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病理及介入治疗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病理分析 介入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是指血浆总胆固醇(TC)和(或)甘油三酯(TG)的异常增高。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液中胆固醇水平比正常人高,特别是血液低密度脂蛋白(LO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的持续升高和高密度胆蛋白(HOL)水平的降低与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尤其是它的晋组分II(HOLII)减低,载脂蛋白A(ApoA)降低载脂蛋白(ApoB)增高都被认为是危险因素。目前认为氧化LDL(ox-LDL)是最重要的致粥样硬化因子,是损伤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主要因子。
2.吸烟: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吸烟是心肌梗死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子。吸烟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机制可能为吸烟使血中一氧化碳浓度增高,从而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缺氧损伤;使血中的LDL易于氧化,氧化LDL可促进血液单核细胞进入内膜并转为泡沫细胞;烟内含有一种糖蛋白,可激活凝血因子VIII以及某些致突变物质,后者可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3.高血压:研究证明高压血时血流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压力和冲击作用,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及功能障碍,使内膜对脂质的通透性增加,脂质蛋白渗入内膜,单核细胞粘附关迁入内膜,血小板的粘附以及中膜平滑肌细胞进入内膜等变化,均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高血压与本病关系密切。
4.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糖尿病患者中本病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2倍。本病患者糖耐量减低者也常见。糖尿病患者中甘油三酯和VLDL水平明显提高,HDL水平较低,而且高血糖可致LDL氧化,促进血液单核细胞进入内膜及转变为泡沫细胞。
5.遗传因素: LDL受体的基因突变导致血液LDL极度升高,年龄小也可发病。因此,有某些基因可能对脂质的摄取、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是导致高脂血症的最常见原因。
6.其他因素:①年龄:心脑血管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②性别:女性在绝经期前其发病率低于同年龄组男性,绝经期后,这种差别消失,是由于雌激素具有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降低血胆固醇水平的作用。③肥胖:肥胖易患高血脂症、高血压和糖尿病,间接促进疾病的发生。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模式
心脑血管疾病也同样遵循三级预防的模式。无心脑血管病时,应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为一级预防。得了心脑血管病要积极,改善与防治脑血管病,称为二级预防。临床后治疗、姑息治疗,称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非药物治疗为主,主要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适当运动,避免精神刺激、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是防治动脉硬化的有效方法。
A.积极运动:适当锻炼可增加脂肪消耗,减少体内胆固醇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慢跑、太极等可增强心脑血管的功能,改善血液。
B.控制体重:保持或减轻体重,使BMI维持在18.5-24.9kg/㎡
C、戒烟戒酒:吸咽促进和加重动脉硬化,引起冠状血管的痉挛。
D、合理饮食:少食甜食,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取,低盐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
E、情绪稳定:乐观、稳定的情绪,舒畅、平衡的心态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二)二级预防:对已发生了脑梗塞、冠心病等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以达到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病残率。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有效剂量。
1.调整血脂药物:①主要降低血胆固醇;②主要降低血甘油三酯;③烟酸类药物;④胆酸隔置剂。
2.扩张血管的药物:解除血管运动障碍、如前列腺等。
3.抗血小板药物:最常用的为阿司匹林。
4.溶血栓和抗凝药:肝素、因子Xa、IXa、VⅡa抑制剂、抗凝血酶等。
(三)三级预防:三级预防是于疾病的“临床期”实施的措施,此期疾病已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积极治疗可减少合并症和后遗症的发生;对已发生者,应予以康复,即防残。
介入手术在当今是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采用经皮穿刺技术(Seldinger法),经股动脉入路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然后进行灌浇或封堵治疗的方法。对于血栓的清除,首先进行穿刺导丝放入闭塞血管,可触感到血栓的质地,然后将导管顺导丝插入直到闭塞部位,当导丝退出后,导管完全接触到栓子。如果血块较硬,取出的导管与外套管应一起抽出,但应保留导丝于血管内以便再次放入外套管。如果抽出过程中有血进入空针表明血栓已被清除或者掉入远端。此时应立即取出空针并注射到干净纱布上证实是否含有血凝块(空针内所有血液必须注入到事先准备好的容器内以表明血液丢失量)。如果纱布上有血凝块表明闭塞性栓子可能已被清除。再次插入导管注入造影剂证实血管是否已通或仍有阻塞。反复抽吸是必要的,但如果3-4次抽吸都不成功,应以保全肢体的角度考虑是否采用血栓溶解治疗或外科手术。先作血栓清除,后行球囊扩张。新鲜血栓的特点是病人病史短,除非在狭窄部位,一般导管通过时阻力都很小,可在球囊扩张前作血栓清除术。主要有两个作用:①抽吸软性血栓减少远端栓塞的机会;②减少手术时间。在血栓清除之后还可以用球囊扩张成形太治疗引起血栓的狭窄血管。局部使用血栓溶解药物(如尿激酶)可以溶解栓塞物质,使栓塞物或血凝块变松碎,有利于导管抽吸。介入治疗对出血性的血管病变疗效较传统外科手术创伤小、风险低。以脑出血的治疗为例:治疗时先将患者头部尽量固定于框架中央,将头部框架与CT床端的转换器相连接,从而保证CT扫描时患者头部不动。取血肿的中心点作为靶点,从CT扫描机直接测出血肿体积。后选择入颅点,应避开脑重要功能区且距离血肿较近处。置入细穿刺针试抽,根据血肿性质分别采用置管引流或血肿切割排空术。试抽时,如血仲为液体状,可用血肿内置管引流术,缓慢抽出血肿量的1/2-3/4,再将内径2mm的硅胶管送至靶点。除了传统的方法,当前MINI SLT半导体激光治疗仪采用波长为650nm的低强度激光通过鼻腔照射,向血液中注入单色低能量光量子促使血中的溶浊脂肪层和胆固醇的酶体如脂蛋白酶、胆固醇转换酶等数量增加,从而剥去了包裹在红细胞外面的脂肪层,有效的恢复了它的通气能力,提高红细胞的携氧功能。同时,红细胞表面包裹层被剥离,恢复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量,加大相互间排斥力,使原来聚集成团的红细胞分开。激光照射刺激鼻腔内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可使鼻粘膜血管收缩扩张,从而放射性引起颅内血循环和全身血液循环的改善。可改善红细胞及血小板的聚集性,提高携氧能力;激活血液中的酶,清融分解血液中的多余脂肪;提高舒血管活性物质,降低血液中形成血栓物含量,从而有效的达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