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黑热病病例个案调查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掌握黑热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调查患者本人及住院资料。结果 该病例最后确诊为黑热病输入性病例。结论 及时确诊及早病人,对黑热病病人是关键,避免过多的损失,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黑热病 个案调查 输入性
2008年7月23日,大理州人民报告一例疑似黑热病病例,大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大理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起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1 病例情况
患者,李某某,男,33岁,已婚,农民,大理州弥渡县苴力镇苴力村公所只苴上村人。2003年10月至2008年6月曾到省内过的盈江县、昭通市、漫湾电站,陕西省丹风县、四川省的理县、茂县、西昌县、冕宁县、木里县、汶川,浙江省的温州,到以上县从事打隧道修电站、水库、铁路等。患者自诉2008年6月4日开始发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先后在四川木里县、弥渡县医院治疗无效,用药不详;2008年7月19日转大理州医院治疗,医院感染科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入院后体检:体温38。C,心率80次/分,血压110/80mmHg,体重59千克,比病前的体重67千克下降了8千克,脾脏轻度肿大,神志清楚,发热面容,心肺及皮肤未见异常。
入院后医院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并做了必要的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异常;血生化结果有白蛋白/球蛋白倒置(33.6/3703=0.9);血沉增高为40mm/h;骨髓片中查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骨髓培养液培养3天后查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病原体先后经云南省寄生虫防治所原虫科研工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防治所丝虫病、黑热病、包虫病室作病原复查鉴定,复查结果与大理州医院一致,为利什曼原虫利杜体,遂确诊为输入性黑热病。7月29日治疗黑热病的首选药物葡萄糖酸锑钠从山东省寄到大理州医院,随即对患者进行抗黑热病治疗,用药的第一天患者头痛消失、体温开始下降,用药的第二天体温降至正常,以后患者无任何不适,一个疗程结束后于2008年8月8日再进行骨髓涂片检验,仍检出少量利杜体,考虑为可能为死亡的原虫,遂于8月9日出院,现在患者在家休养。
2 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外出史者)情况
与患者有共同外出史者共有5人,5人现在均在四川省木里县茶不朗乡修电站打隧道,均健康,无任何不适,5人的家庭成员均健康,无发热等症状。同时调查了患者的家庭成员其父、母、妻、儿均健康。
3 只苴村基本情况
3.1 地理位置和地貌
只苴村在弥渡坝的南端,在弥渡县城南,距县城约12千米,在苴力街北约4千米,在坝边西山脚,村的西边是小山丘,山丘上植被良好,有灌木丛,还种有桉树、板栗、柑橘等林果作物,山丘土质为红砂土,其土质与李树华打隧道的各个地方的土质不同。大春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和玉米,无烤烟,村内有一5亩左右的大鱼塘。
3.2 人口资料
全村有218户,820人,外出打工人数呈动态变化状态,冬春季外出打工者50-60人左右,夏秋季较少,大约为12-13人,多数是去广东。村中除患者外,无其它发热病人,包括外出打工回归者也无发热情况,更无类似黑热症状的病例。
3.3 动物和蚊虫情况
村内共养有牛、猪、鸡、狗、猫共5种动物,各种动物只数不详,所有动物均健康。村民反映村内近来鼠密度较高,但无病死鼠;蚊密度也较高,是否有白蛉,未见记载,调查人员也未见过白蛉。
4 病家及邻居情况
患者李某某家建房在山坡地上,无大门,无围墙,周围排水性好,无积水,家中有父母、妻儿身体均健康。家中养狗2条、猪2头、牛3头,均健康。病家防蚊主要采取烧蚊香驱蚊。周围邻居人畜均健康。
5 分析讨论
患者曾在四川木里县、弥渡县,但均未查明原因,2008年7月19日转大理州医院治疗,从骨髓片中查出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骨髓培养液中查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白蛋白/球蛋白倒置(33.6/3703=0.9)等实验室资料,又根据患者有外出四川、陕西等黑热病疫区流动史;结合具有不规则发热,脾肿大、体重明显减轻,经抗菌等治疗无效等临床资料;因大理州多年未发生该病,也未见白蛉孳生地,不属于流行区,但为了慎重起见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请云南省寄生虫防治所原虫病防治科工作人员8月29日到大理州医院作核实调查,并将骨髓片2张寄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病防治所丝虫病、黑热病、包虫病室作病原鉴定,查到结构清晰的利杜体,最后国家、省、州一致确认为是一例输入性黑热病。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贫血、进行性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等。多因查不出原因而耽误病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使患者身体和上遭到损失。该患者因发现及时,针对该病用特效药葡萄糖酸锑钠使患者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治疗。
上一篇:浅谈肥胖对人体的危害
下一篇:慢性牙周炎的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