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天人相应”思想渊源研究
【摘要】 古人因苦读而损害眼睛健康的现象颇为普遍,所以,如何养生明目以助读书,是十分受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考察了古代读书人在保护眼睛健康方面所作出的探索,从少读养生、读书灯的设置、外洗明目法、明目方药四方面加以论述,其经验即使在今日仍有其可取之处。
【关键词】 苦读 病目 明目 养生
喜欢唐代大文学家白居易的人应该知道,白氏因早年苦读而患目疾,相当痛苦,他的读书生活受之影响很大,在诗中多有反映,如“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眼暗》)“春来眼暗少心情,点尽黄连尚未平。唯得君书胜得药,开缄未读眼先明。”(《得钱舍人书问眼疾》)等。
白居易的例子绝非个别,上文学大家苦于目疾的很多,如唐代刘禹锡,宋代苏轼、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等,都有这方面诗文流传于世。因此,如何养生明目以助读书,是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古代读书人在此方面之探索与经验。
损读书 减思虑
《素问·五脏生成论篇》云“肝受血而能视”,《素问·宣明五气篇》又云“久视伤血”,早已指出苦读损目的病因在于“久视”。《千金方·目病》告诫云:
人年四十已后,常须瞑目,勿顾他视,非有要事,不宜辄开,此之一术,护慎之极也。其读书博奕等过度患目者,名曰肝劳,若欲治之,非三年闭目不视,不可得瘥。
《晋书》卷七十五,《范宁传》载:
初,宁尝患目痛,就中书侍郎张湛求方,湛因嘲之曰:“古方,宋阳里子少得其术,以授鲁东门伯,鲁东门伯以授左丘明,遂世世相传。及汉杜子夏郑康成、魏高堂隆、晋左太冲,凡此诸贤,并有目疾,得此方云: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非但明目,乃亦延年。”
这段话曾被后世医书多次引用,盖张湛虽有嘲谑之意,但“损读书,减思虑……”六条原则,毫无疑问均有益身心,若长期坚持,可期明目良效。毕竟“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经脉别论》),无论何种养生方法,必以适度节制、防止“过用”为首要。鉴于此,适当安排读书时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视力劳损,当可收到护眼之功。
读书灯
宋代大文豪苏轼诗云:“病眼乱灯火,细书数尘沙。君诗如秋露,净我空中花。”(《病中夜读朱博士诗》)此外,陆游有多首夜读诗,如:“挑灯夜读书,油涸意未已。”(《冬夜读书》)“孤灯对细字, 坚坐常夜半。”(《秋夜读书》)……点灯夜读作为文人读书习惯,在古代有限的照明条件下,是相当损害目力的一种行为。《千金方·目病》曾列出十六条损目的不良行为,其中三条是“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认为“上十六件,并是丧明之本,养性之士,宜熟慎焉”。
古人夜读,或限于家境贫困,无灯可点,只能想其他办法。所以,历史上才会传颂诸如集萤映雪、凿壁偷光之类故事。所谓“月下看书”,大约即属于这种情况。即使有条件可用油灯,一则光线仍然较暗,二则燃烧时散发油烟,也相当讨厌。那么,如何灯下观书不损目?《本草纲目·菖蒲》条引《臞仙神隐书》云∶“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看来,菖蒲不仅有观赏作用,还能保护读书人眼睛,难怪在历史上颇受文人青睐,并被誉为“花草四雅”之一。[1]???
另外,可从制作灯油的材料入手。如宋代赵溍《养疴漫笔》云:“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又,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读书灯》条,云:“灯油,用大麻子油,无烟不损目。”
按,枸杞益目,殆无疑义,《本草纲目》卷四,眼目主治门,亦云:“枸杞汁:点风障,赤膜昏疼。榨油点灯,明目。”而“大麻子油”(大麻子即火麻仁)益目,似无佐证。《本草纲目》“灯火”条云:“凡灯唯胡麻油、苏子油然者,能明目治病。其诸鱼油、诸禽兽油、诸菜子油、棉花子油、桐油、豆油、石脑油诸灯烟,皆能损目,亦不治病也。”可参看。虽然由于条件的改善,今人已无须再使用油灯,哪种油益目也不必考虑,但在偏远之地不妨一试。
外洗法
《苏沈良方·卷七·治诸目疾》记载了一种外洗眼目法,颇宜读书人采用:
上盛热汤满器,铜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紧闭勿开,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汤沃,汤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为之,无疾一日两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睑眦痒。予(苏轼,笔者注)自十八岁,因夜书小字,病目楚痛,凡三十年,用此医法,遂永瘥。枢密邵兴宗,目昏,用此法逾年后,遂能灯下观细字。大率血得温则荣,目全要血养。若冲风冒冷,归即沃之,极有益于目。[2]
