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山汉代医简古《脉书》中的异体字考
【摘要】 在汉字史上,西汉文字处于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过渡完成阶段,具体的用字现象在实物文字材料中体现得尤为真切。通过调查考释张家山汉简《脉书》中出现的异体字的使用情况及成因和沿革,来反映西汉早期用字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 张家山汉简;脉书;异体字
1 —喉(二例)
在 (喉)中,痛, (喉)踝。(简四)
谨按:这里需先辨别“”、“侯”二字。“”,《说文·矢部》曰:“春飨所也,从人从厂,象张布,矢在其下。”“”在甲骨文金文就已经出现,还出现于范阳侯壶、孔碑等。在这种意义上,传世多用“侯”,见于《广韵·侯部》,《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仪礼·乡射礼》曰:“乃张侯下网。”郑玄注:“侯,谓所射布也。”另见于曹全碑。后来“侯”被借来表示官位。“”与“侯”的不同是由篆转隶的过程中对笔画的取舍不同形成的,“”出现的时间比“侯”早,为造意的本字,后来“侯”逐渐代替“”,成为正字。
“喉”、“”和“”、“”两组异体字与“”、“侯”的情况相同。“喉”,《说文·口部》曰:“喉,咽也。从口侯声(段玉裁注作从口声)。” “”见于武威汉代医简。另《正字通·口部》曰:“喉,声气所出入通于肺。《说文》本作。”《集韵·韵》曰:“喉,《说文》:‘咽也’,或从肉。”“”还见于《类篇·肉部》:“咽也。”“”、“喉”二字是更换形符构成异体的关系。“”未见于字书和其他文献。
2 —浸(二例)
在目,泣出为(浸),脉蔽童子为脉 (浸)。(简二)
谨按:浸,《说文·水部》曰:“,水。从水,声。”段玉裁注:“隶作浸。”《广韵·侵部》曰:“浸,浸淫也。”,《康熙字典·水部》曰:“,与浸、同。”如《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扶,城阳顷王子。”司马贞索隐:“《汉表》作‘挟术’,在琅琊,音浸。”出土文献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令力黑浸行伏匿”(十六经·○八○)浸、字形右部的差异是汉字在篆变隶的过程中,对原篆形的取舍不同而已。后世“浸”行而“”废。
3 —(一例)
在踝下,痈,为()。(简十二)
谨按:“”,病名。踝下生痈名。《灵枢·痈论》曰:“(痈)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百日死。”“走缓”与“四淫”都是浸淫蔓延之意,病名“”或取义于此。《广韵·寝部》曰:“,痛。”“”字不见于后世字书和传世文献,笔者认为这与第2例的情况类似。
4 —痔(三例)
痈如枣,为牡(痔);其痈有空,汁出,为牝 (痔)。(简十二)
(痔),痛,痛,足小指踝,为十二病。(简一九)
谨按:痔,病名。《说文·疒部》曰:“痔,后病也。从疒,寺声。”《释名·释疾病》曰:“痔,食也。虫食之也。”古人认为痔是虫食所致。“牡痔”、“牝痔”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从广,侍声,为书写简省并更换声符形成的异体,未见于字书和传世文献。
5 —(一例)
为()。(简一五)
谨按:“”见于《说文·疒部》:“,恶疾也。从疒,虿省声。”《玉篇·疒部》曰:“,疫气也。”传世文献中也多有用例,《战国策·楚策四》曰:“人怜王。”吴师道补注:“,癞也。”《论衡·刺孟》曰:“夫子不王,颜渊早夭,子夏失明,伯牛,四者行不顺与?何以不受王命!”出土文献见于睡虎地秦简,唐公房碑。“”为书写简省所致,不见于字书和其他文献。
6 —殿(一例)
在足下,为(殿)。(简十二)
殿,《说文·殳部》曰:“殿,击声也。从殳,声”。段玉裁注:“此字本义未见,假借为宫殿字……又假借为军后曰殿。”《广雅·释诂四》曰:“殿,后也。”“”作为“殿”的异体字,还见于睡虎地秦简(一○·一四),疑是篆书隶变造成的不同。
7 —臀(一例)
