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前四项血液感染性标志物检测意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世凤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感染性标志物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丙肝病毒抗体  梅毒螺旋体抗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初筛的检测,目前,已成为我院手术前必检项目。由于近年来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医疗纠纷的不断升级,同时提醒医务人员加强自我保护,在术前、术中及术后注意操作;避免医疗损伤而引起交叉感染,被阳性血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应专门严消毒,减少污染及传染。更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对患者手术前作以上四项检测显得相当重要。为了了解来我院就诊、门诊、住院病人手术前的感染情况,我对本院2年来,9908例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检测对象  为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来我院就诊、门诊、住院手术前检查的患者共9908例,抽取静脉血3ml分离好血清,当天检测,如碰上星期天,分离好血清置4℃冰箱保存,2天内检测完毕。
        1.2试剂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梅毒螺旋体抗(Anti-TP)试验,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日本富士生物公司生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1+2型,英科新创(厦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方法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梅毒先用梅毒螺旋体(Anti-TP)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进行检测,阳性标本再用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作确证试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1+2先采用酶联免疫对抗原夹心法进行检测,阳性标本再上送确证。以上各操作步骤及结果判断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并设对照和室内质控,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4仪器  酶标仪:ELX-800 洗板机:ELX-50
        2  结果
        3  讨论
        我国是肝炎感染高发国家,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携带者占全国人口平均阳性率9.75%[1],本次的检测结果提示,本地区患者HBsAg携带率仍稳定在高感染率状态,HC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但世界各地的普通人群中感染率差异很大,HCV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血液传播,也可能存在其他传播途径,如母婴传播、性传播、和家庭内接触传播,约有半数的HCV感染途径不明确[2]。本次检测出丙型肝炎抗阳性率为1.34%,与有关报道抗-HCV阳性率1.21%[3]。文献报道抗-HCV阳性率1.86%[4]相近,略低于我国一般人群抗-HCV的阳性率3.2%[5]。由于梅毒螺旋体感染机体后可产生两种抗体,即非特异性抗类脂质抗体与特异性抗螺旋体抗体,而且非特异性抗体影响因素较多,所以先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作筛查试验,阳性后用TPHA作特异性抗体的确证试验。本次检测的抗-TP阳性率为1.45%,高于文献报道抗-TP阳性率1.1%[6]。抗-HIV阳性率为0.04%,爱滋病流行正处于快速上升期[7],其的危害性不能低估。
        对接受手术前患者进行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不但能早期发现患者的疾病,了解患者的病情,作为诊断的依据,及时治疗,也为手术过程中注意操作和消毒,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职业暴露。更为手术过程可能施行的输血治疗提供我的第一手资料,是区分是否因手术或输血而传播疾病的重要证据,有利于维护和稳定医疗市场的秩序,保护好我们医务人员本身。同时也提醒我们医务人员采血时务必戴好帽子、口罩及一次性手套,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采血针用后用毁形器毁形,后用消毒液浸泡>4h,沥干后焚烧。据资料显示临床上针头刺伤事故致丙肝感染率统计数字为3%-4%,实际数字接近10%[8],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后果将难以想象,同时对于其他患者来说,也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所以对患者手术前检测,HBsAg、HCV、Anti-TP、HIV1+2,能更好控制感染,对保证安全手术治疗及保护医患双方均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卫生部关于印发《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的通知2·卫疾控发[2006]39号.
[2] 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1.
[3] 周梨,孔苏卫.患者术前输血检查的重要性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90.
[4] 琚萍,姬宪民.住院病人介入术、手术、输血前检测病毒标志物的必要性[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6):889-890.
[5] 康富标,赵敏.丙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933-955.
[6] 胡建华,万向农,毛文义.输血前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05A):1143-1144.
[7] 彭文伟.感染性疾病与传染学[M].北京:出版社2000.
[8] 张来虎.针头刺伤事故导致丙型肝炎发病的预防法[J].国外医学护分册,1995,14(5):23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