“沃”意为浇、灌,此法当指用双手捧起少量热水,洒在紧闭的眼目之上,不断重复此动作,直至水温变凉。苏轼本人因写作过劳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邵兴宗长期坚持洗目,令昏目复明,遂能读小字。可见这种方法尤其适合读书人,而且不用特殊药物,简易可行。医家云“肝受血而能视”,又云“血得热则行”,热水沃目,有温养活血之功,大概即其道理所在。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则载:
一老人年八十四,夜能细书。询之,云∶得一奇方,每年九月二十三日,桑叶洗目一次,永绝昏暗(宜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立冬日采者佳)。
必须在特定日期采药、洗目,似颇涉玄奇,但桑叶确能祛风明目,老花眼患者不妨一试,或许将不再有白居易“小字文书见便愁”之类感叹。
又载:
王叔权(即执中也)云∶予游学会稽,早观书,辰牌方食,久之患目涩,倦游而归,同舍遗以盐精,数次揩目而疾除。盐精且尔,则青盐之治目固也。古方用青盐揩牙,因掬在手洗目而目明。盐精乃盐仓地下之精英。
其目疾因苦读而得,以盐水外洗而愈。盐精与青盐属同类,入药多用青盐,可滋肾阴、泻火明目,本草已言之。
明目助读之方药
“服食求神仙”,乃古代道家养生法,文人群体受其影响很大,通过长期服食某种药物,明目以助读书,是他们留心的重点之一。
《本草纲目》载多种药物有此功效,如芜菁(蔓菁)花:“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槐实:“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大良……《梁书》言庾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余,发鬓皆黑,目看细字,亦其验也。”蔓菁花今人少用,多用蔓菁子,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槐实即槐角,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今人多用于痔疾或目赤实证,但很少将其作眼目保健药物服食,其性苦寒,似不宜久服。
又,《冷庐医话》卷四载陆以湉自述苦读病目后,专服黑豆,并佐以洗目法,半年而愈,“因服小黑豆勿辍,凡二十余年,迄今目光如旧,灯下可作细字,未始非此方之力。”[3]黑豆味甘寒,补肾明目,陆氏当所言不虚。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本草分类歌诀》谈到熊胆时如是说:“胆苦明目涂痔疮,小儿惊风积痫良,杀虫消疸止久痢,古人夜读作丸尝。”小字注云:
古人教子夜读,粉苦参、熊胆为丸,与之吞一二枚以资勤苦者,盖夜读久,则血不归肝而火冲头目,朝旦面黄,用此降火和肝则血脉流通,津液畅润,痰火疮疥之病,从何而生?服苦之意与此相同。
苦参熊胆丸似乎已成为古人教子夜读的常备保健品。其一,它清火明目,适用于夜读过勤所致一系列症状,如虚火上冲头目、面色差、痰火疮疥等。明代傅仁宇《审视瑶函·卷一·内外二障论》曰:“盖心藏乎神,运光于目,读书作字,与夫妇女描刺,匠作雕銮,凡此皆以目不转睛而视,又必留心内营。心主火,内营不息,则心火动,心火一动,则眼珠隐隐作痛,诸疾之所由起也……”总之,夜读久视,皆易上火,当用苦寒清降。
其二,此种做法,隐隐合乎“卧薪尝胆”的古训,即所谓“服苦之意”,能够激励下一代发愤读书。既具药效,又具意义,双管齐下以见古代望子成龙的家长苦心,这是很有趣的。《新唐书·柳公绰传》载:“(绰)子仲郢,字谕蒙。母韩,即皋女也,善训子,故仲郢幼嗜学,尝和熊胆丸,使夜咀咽以助勤。”后来,“熊丸”一词,便成为母亲教子的典故。《医学入门》所谓“古人教子夜读”云云,其意大概指此。
医书中亦有一些方剂,专为读书人劳伤眼目而设。最著名的为《千金方》神曲丸(又名磁朱丸),此方“主明目,百岁可读注书”,由神曲四两、磁石二两、光明砂(即朱砂,一云夜明砂)组成,“常服益眼力,众方不及,学者宜知,此方神验不可言,当秘之。”神曲丸下又有补肝散、服蔓菁花方、服白瓜子方,原文均云久服明目,“可夜读细书”。今人往往以磁朱丸为重镇安神剂,多言其心肾之力,却忽略了它最初的明目功效,不免遗憾。
《杨氏家藏方》菊睛丸:“治眼目昏暗,视物不明,眵泪难开。久服能夜看细书。”此方由巴戟天、肉苁蓉、五味子、枸杞子、菊花组成,既滋肝肾之阴,又助命门之火,且有祛风之效,适宜肝肾不足所致目疾。
以上药物及成方,多以滋阴、泻火、祛风为主,既非单纯针对虚症,亦非单纯针对实证。在药物归经上,涉及心、肝、肾三经,与脾、肺关系不大。如蔓菁、熊胆、枸杞、菊花等,则是自古至今治疗目疾的常用药。这些古人特意指出能“夜读书”“读细书”之类方药,与一般明目方药其实并无太大区别。
总之,古代读书人在保护眼睛健康方面,曾作出很多探索,某些养生明目法,对今人颇有借鉴作用。本文讨论的问题虽然限于古代,但读书过劳而伤神损目的现象,今日颇有愈演愈烈之势。高考取代科举,并未给莘莘学子带来些许轻松。此外,那些埋头书案的文职人员、终日与电脑为伍的白领阶层,其眼目健康问题亦不容乐观。观古以鉴今,对古人明目方法的进一步考察,应该是必要并且颇具现实意义的。
【】
1 王焕华.中药趣话[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170~171.
2 宋·苏 轼,沈 括.苏沈良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6.
3 清·陆以湉.冷庐医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