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肝郁脾虚是脂肪肝的基本发病病机
作者:乔娜丽,杨钦河,纪桂元,谢维宁
【摘要】 通过中医对肝、脾与脂肪肝的生理病理关系的论述,结合目前脂肪肝的辨证分型以及临床,并综合实验研究中有关脂肪肝的证治观点,归纳出肝郁脾虚是脂肪肝的基本发病病机,贯穿本病病理变化的始末,强调辨证之要在于肝郁脾虚,气滞血淤,痰湿阻滞,并以次确立施治之法。
【关键词】 脂肪肝; 肝郁脾虚; 中医病机
脂肪肝(fatty liver)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肝脏代谢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过量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当肝内脂质含量超过肝脏湿质量的5%,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1 /3以上的肝组织脂变时,即称为脂肪肝。中医学中尚无脂肪肝之病名,然就临床表现和体征而言,应当属中医“肥胖、痰饮、积聚、胁痛”等病的范畴,起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嗜酒过度或感受湿热毒邪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对其发病机制,众多学者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不足,湿热内结,痰浊郁结,淤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湿淤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形成脂肪肝。笔者认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贯穿脂肪肝病理变化的始末,为脂肪肝的基本发病机制。现论述如下。
1 中医论肝、脾与脂肪肝的生理病理关系
肝主疏泄,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可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正常协调。若肝疏泄失常,就可能出现气机阻滞或气的升降出入异常的病理表现,并由此进一步影响血和津液的运行、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脾胃的升清以及情志活动等。
调畅气机是肝主疏泄的重要功能,也是肝主疏泄其他功能的基础。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行郁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少腹等的胀痛不适,即谓“肝气郁结”。气可行水摄津,水液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随气机升降输布,凡水津所过,气无不止。肝主疏泄,能疏泄三焦水道,调节人体津液代谢。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三焦水道不利,则津液的输布代谢障碍,或聚而为痰,或停蓄于局部等。《血证论》云:“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治水。”尤在泾说;“肝……主疏泄,水液随之上下”。因此,肝失疏泄,气行不畅则为气郁、气滞;气机不利,则肺失肃降,脾失健运,肾失开阖,三焦壅塞,水湿内停,聚而为痰;血由气行,气不行则血滞为淤,气血津液代谢障碍,痰、淤、滞由此而成。脾胃处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食物的受纳和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食物糟粕的下行和排除等,主要依赖于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浊的协调作用。而肝主疏泄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肝气和顺,气枢常运,则脾升胃降调和,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亦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失疏泄,木不疏土,升降乖戾,水谷精微不归正化,脂浊痰湿内生形成脂肪肝。
脾主健运,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可正常化生水谷精微,并经脾的转输,营运脉中,布散周身,以濡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升降浮沉的变化体现了“天地阴阳生杀之理”,若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长期嗜酒无度或劳逸失常,均损伤脾胃,脾伤则无以化生水谷精微,痰浊内生,日久化淤,痹阻血络,浸淫肝脉;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又可致土壅木郁,反过来引起肝气不疏,气血运行不畅,气郁血滞,淤血内生,终致气、血、湿、痰互结遂成(脂肪肝)。即“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论·脾胃盛衰论》)。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中说:“食积太阴,敦阜之气,抑遏肝气,故病在胁下……”。
总之,肝主疏泄,调畅一身气机,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生成、转输有赖于肝主疏泄和脾主运化的功能正常。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或情志所伤,损伤肝脾,而致肝胆疏泄失职,脾胃运化失健,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停而为水湿,聚而生痰浊,痰浊阻络,血行不畅,留而为淤,痰淤互结于肝,阻滞肝脉而成脂肪肝。报道[1]脂肪肝临床常见证型中,以肝郁脾虚证多见,随之依次为痰淤互结证、痰湿内阻证、肝肾不足证、湿热内蕴证及其他证型。可见,肝郁脾虚为脂肪肝发病的主要病机。
2 肝郁脾虚是脂肪肝的主要辨证分型
目前,脂肪肝虽尚无统一的中医辨证分型和诊断标准,各医家多根据脂肪肝的临床特点及辨证施治经验加以分型论治,纵观各种分型,以肝郁脾虚为多见。沈国良等[2]将经B超检查确诊为脂肪肝的患者487例分型,结果肝郁气滞型73例,痰湿内阻型248例,痰淤互结型166例,且肝郁气滞型的B超诊断以轻度脂肪肝为主;痰湿内阻型,B超诊断以中度脂肪肝为主;痰淤互结型的B超诊断以中度脂肪肝为主。由此可认为脂肪肝的发生进程经历了肝郁脾虚,气滞血淤,湿滞痰阻,痰淤互结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朱瑾等[1]对符合诊断的脂肪肝568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发现肝气郁滞型332例,痰湿内阻型171例,痰淤互结型65例。且发现肝郁气滞型多因情志郁滞或思虑气结,以致气机不畅,脾失健运,湿浊不化,聚集成痰,临床以轻度脂肪肝多见。痰湿内阻型多因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健运失职,痰湿内生,阻滞于肝而成,临床以中度脂肪肝多见。痰淤阻络型为病程日久或久病失治,气滞痰凝,血行淤涩,痰淤互结,络脉阻滞遂成本病,临床以中度脂肪肝多见。魏华凤等[3]通过对25年来(1975~2001)脂肪肝辨证分型文献的回顾性调查研究,初步发现了本病辨证分型的:在明确辨证分型的5193例中,肝郁脾虚型、痰淤互结型及痰湿内阻型各占分型中的39.6%, 33.9%和13.7%,具有显著代表性。因此,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进程中,肝郁脾虚在本病中的中早期阶段处于主要矛盾,是治疗的关键,如失治误治,则痰淤互阻、阴虚血淤等病理表现在本病的中晚期始显端貌。