上穿(臀),出中,夹脊,出于项。(简一七)
谨按:“臀”,《易》曰:“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国语·周语下》曰:“且吾闻之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与“”相似,是隶变过程中形成的异体,未见于其他字书和出土文献。
8 —胸—(二例)
肘,其从脊(胸)起,使腹张,得气而少可,气。(简七)
(胸)痛,要以折,脾不可运,如结,如裂,此为。(简一八)
谨按:“”字作为或体列于《说文·勹部》“匈”下,“匈,声也,从勹,凶声。,匈或从肉。”段玉裁注:“匈,膺也……今行而匈废矣。”改“声”为“膺”。《集韵·锺韵》曰:“匈,或作、。”《字汇·肉部》曰:“”同“胸”。从文献用例来看,唐宋以前在表示“膺”这个语素意义上,一般用“”、“”。《战国策·秦策三》曰:“今臣之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唐皮日休《忧赋》曰:“神之居也,填塞臆,冥冥默默。”《太平广记》卷九十五引牛肃《纪闻》曰:“或穿其骨者,至有数万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曰:“魏伤于,公欲杀之,而爱其材。”《文选·左思〈魏都赋〉》曰:“开殷卫,跨蹑燕赵。”《清平山堂话本·夔关姚卞吊诸葛》曰:“原闻丈人中之疑。”
“胸”的用例比较晚,宋·宋慈《洗冤录·尸伤杂说》曰:“两手紧抱胸前。”明戴元礼《秘传证治要诀》卷二曰:“胸隔痞塞。”今“胸”行,而“”、“”废。
9 —颜(四例)
下(颜)(简一七) 环(颜)(简二三)
(颜)墨(简二四) (颜)痛(简二五)
谨按:《说文·页部》曰:“颜,眉目之间也。从页,彦声。”段玉裁注作“眉之间也”。“颜”在古文献中的用例较多。“”,更“彦”为“”,构成异体的关系,出土文献还见于《马王堆帛书·老子甲后三一五》,扶风出土汉印等。
10 —(一例)
出于项,上头角,下颜,夹()。(简一七)
谨按:,《说文·页部》曰:“鼻茎也,从页,安声。”多见于文献。《孟子·梁惠王下》曰:“(百姓)举疾首蹙而相告。”《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鼻渊。”汉扬雄《解嘲》曰:“蔡泽,山东之匹夫也,颐折。”“”,未见于其他字书和文献,更“页”为“见”,是无理据地更换形符构成的异体字。
11 —动(十五例)
是(动)则病。[简一七、二○、二三、二七、二九、三二、三三、三九、四四、四六、五二、五五、六四(3)]
谨按:“动”,《说文·力部》曰:“动,作也。从力,重声。”古童,重二形可互作。“”为“动”更换声符形成的异体字。《集韵·韵》曰:“动,或作。”《银雀山汉简·王兵》曰:“如雷神,起如飞鸟,往如风雨,莫当其前,莫害其后。”汉《娄寿碑》曰:“故不心。”
12 —膝(二例)
胁痛,疟,汗出,节尽痛,脾廉痛,鱼股痛,(膝)外廉痛。(简二一)
(膝)外。(简二六)
谨按:,《说文·卩部》曰:“胫头也。从,声。”段玉裁注:“俗作膝。”《玉篇·卩部》:“,或作膝。”传世见《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三年》:“兄弟有不良之行,当造谏之。”胡三省注:“,与膝同。”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都写作“”。
“膝”,《广韵·质韵》列于“”下,注明“同上”,表示与“”是异体的关系。见于武威医简,汉永寿陶瓮。《仪礼·既夕礼》曰:“明衣裳,用幕布,袂属幅,长下膝。”《庄子·渔父》曰:“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与“膝”,更换形符构成异体关系。
13 —癃(一例)
其所产病:热中,(癃),颓扁,山,为五病。(简三八)
谨按:癃,《说文·疒部》曰:“罢病也。从疒隆声。,籀文癃省”。西汉文献《淮南子·览冥》曰:“平公癃病。”《史记·平原君传》曰:“臣不幸有罢癃之病。”《广韵·东韵》曰:“癃,病也。亦作。”
