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书性医方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春艳 张如青 时间:2010-07-12

【摘要】  本文从学、医药学、民俗学角度对敦煌遗书中的性医方文献进行初步研究探讨考证。首先对敦煌性医方按其功用分为养生补益类、治男性疾病类、治女科杂病类、延嗣优生类、性爱和谐类五大类进行了简要概括介绍。并重点从版本形制、文字特征、文献源流三方面对敦煌性医方进行文献学方面的初步分析;从病症名称繁多、用药简便廉验、剂型与给药途径、治则与遣药四方面对敦煌性医方进行了医药学方面的初步分析;从重视延子求嗣、女性地位提高、祝由咒禁盛行、道教养生方术盛行、民族地域特色浓厚五方面进行了民俗学方面的初步分析;并在文章结尾讨论了敦煌性医学文献研究的意义和对未来研究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  敦煌 性 医方 文献 医药 民俗

     性医方简述

  性医方是指与性医学有关疾病的一类处方,对繁衍后代、优生优育、改善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概括中医性医方的创制目的,大致有养生补益、治疗男性疾病、治疗妇科杂病、延嗣优生、性爱和谐五类,这在敦煌遗书的性医方中均有所涉及。

  1.养生补益类性医方

  包括P.2565中的常服补益方、四时常服方、秘泄精液方 ,P.4038中的丈夫四十以上七十以下不及少年方、八公神散 。

  2.治男性疾病方

  敦煌遗书中涉及的男性疾病名称包括阳道微弱、阳事不举、男子不起、房损、自泄不止、失精、遗精、五劳七伤、尿血、外隐处肿、阴卷、阴下卷坠、卵肿、阴缩不怒、阴茎肿痛、阳强等。如疗阳痿方有P.3144及P.3596卷中的牛膝酒,P.3960《黑帝要略方》中的疗男子阴痿不起方、二蛾丸、疗男子房损方,PT.1057号《藏医杂疗方》中的藏医壮阳方 ;治疗男子遗精的医方有P.2565中的丈夫肾虚热客数苦自泄不止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小补肾汤、固元补肾汤 ;治疗男子阴囊及阴茎疾病的医方如P.3596中的脾肾风冷方,P.3960《黑帝要略方》中的治人阴下卷坠方、治人阴卷方、治人阴边生卷疮方、治男子卵肿灸方,S.76《食疗本草》残卷“草部”吴茱萸条下的阴缩不怒方,P.T127《火灸疗法》中的火灸治疗阴茎肿痛方、火灸治疗阳强方。

  3.女科杂病方

  S.4433中的治女人交接辄血出方 ,P.3930中的治乳房方,P.3596V0中的治妇人乳中热毒肿方、《藏医杂疗方》中的火灸治疗阴道寄生虫方。

  4.延嗣优生医方

  如S.4433中的七子散、P.2882中的四时常服三等丸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大补肾汤可治男子少精不育。治疗妇人不孕的求子方包括S.4433中治无子方、吞马子方、治不男法、疗无子儿方、白狗乳方,P.2666中的妇人不用男女方、必生贵子方、桑树孔中草方、转女为男方、令子端正具足方、治妇人数失子方等。

  5.性爱和谐方

  在敦煌性医方中有不少以此为目的的医方。从中可看出当时人们对性态度的开明,对美好性生活的追求,反映了民间生活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一些欲求妇人、男子爱的祝由习俗方。集中于S.4433中的疗长方、治男令大方、女人快乐男子强好方、治人玉门宽方、治阴冷大方、治阴冷使热方、治阴令急热方以及P.T1057《藏医杂疗方》中的女性不欲性交方、P.2666中的欲求夫爱方。

  文献学考证

  1.文字考证

  敦煌性医方文献均以毛笔书写而成,多系隋唐前后抄录,除本字外还可见4类文字。

  讹字 如“痿”讹为“瘘”,“陽”讹为“湯”、“耆”讹为“者目”二字。

  假字 多同音假借,如“桂”假为“圭”,“苁”假为“纵”,“茯”假为“伏”、“苓”假为“零”、“菟”假为“兔”、“上”假为“裳”。

  讳字 以唐帝讳字为主,如避“治”为“疗”字、避“泄”为“洩”字;武周新字,如“年”、“人”、“日”“地”、“天”的武周新字在写本中出现,可作为判定其写于武周时代的依据。