3 疏肝健脾是脂肪肝的主要治法
在临床脂肪肝的中,采用疏肝理气解郁、健脾祛湿化痰法每获良效。付江[4]将48 例脂肪肝患者按单盲法分为治疗组36例, 服用疏肝化痰汤(木香、郁金、柴胡、龙胆草等) ; 对照组12 例, 服用复方丹参片加绞股蓝总苷片。结果: 连用9 周后,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 88% , 对照组为58. 33% , 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 01)。邓海清[5]将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运用祛淤化浊、疏肝解郁法(药用炒莪术、郁金、旱莲草、女贞子、丹参、山楂、何首乌、枳壳等) 随证加减治疗,对照组50例运用烟酸肌醇、肌苷、复合维生素B 治疗。两组均以两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 4 % ,对照组为68. 0 % ,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李峥[6]将90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2例采用健脾祛湿方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凯西莱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67.8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李华甫[7]采用疏肝解郁法治疗脂肪肝,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组85例,临床治愈45例,显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 6 %。对照组用东宝肝泰治疗37例,临床治愈13例,显效6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1. 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4 实验研究
有实验研究表明,运用疏肝健脾方药对脂肪肝模型大鼠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血脂,改善胰岛素及瘦素抵抗,减轻肝脏的脂肪变程度。杨钦河等[8]认为脂肪肝的病因病机复杂,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症候或几种症候夹杂并见,在临床实际运用上又常常是多种治疗方法联合应用而取效。因此在实验研究中采用疏肝(柴胡疏肝散)、健脾(参苓白术散)、补肾(六味地黄丸)、祛湿(平胃散)、活血(膈下逐淤汤)方法干预脂肪肝模型大鼠,比较模型组与各组大鼠血脂及肝组织病改变,结果显示疏肝组大鼠血脂下降最为显著,且肝组织脂肪变程度最轻。赵文霞[9]以常用的化痰、活血、疏肝、健脾、补肾等法为原则,自拟了化痰祛浊方(泽泻、荷叶、莱菔子、大黄等)、疏肝健脾方(柴胡、茯苓、决明子、片姜黄等)、凉血活血方(赤芍、丹参、郁金、山楂等)、滋阴补肾方(何首乌、黄精、枸杞子、肉苁蓉等),进行了对大鼠脂肪肝模型胰岛素抵抗及瘦素影响的比较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4种中药方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胰岛素及瘦素抵抗的作用,其中疏肝组为最佳。赵文霞[10]认为中医药抗脂肪肝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报道已显示出其一定的优势,其中化痰祛浊、疏肝健脾的方药抗脂肪肝效果尤为显著。在实验研究中,运用化痰祛浊方(泽泻、荷叶、莱菔子等)、疏肝健脾方(柴胡、茯苓、决明子等)以及东宝肝泰干预脂肪肝模型大鼠,结果显示,各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肝指数、血清肝功能及肝匀浆FFA,TG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以上指标的降低程度以疏肝健脾组最为明显;各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程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疏肝健脾组最轻,化痰祛浊组次之,东宝组又次之。
关于肾在本病发生中的作用,中也颇多论述,毋庸置疑,肾在脂肪肝的发生发展中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人体肾气充盛,肾阳温煦各脏阳气并推动全身气机的正常运行,使得各脏腑功能调和,血液循行及水液代谢正常。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阳不胜其阴。则五脏争气,九窍不通。” 但应指出:肝郁脾虚是本病的基本发病机制,在脂肪肝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均以肝郁脾虚为病理基础,肝脾失调是贯穿本病始末的病理机制,而痰淤同病是本病发展演变中的重要病理环节,而气又是痰淤相互关联的枢纽,即在脂肪肝由肝郁脾虚、痰浊湿阻、痰淤互结甚则肝肾阴虚的病理演变过程中,每一病理阶段中都以肝脾失调为基本病机。因此制定抗脂肪肝的基础治法,更应注重调理肝脾、行气活血、化痰祛淤,其它调补肾阴肾阳及清湿热解毒之法则根据具体病情随证加减,不应作为基本治法。
【文献】
[1]朱瑾,朱学葵.脂肪肝568例B超检查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3):160.
[2]沈国良,高雅文,王丽萍,等.脂肪肝辨证分型与B超分度间的关系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4,3:104.
[3]魏华凤,季 光,邢练军.脂肪肝辨证分型的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2, 11(29):655.
[4]付江.疏肝化痰汤治疗脂肪肝36 例[J].山西中医,2005,26(1):16.
[5]邓海清,黄国荣,吴瑞林,等.祛淤化浊、疏肝解郁法治疗脂肪肝52例[J].山西中医,2006,27(1) :24.
[6]李峥,李亚静,孙家敏.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脂肪肝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06,3(14) :293.
[7]李华甫.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脂肪肝85例[J].河北中医,2006,28(3) :204.
[8]杨钦河,周迎春,郭桃美,等.不同治法方药对脂肪肝大鼠血脂作用的比较研究[J].新中医,2004,36(5) :74.
[9]赵文霞,张永艳,陈天朝.4种重要复方对大鼠脂肪肝模型胰岛素抵抗及瘦素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2004,39(4) :600.
[10]赵文霞,苗明三,段荣章,等.重要复方抗大鼠脂肪肝模型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