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治疗与利培酮疗效对照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康复治疗
目前,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单纯用药物治疗尚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我院于1997年开始康复治疗,对此类病人进行了对照治疗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来源于我院2002—2007年4月的住院病人,均符合以下条件:(1)经复查符合CCMD-3的分类方案和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符合精神分裂症阴性的症状的诊断标准;(3)无严重的躯体合并症。
1.2分组 将观察对象随机分成康复治疗组(以下简称康复组)和利培酮治疗组(以下简称利培酮组)。利培酮组:入组32例,均为男性;年龄25-65岁,平均40.8±9.8岁;病程6-23年,平均16.4±9.2年。康复组:入组31例,均为男性;28-66岁,平均42.5±9.6岁;病程7-25年,平均19.1±8.5年。
1.3治疗方法 利培酮组:开始每日1mg,早晚两次服药,一周内增至2-6mg,最高日量平均7-8mg。康复组采用小剂量药物维持治疗(氯氮平每日75-100mg)、生活治疗和心理治疗[1,2](生活行为训练、认知训练、文娱疗法、作业疗法、家庭),各项均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等级标准,由易到难,组织实施,对达标或超标者给予物质奖励,如烟、水果、糖等,未达标的减少物品发放。对恢复好、生活和工作能力提高较大的病人,组织他们到内承包的养殖场饲养小动物(小兔和鸡),自收自支,培养并逐渐扩大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活力,增加他们和现实的接触,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自身存在感和现实的检验能力,以便更好地生活自理、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
1.4观察方法 采用四级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效),使用BPRS.SANS.TESS在治疗前后对两组病人逐项评定[3]。评定者为具有5年以上精神科临床资历的医师,评定前进行统一训练,可信度检验一致性较高。
2 结果
2.1康复组和利培酮组的临床疗效评定分析 康复组的疗效评定为临床痊愈7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13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51.6%,总效率为93.5%。利培酮组:临床痊愈为2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14例、无效10例,显效率为25%,总有效率为68.75%。两组相比,康复组优于利培酮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2.2两组治疗前后BPRS阴性症状群量表评定变化情况比较及因子评分比较及总分平均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的平均严重程度基本一致,说明本研究具有可比性。BPRS中共有4个阴性症状群(思维迟滞、焦虑抑郁、情感淡漠、活力缺乏),利培酮组虽有减分作用,但治疗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治疗组治疗后则有明显的减分率,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从治疗后组间比较看,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康复治疗后SANS总平均分及5个因子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
2.3副反应观察及TESS分析 利培酮组32例中有22例(68.75%)出现失眠,给予阿普唑仑片0.8mg,每晚睡前口服,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15例(46.87%)出现视物模糊,经减药后缓解。7例出现(21.9%)椎体外系反应:震颤等,对症投抗胆碱药盐酸苯海索后很快缓解。1例(3.13%)出现急性肌张力障碍(眼球上翻和扭转性痉挛),立即肌注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液0.3mg,15分钟后缓解。5例(16%)出现窦性心跳过速,口服普萘洛尔片每次10mg,每日2次,心率恢复正常。2例(6.25%)出现激越,肌住氟哌丁醇注射液10mg后缓解。8例(25%)出现焦虑,加用丁螺环酮片早晚各10mg,口服后逐渐缓解。康复组仅有2例(6.45%)出现轻度便秘,给予承气丸每次一丸,一日两次或酚酞片0.4mg后便秘缓解。1例窦性心率过速,经对症处理后转为正常。
3 讨论
抗精神病药物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难以令人满意。康复后BPRS评分和SANS总平均分和各项因子分均明显减少,与利培酮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显示康复治疗尤其适合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临床疗效:显效率为51.6%,总有效率达93.5%。
观察治疗前后SANS和BPRS各因子分的平均分以及各个靶症状平均分的变化可以看出:康复治疗对思维迟滞、情感平淡、焦虑抑郁、活力缺乏(兴趣缺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思维缺乏、注意障碍均有明显改善,减分率较高,说明疗效可靠。
利培酮组药物副反应明显,以失眠、视物模糊、焦虑、椎体外系反应、心动过速等多见;而康复治疗则很少出现药物副反应,即使偶尔出现,也较轻微。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对于那些病程长、反复多次住院、治疗困难、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它对于改善患者认知、增强患者兴趣、改善情感淡漠、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提高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许又新,吕秋云主编.心理治疗手册.第一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59—169.
[2]王善澄主编.实用康复精神医学.第一版.长沙:湖南技术出版社,1997:28—29,324—325.
[3]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