  俗字 在敦煌性医方文献中有大量反映,如“蛇”俗写为“虵”、“凡”俗写为“凢”、“疼”俗写为“■”、“肉”俗写为“宍”。

  由于抄录者抄录医学卷子时一般不象抄录佛经、道经那样认真,故医学卷子中的假字、讹字、俗字比例较高。字体较为潦草,只有P.2565卷字体较大,字迹端庄优美,抄写较仔细。而P.4038卷均以草体书写,如“八公神散”中的“身”字、“疗丈夫四十已上七十已下不及少年方”中的“即”字等草体较为难辨,常被辑校者误释为“意”字和“艮”字。P.4433、P.3596、P.3960字体较小,为释读带来一定困难。

  2.版本形制及年代考证

  敦煌性医方文献和其他敦煌文献相同,其文献形制多为卷轴,多夹杂散见于浩繁的佛经道经之中,大多残断,鲜有完整无缺者。性医方卷子主要集中于P.2565、P.4038、P3960、P.2666、P.3596、S.4433、《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及藏医方等卷子。

  P.2565卷中“四时常服方”、“常服补益方”均写明为唐代医家韦慈藏之方,同时该卷有很多武周新字,如“天”、“地”、“人”、“年”、“日”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由此可证P.2565卷为唐代武则天时的写本。

  避讳字由于多随不同朝代的帝王更替而改易,因而具有明显的时代标志。唐代写本经常出现的字有:唐太宗李世民(629~649年)的“世”字、唐高宗李治(650~683年)的“治”字、唐睿宗李旦(684,710~712年)的“旦”字。一般采用缺笔避讳或改字避讳的方法。如P.4038卷中避“治”字为“疗”字,“旦”字缺笔避讳,故可知此卷为唐睿宗以后的写本。

  P.3960卷正背两面书写,背面为医方卷。该卷在古医籍中均未见收录,书中“治”、“疗”并用。“葉”字避讳,不避“旦”字讳,故似为唐末之前写本。

  3.源流考证

  敦煌性医方有一些单方最早可追溯至《马王堆医书》中的类似记载,如用菟丝子治疗阳痿。一些药味简单、以外治法为主的方剂,来源于六朝时期的《华佗神方》、《延龄图》、《心传方》、《洞玄子》、《拯要方》、《玉房指要》、《肘后备急方》、《古今录验》等医学方书之中,显示了这些医方的悠久和隋唐时期此类医方在民间的广泛应用。与敦煌医方文献同时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有不少与之相同的医方,如七子散、八公神散、鼍鱼甲汤方、治男子四十已上七十已下不及少年方等,尤其七子散被多部方书所载,可见其影响之广。一些敦煌性医方在后世《医心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亦有记载,说明这些医方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医药考证

  1.病症名称繁多

  据病因病机命名 如丈夫四十以上、七十以下不及少年;房损;肾虚热客,数苦自泄不止;虚劳失精;肾虚精极;精气衰少;少精;阴道有寄生虫。

  以症状命名 女人交接辄血出;一交接弥日困极;阳事不举;失精;遗精失溺;信不通;梦与鬼交;不男;无子儿;多年不产;纯生女;女性不欲性交。

  以部位加症状命名 外隐处肿;阴下卷坠;阴卷;卵肿如斗;阳道微弱;阴痿不起;阴缩不怒;阴茎肿痛;阳茎亢举;乳中热毒肿;阴汗;阳道衰弱;玉门宽;阴冷大;阴冷;阴宽大。

  直接以功效命名 治男令大方;不用男女方;令子端正方;疗长方;女人快乐,男子强好方。

  从上可见敦煌性医方中涉及的病名范围广泛,种类繁多,表明当时对性相关疾病的分类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地认识。其中有些病名属敦煌文献中首见,如房损、玉门宽、阴缩不怒、阴下卷坠等,这些病名具有疾病史研究价值。

  2.用药简便廉验

  敦煌性医方有繁有简,其中占多数的单验方药味精简,多在1~5味之间,反映了当时民间用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如:

  神仙粥是迄今已知中医文献中最早的食疗药粥,由山药、芡实、韭子、粳米组成,药味精简,益气补肾、滋阴壮阳之功显著 。秘泄精液方以原蚕蛾、大蜻蜓、蜂子3味虫类药固秘精液,组方独特,在当时的方书中亦较为罕见。

