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证的辨证施护和康复原则
【关键词】 消渴证 辨证施护 康复原则
消渴证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其病机多是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而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胜,阴阳失调。西医学之糖尿病即属此范畴,是一种发病率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更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好的疗效。消渴证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种。上消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中消治则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下消应温阳滋肾固摄。对于消渴证患者而言,除积极外,中医辨证施护和康复指导对病情康复显得尤为重要。
1 辨证施护
1.1 上消(肺热津伤)主证为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调护原则为热润燥,生津止渴。
1.1.1 生活护理患者伴有皮肤瘙痒,抓破则尤易引起感染,且感染后不易愈合,应加强皮肤护理,可外用止痒药,嘱咐患者用手搔痒患处时用力切忌过猛,已生痈疖或皮肤破溃者,应及时治疗。我院尝试对消渴证患者用胰岛素换药,效果较佳,值得推广。
1.1.2 饮食护理控制饮食是治疗的关键,必须严格执行医嘱。同时可常食用菜瓜、黄瓜、冬瓜、萝卜、白菜、油菜、番茄、洋葱、豆制品以及瘦猪肉、鸡蛋等,忌辛辣之品,忌食含糖食物及含糖饮料等。
1.1.3 药物方法严格遵医嘱用药,另可选用消渴丸,或以鲜芦根30 g,麦冬30 g,生地30 g。开水泡代茶饮。
1.2 中消(胃热炽盛)主要症状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调护原则为清热泻火、养阴润燥。
1.2.1 生活护理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大便通畅。
1.2.2 饮食护理严格控制饮食,饥饿时可给少量炒黄豆,花生米嚼食,或给新鲜蔬菜豆渣充饥,不可擅自增加主食。
1.2.3 情志护理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郁闷、急躁,并向患者耐心解释控制饮食及保持情志舒畅的作用和重要性。
1.2.4 药物方法除遵医嘱外可用黄连10 g,知母12 g,花生粉30 g。水煎顿服。
1.3 下消(肾阴亏虚)主要症状表现为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口干唇燥,腰膝酸软,舌红,脉沉细数。调护原则为滋阴清热,补肾固摄。
1.3.1 生活护理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注意有无白内障、痈疽、肺痨等并发症的发生。
1.3.2 饮食护理控制饮食及饮水量,可用猪胰1个,低温干燥后,研末制蜜丸,每丸6 g,1丸/次,2次/d。
1.3.3 药物方法严格执行医嘱进行治疗和检查。同时可选用六味地黄丸,或用枸杞子30 g,开水泡代茶饮,或用生地30 g,山药30 g,黄芪30 g。水煎服。
2 康复原则
药物、运动和饮食是糖尿病康复的基本方法。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对不同类型消渴患者进行药物,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宜的运动,同时严格饮食控制是消渴证患者康复的关键。
2.1 坚持药物治疗严格遵医嘱定时定量用药,定时测血糖,定期门诊复查,以便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及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应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进行注射治疗者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2.2 注重运动治疗运动是消渴证患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老年患者、肥胖患者尤为重要。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运动对于消渴证康复的重要性。隋代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的《外台秘要》对此均有记载。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可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依据患者的体质、功能状况和病情特点,可选择游泳、慢跑和散步等。运动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不宜过分疲劳,加重心脏负担。最好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3 配合饮食治疗消渴证患者的饮食控制对疾病的治疗、稳定和康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根据病人的病情、血糖检测结果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具体情况制订饮食方案,嘱患者必须严格执行,促进疾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