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加隔姜灸治疗面瘫的疗效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面瘫;针灸;隔姜灸
面瘫,俗称口角?斜。多由络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面瘫。主要症状为: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腮,眼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等动作。口角歪向健侧,露眼流泪,鼻唇沟变浅。进食时食物停留于患侧牙颊之间。2007年1~12月到我院康复科治疗的50例面瘫病人,采用针刺加隔姜灸治疗该病取得很好的疗效,其疗效确切,深受患者欢迎。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0例患者均为到我院康复科治疗的面瘫病人。其中男19例,女31例;年龄14~66岁,平均40岁;左侧21例,右侧29例。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2天。
1.2 方法 针刺治疗:取穴牵正、翳风、下关、攒竹、阳白、颊车、太阳、地仓、迎香为面部穴位;足三里、三阴交、合谷为四肢穴位。以上面部穴位均为患侧,四肢穴位均为双侧。每次选用4~5个穴位,交替使用。操作:皮肤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针刺得气后,切一块厚约0.3 cm,大小约2 cm×2 cm的生姜片放在针灸的穴位上,点燃用艾绒做成的艾炷,当病者感到皮肤灼热时,更换艾炷,每次共做5壮,每治疗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视病情轻重治疗2~8个疗程。
1.3 疗效 痊愈:面容及面肌运动完全恢复正常,未留后遗症者39例。显效: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基本恢复,但额纹、闭目、示齿3项指标中有部分未完全恢复正常者9例。无效:因治疗间断而无效2例。有效率96%。治疗时间最短2个疗程,最长8个疗程。
2 讨论 针刺加隔姜灸治疗本病效果显著,这跟针灸能增强肌肉收缩,恢复神经传导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关[1],从而控制炎症水肿,减少神经受压,达到治疗目的。中医认为面瘫多由经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以致气血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形成[2],故针刺头面部穴位能起到息风止痉,养筋,通调全身气血之功效。 姜艾用作灸料具有温通经络气血,驱风散寒除湿之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恢复神经细胞的活力,使机体内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抗体增加。对调整体内环境平衡有重要作用,更能提高针刺的疗效。 总的来说,针刺加隔姜灸是治疗本病的好方法,生姜味辛温加之艾绒贴于留针穴位上,加强了针刺经穴的功效,发挥了姜艾药物本身的温热直接传导到头面部经脉与腧穴之间的气血流换,同时激发了经脉、经气的联合互作,加速了局部的血液循环,逐散了寒湿,调整了体内机体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对面部瘫痪肌肉群的恢复起到了缓解肌痉挛的作用,直捣病所,气血顺畅,经络充盈,从而恢复显著。
【】
1 府强.实用针灸疗法大全.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4,17.
2 蔺云桂.针法灸法.福州:福建技术出版社,1998,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