  敦煌疗阳痿方以辨病为主,除牛膝酒、藏医方外,其余药味较为简单,甚至只是一味药的单方,如菟丝子、原蚕蛾等,多为民间流行的经验方,显示了古代医方的古朴风貌。这些单方药物的功效与传世本草记载的药物功效较为吻合,具有珍贵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增进性和谐类医方,言简意赅,药味精少,一般仅1~5味。组方尤重补肾壮阳,药物都偏于温热,常用吴茱萸、蛇床子、肉苁蓉、石硫黄、天雄、马阴茎等长阴壮阳。同时还注意固摄肾精、培补后天、解毒杀虫敛阴。

  3. 剂型与给药途径

  敦煌性医方剂型包括丸剂、散剂、酒剂、汤剂、捣汁、粥剂、羹剂等,其中丸剂的赋形剂除赋形作用外,还有辅助治疗的作用,如蜜和为丸可增强滋补之功、鸡子白和为丸可解毒和中、雀卵和丸辅助壮阳。丸、散剂携带方便,吸收充分,功效持久,是其特有的优点。丸、散剂内服多以酒服下,显示当时酒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较有特色的剂型是药粥、羹汤,如神仙粥药食同用,不仅营养丰富,还可治疗肾虚遗精等疾患,堪称药膳佳品。

  敦煌性医方给药途径包括内服、外用。内服多以酒送服,也有和醋服,以及与相同的煎汤内服法。外用包括黏膜给药法(如治阴冷方、内药方、治人无子产门中内白狗乳方)、阴道外洗法(如治阴囊湿痒方、治人玉门宽方、治阴冷大方)、阴茎外涂法(如治男令大方)、乳房外洗法、阴道熏法、灸法、火灸法、割刺法等多种方法。外用方药味较为简单,便于使用。黏膜给药方中的内(纳)药方(P.2882)尤为特别,其方药味繁多,医治范围非常广泛,从阴道或肛门给药以治疗人体内部疾患(包括男女科疾患),方法独特,值得今日中医临床借鉴。

  4.治则与遣药

  敦煌性医方治则多以补肾为主,兼顾其他。温柔平和,不偏不颇,使阴阳既济,保持相对平衡。

  兼顾先天、后天之本 如以地黄、五味子、菟丝子、天门冬、枸杞子、石斛滋阴益肾,以鹿茸、肉苁蓉、蛇床子、吴茱萸温肾壮阳。兼以人参、茯苓、干姜、甘草、黄芪、薯蓣、白术等健脾益气,培补后天。

  兼补心阳,心肾 常于方中配远志、菖蒲、五味子、柏子仁、桂心等养心安神定志,交通心肾。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阳道自实。

  重视清心泻火 如用车钱子、竹叶、泽泻、石膏、黄芩等泻火利小便,以使心火随小便而出。泻心火,滋肾水,一举两得。

  敛阴燥湿、解毒杀虫 多用来阴部疾病。如桂心、白敛、苦参、石硫黄、兔屎、蛇床子、干漆、鼠头骨等温热药研末外用,治阴冷大、阴宽大等。

  涩精止遗 在治遗精方、性爱享乐方中多用到此类药。如酸枣仁、酸石榴皮、蚕蛾、山茱萸、獐骨、五味子、韭子、花苁蓉、白龙骨、牡蛎等,以急则治其标。

  民俗学考

  1.重视求子延嗣

  古代认为性行为的目的绝不仅限于享受性快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敦煌性医方同样反映了当时百姓急切的求子心情,重男轻女在唐代的敦煌民间表露的特别突出。从妇人求子各方及转女为男方中有着明显体现。父母渴望生育男孩,为全家添加劳动力,又事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显然也是重男轻女的一大社会根源。为数众多的求子方,以观点看来荒诞可笑,却反映了当时的民俗。

  2.女性地位提高

  唐代民间在性享乐方面是比较开通和解放的。敦煌第12窟壁画中有表现婚礼的场面,其中“男跪女不跪”的结婚仪式,说明当时由于武则天、中宗韦皇后等女性参与了国家的活动,而使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提高,男女地位较其他朝代相对平等。P.2539卷白行简作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是敦煌性医学的代表作,反映出当时性观念的开放。敦煌性和谐方中充分体现了重视男女双方的性快乐,不仅有疗男性阴小方,而且还有不少治疗女性阴冷、阴宽大、阴冷大方,方名“女人快乐,男子强好”也同时体现了对女性的重视。

