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治痿独取阳明
【摘要】 痿证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早在《内经》中对其病因病机就有详细论述,而独取阳明被许多医家推崇为治痿之重要原则,但片面地理解其含义并非《内经》治痿之宗旨,笔者认为治痿要掌握辨证论治,充分发挥“治痿独取阳明”在痿证中的独到之处,运用中药、针灸予以施治。
【关键词】 痿证;阳明;辨证论治
痿病,《内经》称之“痿”,是泛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痿废,手不摄物,足不任地,甚则肌肉萎缩的一类疾病。《内经》中对痿病的病因病机归纳起来有五种:肺热熏灼、五脏气热、感受湿邪、脾胃气虚和肝肾亏虚。 对于痿病的治疗古有“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养阴学派代表人朱丹溪认为:治痿只宜补养为主。而张景岳认为:治痿独取阳明者,治在阳明之火邪。他们片面地解释了原文之意,非《内经》治痿之宗旨[1]。 首先“独”字在此仅为一个语气助词,其义同“其”,作用在于强调,如果用词语解释,“独取”有两层含义:一是“需取”,二是“须取”。“阳明”乃统指仓廪之本,是营血谷气化源之处[2]。故治痿重在阳明,而又要辨证论治,如清代叶桂论治痿证密切结合病证实际,“酌寒热之浅深,审虚实之缓急,以施治疗”,他治痿分型虽多,均不离阳明脉空这一总纲,精妙之处实窃《内经》治痿之要旨[3]。近代内外科名医余听鸿先生将痿证因肉之削与不削,肌肤润与不润分为干湿两型,提出湿痿当以“利湿祛风行气”,干痿当以“养血润燥舒筋”之法,简洁明快,又不失经义,指导意义深远,当引起重视[4]。
笔者认为对“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解应遵叶桂之解,可采用针灸或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是调理胃肠功能。调理胃肠之法,并非专用补益后天或清泻阳明之火,而是辨证施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或补或泻,或补泻并用,视临床而定。现就笔者临床收治病例予以讨论。
1 个案分析
例1,患者,男,43岁,工人。2004年6月初诊。患者于1年前双下肢时觉麻木,用手揉按后即有好转,两个月前双下肢痿软无力并逐渐加重,伴疲劳,乏力,大便溏稀,食纳不香等症。查体:形体消瘦,双下肢肌肉无萎缩,感觉存在,膝反射正常。舌淡、苔白。证属脾胃虚弱,宗筋弛缓。予以参苓白术散作汤剂煎服,每日1剂,连服10剂。配商丘、公孙、血海、阴陵泉、三阴交针灸并用。二诊:食欲好转,大便成形,精神较好,双下肢较前稍有好转,舌淡、苔薄白。改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陈皮,加补血活血之牛膝、川芎。连服半月后双下肢基本恢复正常,其余诸症好转。 按:本例平素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功能失常,清阳不升,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病而四肢不用,患者所兼各症皆属脾胃虚弱之症。初诊见便溏腹泻,故投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参苓白术散;脾虚湿盛,故配用足太阴脾经穴位平补平泻。二诊腹泻已止,食欲正常,改用补中益气汤加牛膝、川芎等补血活血药,意在补气健脾,气血双补。
例2,患者,女,45岁,干部。2004年8月初诊。患者于1年前始觉右上肢麻木不仁,上举无力,而后逐日加重,经多方求医服药后麻痹症状稍有好转,但双手仍萎弱无力,有时持物不稳而来诊。自诉兼有食少,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月经前后无定期,量多、色淡,手指握力低下。舌淡苔白,脉细。证属脾胃虚弱,气血双亏。治用补中益气汤去陈皮,加阿胶、茯苓,连服20剂后,除右上肢软弱无力如前外,其余诸症均有明显好转。并配以针刺曲池、合谷、足三里、上下巨虚穴,两个月后患肢完全与健侧一样,月经亦恢复正常,其余各症消失。 按:此例与例1基本相似,均属脾胃虚损,但例1初诊时见足痿兼大便溏稀湿不运化之症,故治应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兼和胃化湿,而选用两者兼顾的参苓白术散,待湿去泻止之后改用补中益气汤。而例2脾胃气虚,兼见崩漏,气虚下脱之症,所以始即选用补脾益气、升阳固脱的补中益气汤。两者都以补益脾胃为主,治疗本同标异,气血亏虚,故兼以补血之品,针灸扶阳明之正,针用补法。
例3,患者,女,57岁,售货员。2004年12月初诊。患者1年前自觉右下肢疼痛、沉重、微肿,站久吃力,以后逐渐加重,患肢萎软,行走不能着力。患者经常头昏,耳鸣,食少,咽干,腰脊酸疼,右下肢行走困难,腿部肌肉稍有萎缩。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肝肾亏损,髓枯筋痿。治以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方用虎潜丸改熟地为生地,加山药、牛膝,每日1剂,煎汤内服。连服10剂,并选取太冲、中封、曲泉;太溪、复溜、照海,针用补法后,目眩、咽干、耳鸣等症大有好转,但右下肢萎软如前,舌转淡,脉细但不数。改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牛膝、川芎,连服30天,后已能行走,肌缩也逐渐恢复而停药,病告痊愈。 按:此证初诊时属肝肾阴虚,精髓不足,精血不能濡养筋骨经脉,故渐而成痿。由于精水不足,故见咽干、舌红、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证。用虎潜丸加减以滋阴清热,补益肝肾。配以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针用补法。二诊患者头昏目眩、耳鸣等症好转,咽干、舌红、脉数诸内热之证亦消除,此时以足痿不用、食少、舌淡少苔、脉细为主证,证已转化为脾胃虚弱,精血亏损。只能使脾胃复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四肢筋脉得荣,才能达到治痿的目的,故改用健脾益气的补中益气汤加减,使沉疴得起。
2 讨论
笔者临床所见,痿证虚多实少,但临床上也当灵活辨证,不能偏持一端,否则很容易犯虚虚实实之大忌。因此,“取阳明”不能单用补法,还要辨证用泻法。《素问·痿论篇》在解释“取阳明”时有论:“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提出了中焦脾胃气虚,气血生化无源,肢体失养,而形成足痿不用的痿证的观点,这容易使人产生痿证多虚宜补的错觉。从临床实际看,痿证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阳明而言,不仅有虚,而且有实,如触冒暑湿,中焦脾胃为湿所困,湿邪浸淫,可导致痿证;中焦腑实,热邪困阻,气血津液运行之道路为之壅遏,治疗或燥湿祛邪,或通腑泄热。 笔者在临床中深刻体会到,在掌握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治痿独取阳明”无论是疾病的治疗还是康复,运用中药或针灸的手段,都有其独到之处。由此可见,“治痿独取阳明”实为中医理论中的一块瑰宝,值得深入研究发挥。
【】
1 林贞慧.浅谈治痿独取阳明.福建中医药,2002,33(5):37.
2 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经诠释(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1.
3 张文琪.叶桂治痿证的经验评析.中医研究,1994,7(3):41.
4 毛德西.余听鸿诊治痿证的启发.中医研究,1995,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