10个点)方法是可行而可靠的。1998年德国家报道了用aFGF使20位心脏病人长出新生的心脏血管,经过3年随访,发现这种基因治疗方法使心脏的血流增加了2-3倍。
基因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工作从细胞开始,经过动物实验,现在已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但是,这一工作只是刚刚开始,还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大量的问题有待于解决。因此,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应用都要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然而我们相信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可能成为21世纪主要的治疗措施之一,也是心脏科医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上一篇:输卵管残端妊娠1例误诊分析
下一篇:肺栓塞的急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