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本科地方统招生就业市场形势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欧阳琳 刘东海 时间:2010-07-12
  摘要:目的分析当前我校本科地方统招生的就业市场需求形势,为进一步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第三军医大学组织的就业双选会上110家医疗单位和相关机构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栗医药卫生人才的市场需求已经多元化,对学历的要求与从事的具体行业有关,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是毕业生的潜力、工作姿态和技能。结论尽管本校军事化管理的培养氛围被用人单位所青睐,但是学校还是应进一步围绕提高就业率的问题,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
  论文关键词:医学毕业生;本科地方统招生;就业市场;对策
  据统计,2006年广东省普通高校共有应届毕业生21.08万人参加就业,为历年之最,初次就业率达88.42%,在全国名列前茅,然而在学科类就业率统计中,2006年文学类毕业生就业率悄然升至榜首,而医学类下滑至谷底,在所有学科中倒数第一。
  我校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部队所属的重点医科大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充分发挥军队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支持地方建设和事业发展,自2001年起,在高质量完成为军队培养医学人才任务的同时,陆续开始了地方本科生的招收和培养工作,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药学、医学影像学、医学实验技术、护理等多个专业。2005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7.3%,综合就业率达到了100%。2006年初次就业率为86.6%,综合就业率为92.5%,而到了2007年一次性就业率仅为77.8%,综合就业率为88.2%,虽然和同地区地方医学院校就业率比较起来,仍处于相对前列,但同时也看到了就业率逐年下滑,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象。为探究成因,了解当前人才市场状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服务,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笔者对参加我校2007年底举办的“就业双选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旨在了解医药卫生人才市场需求现状,由我校教务处地方生办公室设计《医药卫生人才需求调查问卷》,经预试后修订,并负责发放和回收。问卷调查对象是我校邀请参加双选会包括本市在内的16个省市、自治区从事医疗服务并有代表性的110家省、市、地级单位(包括综合、民办医院、制药集团、卫牛机构等)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为2007年12月.共发出问卷110份,回收问卷105份,经审核105份全为有效问卷。调查采取普查的方法,现场组织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当场回收。调查结果采用EXCEL2003进行分析处理。本次调查虽然是在我校范围内进行,但单位覆盖广,内容涵盖全,因此仍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2结果
  2.1需求单位的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的105家单位中,有54家属于事业单位,28家来自民营或私营,占总体比例的51.5%和26.8%,而政府所属性质的卫生机构仅为9.3%;所处地域则是以西南地区为主,占总体比例的81.4%,而东部地区仅为9.3%;分布的城市仍然是以省会城市以上为主,区县、城镇次之,分占总体比例的47.4%和36.1%,而乡镇缺乏;62.9%的单位目前处于成长期,发展相对成熟的单位仅占24.7%。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政府所属的大医院,大研究所等大机构,已经比较拥挤,而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则是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吸纳主体。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的卫生资源,即使处于省会城市,仍处于相对稀缺状态,而且大多数处于发展初期,对医学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2.2人才需求的情况
  68%的单位对人才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只有5%的单位趋向于减少,需要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和单位不断扩大规模有关。58.2%的单位以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为主,科研开发和市场营销人员次之。对专业人才需求量的选择则依次是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护理、药学、医学检验、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实验技术、预防医学、生物工程技术、心、中医学,其中前三项合计占总体比例的61.3%。具体如图1所示。

  不难看出,临床医生已经不再是用人单位需求的绝对主体,类似医学影像学这样直观检查的辅诊专业已经在整个医疗卫生需求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尽管47.4%的招聘单位对医学人才的学历要求仍是本科,但对本科以上学历人才需求的比例达到了39.4%。在各单位招聘的条件中,除参考面试者的面试成绩、单位组织的成绩和在校成绩外,更看重面试者的素质,如:发展潜力、忠诚度、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工作经验、求职动机、教育背景、年龄、性别。具体如图2所示。

  68%的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都没有任何地域上的限制。另外,招聘单位参加人才招聘活动的时间虽然通常是根据需要随时进行,但大半数还是在每年的12月进行。由此可见,每年的年底是毕业生们求职的最佳时机,也是学校促进学生就业,围绕就业工作开展活动的黄金季节,抓住这个机会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招聘人才的待遇情况