  3.祝由咒禁流行

  古代社会重视子嗣,求子及“转女为男”多采用祝由法、咒禁术或各种民间习俗。如当时人们认为赤小豆是多子的象征,故含赤小豆同房或同房后使妇人手握赤小豆就可有子;“壬子日向西和阴阳”、“吞以厌日吞者多女”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行房时间对于生育是有影响的;古代铜钱象征生殖功能,后世民间则将铜钱系于女子颈项,以示“悬钱求子”,以产衣中裹铜钱埋于地下,以示绝育,所以铜钱在这里具有了求子和避孕的双重含义;敦煌民俗中,狗是一胎多子的动物,将白狗乳汁在性交时置于妇人阴道中,对于无子和久婚不孕的妇女具有治疗的作用;桑树孔由于酷似女性阴道,故古人相信桑树孔中所生之草具有非凡的生殖能力,将其烧成灰,以井水和服,就会生子;古人认为男性雄武有力,故武士的弓弦便具有雄壮感孕的作用,将其烧成灰,和酒服之,便可纯生男或将已怀的女胎转为男;敦煌民俗还有结婚后人家在门楣上悬挂弓弦的习惯,以满足生男孩的愿望;南方朝阳,太阳代表着男性,故“向南方礼三拜”寓意在太阳的温煦下,所生的孩子性趋于阳,故可以生一个健康端正的男孩。这些富有特色的求子方,体现了古人对于繁衍后代的重视,也可以看出古人认为无子多由女方导致,故需实行一系列针对妇人的祝由咒禁方法。这些方法虽与现代医学相违,但符合当时的社会观念,作为一种心理安慰调摄,有时也可起到一定作用。这些性方面的迷信习俗,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根源。

  4.蕴涵道教养生

  李唐王朝在创业时得到道教图谶的帮助,又因为与老子同姓,故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道教。敦煌本是佛教圣地,在朝廷尊崇道教的影响下,民间也建立了开元观等道观,抄写了大量道教经典,其中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医药学资料。敦煌医学卷子P.4038即为道家养生方,具有鲜明的道家特色。如“丈夫四十以上,七十以下,不及少年方”及“八公神散”即来源于该卷,反映出道家奉崇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的道义宗旨。

  5.反应民族特点

  敦煌性医方中含有丰富的藏医学内容,王尧、陈践认为敦煌藏医是八世纪时的文献 ,悠久。其治疗疾病所用的药物以及火灸、割刺、烟熏等治法,突出反映了藏医药学鲜明的民族特色。藏族同胞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发明了许多适合当地地理环境、生产生活习惯、气候特点的医药治疗知识,古藏医文献就是这些知识的与记录。如藏医学中常将动物按雄雌、生殖器、血、肉、肝、肾、脾、肺、毛发、爪、卵、尾、骨、粪便等进行分类,在性、味、效上讲究对治,认为动物药的各部位对人体相应部位有对治效力。故本文中的藏医壮阳方以雄性动物、动物尾骨、动物粪便等治疗男性阳痿。这种以脏补脏、同气相求、药食同用之理论与方法,在藏医学中有独到的发挥。在用药上,常用槐枝、柳枝、丁香、麝香、胡粉、食茱萸、肉苁蓉、青羊腹下毛等敦煌地区的西域药物,反映了敦煌医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点。

  结 语

  虽然中医性医学研究迅速,但基础研究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对于原始文献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显得比较薄弱。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在一定程度上,其精湛的理论和技术都集中体现于所用的医方和药物。因此对敦煌遗书中的性医方文献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对敦煌医学文献的发掘整理有一定作用,而且对于中医临床男科、妇科、泌尿科疾病的古方今用,对于中医性医学的进一步研究,也具有、利用价值。敦煌性医方中一些较有价值的方剂和药物,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加以开发利用,敦煌医方数量庞大,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

【参考文献】
    1 上海古籍出版社与法国国立图书馆,法藏敦煌西域文献[M]. 第一版,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2003.

  2 黄永武.敦煌宝藏[M]. 第一版.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

  3 丛春雨.敦煌中医药全书[M]. 第一版.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26~145.

  4 马继兴,王淑民等.敦煌医药文献辑校[M].第一版.1998.

  5 社会院历史所,英国图书馆等合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M]. 第一版.影印本.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1995.

  6 王进玉.敦煌藏经洞“神仙粥”及其食疗价值[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11):36~38.

  7 王 尧,陈 践.敦煌本藏医学残卷介绍[J].中华医史杂志,1982,12(4):247~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