“”在秦汉之间的出土文献中用例很多。《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曰:“老弱病,衣食饥寒。”《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曰:“,燔陈刍若陈薪,令病者北火灸之,两人为靡其尻,已。”武威医简曰:“治诸,石出石,血出血,膏出膏,泔出泔,此五皆同乐治之。”这些用例说明虽然《说文》把“癃”作为当时的规范字,但是“”在日常的使用中还是比较常见。
14 膑—髌(一例)
穿膑(髌),出鱼股之廉,上穿乳,穿颊,出目外廉,环颜。(简二三)
谨按:髌,《说文·骨部》曰:“髌,端也,从骨,宾声。”“髌”更换形符构成异体字“膑”。类似的异体关系的字还有:骼与胳,髓与胳,髀与脾等。从肉和从骨在表示人体器官这个意义上有相似的构字理据。《集韵·准韵》曰:“髌,或从肉。”《文选·潘岳〈西征赋〉》曰:“筑声厉而高奋,狙潜以脱膑。”
15 坨—地(一例)
凡三阴,地(坨)气。(简五○)
谨按:“坨”、“地”二字是声符不同造成的异体。“地”,《说文》小篆从土也声。“也”和“它”古文字形体没有区别,是分化字。“坨”、“地”的不同也是书写造成的分化。类似于蛇、他佗等。出土文献还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相马经等。“坨”,《玉篇·土部》曰:“坨,地名也。”《正字通》曰:“坨,俗陀字。”不是以“地”的异体出现的。东汉白石神君碑、熹平石经都写作“地”,可见作为异体的“坨”并没有被人们广泛地使用,字书的规范可能是“坨”消失的主要原因。
16 —砭(八例)
气壹上壹下,当与之脉 (砭)之。用(砭)启脉者必如式,痈有脓。(简五八)
称其小大而为之 (砭)。 (砭)有四害,一曰脓深而(砭)浅,胃之不沓;二曰脓浅而(砭)深,胃之太过;三曰脓大而 (砭)小,胃之敛。(简五九)
四曰脓小而 (砭)大,胃之泛,泛者伤良肉。(简六○)
谨按:砭,《说文·石部》曰:“砭,以石刺病也。从石, 声。”文献用例《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曰:“帝头眩不能视,侍医张六仲、秦鸣鹤曰:‘风上逆,砭头血可愈。’”《辽史·义宗倍传》曰:“精医药,砭火芮之术。”“”,《玉篇·石部》曰:“,刺也,以石刺病也。砭,同上。”《集韵·盐韵》曰:“砭,或作。”出土文献中还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曰:“以穿其隋旁”。我们认为这种异体关系是隶变过程中对笔画的取舍不同形成的。
17 ——跗(三例)
肠痛,外,(跗)上踝,为十二病。(简二六)
足大指丛毛之上,乘足(跗)上廉。(简三六)
当与(跗)之脉而砭之。(简五八)
谨按:“”,《说文·木部》曰:“,阑足也。从木,付声。”段玉裁注:“、跗正俗字也,凡器之足皆曰。”《广雅·释器》曰:“凡器足谓之,之言跗也。”《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曰:“足(跗)(肿)。”“跗”还见于汉印。《正字通·足部》曰:“跗,花下萼曰跗。〈正韵〉或作。”清毕沅《经典文字辨证书》卷二曰:“,正;跗,俗。”“”,《集韵·虞韵》曰:“跗,足也。或作。”三字更换形符构成异体关系。
18 —(一例)
其()谨视当脉之道。(简六五)
谨按:,《说文》曰:“饶也,从食,余声。”马王堆汉墓帛书,史晨碑都写作“”。“”,从金,余声,其他字书和文献未见。和从食,余声的“”相比,是更换形符构成的异体字。
【文献】
[1]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简(二四七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徐莉莉.武威汉代医简异体字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1):34.
[3]连劭名.江陵张家山汉简《脉书》初探[J].文物,1989(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