  60.8%的单位招聘人员是人编正式人员,而作为非编聘用人员使用的只占37.6%。各单位对本科毕业生月工资待遇大多定在2,000元以内,如图3所示。
这种工资水平是依据岗位和业绩来发放的,95.9%单位认为已经属于各自行业中等或中等偏上的位置。除基本工资外还采用奖金、各种补贴、分红、保险以及带薪年假的形式发放额外薪酬。在住房问题上,大多数单位采用单位分房、集资建房以及住房公积金等形式,但是仍然有19.7%的单位不提供任何帮助。在的空间上,97%的单位都有进一步培训的制度,甚至于负担全部的培养费用,并且比较容易得到职务上的升迁与重用。
  2.4对本校既往本科毕业生使用情况
  这次双选会上,89.7%的单位都曾聘用过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达到了80%以上。他们普遍认为军队医学院校培养的学员组织观念强,服从意识好,使用起来放心。另外严格的军校作息和一日生活管理制度,让他们在成长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身体素质也相对较好,在高难度和强度的工作面前有较坚强的意志力和承受力。
  3建议对策
  近年来,我校建设逐渐发展壮大导致了对专业人才队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种需求又因编制体制调整而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只有靠从地方接收各级各类医疗、科技工作人员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在提供就业方面,就有着强大的“内部消化”能力,所以就业问题也一直未凸显出来,但是随着全国医科高校整体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本科的大众化,用人单位聘用高学历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本科毕业生就业一次性签约率就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预防和尽早解决这一供求失衡结构性的矛盾,唯有从学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个方面围绕就业问题做好具体工作,才能保证三者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3.1瞄准市场,深化教学改革,狠抓专业素质培养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发现医疗和医技人员仍然是需求的主体,聘用单位侧重的是个人发展潜力、忠诚度和专业技能,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就必须紧抓基础素质教育,深化临床教学改革,采取延长临床工作实践时间,加强对临床技能的考核,适当调整各专业学生的招收数量等方式,实现前期“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与后期“重需求、个性化”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教育部在2004年4月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高校发展要与毕业生就业情况挂钩。因此,狠抓本科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就成为普通高校的主要改革目标。在本科教学中,我校一直以来都按照“最后一年实习、分科轮转”的固定模式进行,在每个病区实习的时间最长不超过4周,带教教师对实习生放手机会减少,甚至学生和带教教师未能熟悉,就可能轮到其他科室,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再加上学生就业和考研等多方面因素的冲击,临床实习存在着走马观花的现象。
  这种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矛盾。如果能把临床见习阶段各专业集中授课与临床实习的小班授课相融合,在教学安排上进行合理的设置,将实习时间适当缩减,实习的最后阶段由学员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来自主选修特定学科和专业,这样既达到了学员从事新工作前岗前培训的目的,又强化了学员为工作而自觉学习的危机意识。
  3.2加强服务,全面指导,做好医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当前,各类组织的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是毕业生主要获得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这类鱼龙混杂的“大杂烩”,尤其是一些中介组织的交流会,只是浪费了毕业生们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实际收效不大。因此作为学校自身应主动通过多种途径,如:、报刊、电视以及主管部门下达文件,与卫生系统的多家单位取得联系,获取需求信息,建立长期合作培养制度,并在学校内部组织就业双选会,这样既增加了就业的成功率,又使毕业生能够安心的在岗实习。其次,学校在就业指导上,必须具有前瞻性,在树立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观念同时,还要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财会、、经营等大学生创业所必须的课程,使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能力。既往,医学生就业期望值往往偏高上,经过几年的就业体制改革,学生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政策已在观念上逐步接受。但就业期望值偏高,对争取不到满意的职业,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心理落差极大,在就业和择业时,仍然存在浓厚的意识和区域观念。但是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卫生人才的需求逐步多元化,如:普遍的医疗社区服务私人医生、医学美容、家庭护理、医疗咨询、计划生育和临终关怀等,另外,还有许多与人的生命健康有关的行业(疾病预防、健身、药品推销、医疗保险、医疗器械经营等)正在蓬勃兴起,这些细化的卫生服务形式也为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因此,学校应当不定期举办就业心理指导专题讲座,开设就业心理咨询门诊,搞好广大毕业生择业前的心理疏导,促使毕业生们及时转变观念,择业多元化,以适应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相信只要深入开展就业的指导与服务工作,努力提高业生就业率,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形成为学校带来优质生源的良性循环,必将实现学校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