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分期分时段分型辨证治疗出血性转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光福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分期;分时段;分型;辨证;出血性转化

  出血性转化(HT)是指在原脑梗塞灶的范围内转化为有出血证据。HT是脑梗塞后梗塞灶内常见的出血性病变,包括发生和药物治疗后发生的出血,可能是一种自然机制所致。尸解发现死于栓塞性卒中者51%~71%有HT。急性脑梗塞后自发HT的发生率为10%~43%[1]。HT是脑梗塞病情加重、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1  HT分类、危险因素及早期发现的意义

    HT分为出血性梗塞(HI,无占位效应出血)和脑血肿形成(PH,有占位效应出血)两类。HI和PH是指脑梗塞缺血灶内发生的HT,为梗塞区内血管再通所致,即在脑梗塞基础上继发的出血。梗塞后出血:包括HT及脑梗塞后非梗塞灶内出血,其病理生机制主要与由缺血导致血管壁性损伤、闭塞血管再通、侧支循环建立、高血压病、高血糖、开始溶栓时间及溶栓药物的用量等引起血液外渗有关。

    HT危险因素包括心源性脑梗塞、大面积脑梗塞、高龄、高血压病、高血糖、溶栓及降纤治疗、脑静脉或静脉窦血栓形成等。
   
  HT预测和早期发现的意义:71%心源性脑栓塞可能发生出血,大约95%出血性脑梗塞由心源性栓塞所致。动物实验发现,大脑中动脉闭塞后24 h,微血管床受到破坏,可见血液外渗为间接证据。其机制为:局部血管痉挛解除;血栓溶解再灌注;血栓部位动脉夹层。对HT预测和早期发现可影响对脑梗塞的治疗策略,及早药物干预可给脑梗塞的预后带来新希望。故研究HT,对脑梗塞的治疗和预后有重大意义。  

  2  HT的分型

  2.1  临床分型

  HT发生时间6 h~10 d不等,50%发生在9 d内,第14天最多见。

  2.1.1  轻型脑梗塞7d后出现HT,表现为神经症征不好转或加重,或神经症征一度好转又出现加重。

  2.1.2 中型脑梗塞

  4~7 d出现HT,表现为神经症征不好转或加重,头痛但多无瞳孔改变和意识障碍。

  2.1.3 重型脑梗塞

  3 d内出现HT,表现为神经症征加重,瞳孔改变和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2.2  病理分型 

  2.2.1 毛细血管型(非血肿型)多灶性、分散的淤点或融合成淤斑。

  2.2.2 小动脉型(血肿型)单个血肿,或多个血肿。 

  3  HT辅助检查

  3.1 脑脊液 

  无色透明转为血性,黄变或镜下较多红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为支持证据。脑脊液也可正常。

  3.2  CT检查(首选)

  3.2.1  CT分型 
   
  血肿型:原有梗塞灶内继发高密度影,密度不均,边缘不整,呈片状或团块状;

    非血肿型:原有梗塞灶内散在血点状,斑片状,条索状高密度影。

  3.2.2  HT的 CT分度 

  轻度为分散点状出血;重度为血肿占梗塞范围一半以上;中度为介于两者之间。

  3.2.3  HT与非HT的CT差异

  HT水肿明显,占位效应多见,非HT则水肿不明显;HT多发生在皮层支动脉供血区,非HT多发生在皮层下区;HT增强扫描中强化效应显著,非HT则不显著。

  3.2.4  HT的CT预测 

  有早期梗塞表现多预示动脉主干或近端闭塞,神经症征严重,溶栓治疗难以再通血管,且出血发生率高。故对CT有早期征象者不推荐溶栓治疗。CT平扫出现基底节区的低密度灶,预示早期梗塞或更多的症状性颅内出血,低密度灶越大,溶栓后预后越差。灰白质交界消失,脑沟回变浅,提示侧支循环差,大脑半球高度缺血。

  4  HT诊断依据[2]

  4.1 在原脑梗塞灶的范围内有出血证据;

  4.2 可无新出现的神经症征,或原有神经症征好转;

  4.3原有神经症征短期(多为7 d后)进行性加重或无好转。有或无头痛,瞳孔改变,意识障碍等;

  4.4已好转的神经症征在2周内再次恶化;

  4.5 动态脑脊液或影象学检查有出血证据,脑血管造影显示血管再通或侧支循环建立。

  5 中西医结合分期分时段分型辨证治疗[3]

  5.1 急性期(发生HT后30 d内)

  中、大面积脑梗塞,尤其是栓塞性脑梗塞急性期病情变化多端,迅速,易发生HT其临床特征为中经络,或中腑、中脏、中脏腑,或由中经络逐渐加重转为中脏腑,或由中脏腑逐渐减轻转为中经络。此期HT急救治疗及分型辨证施治,对改善HT的预后至关重要。生命体征稳定者,尽早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5.1.1 第1时段治疗(发生HT后14d内)

  此时段主要是发生HT后脑水肿、病灶周围半暗带、脑损害及脑内脏综合征等,正处于病情危重时段,治疗关键是急救治疗,并应重视实施中药治疗。生命体征稳定者,实施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

  5.1.1.1 急救治疗

    立即停用抗血小板积聚、溶栓、降纤等药物:出血量少的毛细血管型(非血肿型)病理特征为多灶性、分散的淤点或融合成淤斑,可选用影响血压及血容量小、作用缓和的改善脑微循环的药物治疗。如丹参、三七或银杏叶制剂等。出血量大的小动脉型(血肿型)病理特征为梗塞灶内出现单个血肿或多个血肿,暂不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

    适时适量个体化脱水降颅压治疗:选用速尿、甘露醇、甘油果糖、人血白蛋白等,中梗塞灶HT脱水432方案(半、全量)7~10d,(以甘露醇为例,即20%甘露醇250 ml,q6h,连用2 d,20%甘露醇125 ml,连用2d,减为q8h,连用3 d,减为q12 h,连用2 d停脱水。甘露醇总量应<1 000 g,为减少甘露醇的用量,避免发生副作用,可与白蛋白加速尿、或速尿、或甘油果糖等交替使用)[4]。大梗塞塞灶HT脱水6432方案(半、全量)12~14d,(以甘露醇为例,即20%甘露醇250 ml,q4 h,连用2~3d,20%甘露醇125 ml,连用2~3 d,减为q6 h,连用4 d,减为q8 h,连用3 d,减为q12 h,连用2 d停脱水。甘露醇总量应<1000 g,为减少甘露醇的用量,避免发生副作用,可与白蛋白加速尿、或速尿、或甘油果糖等交替使用)[4]。有脑疝危象脱水无效者,可适时手术减压。

    止血:出血量少的毛细血管型(非血肿型)一般不主张使用止血药。出血量大的小动脉型(血肿型)可给予止血药7~10 d。

    管理血压:调整血压到发病前水平。给予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缬沙坦、螺内酯等。血压降至160/10OHmg以下为宜,降压不宜过快过低。

    改善脑代谢及脑保护剂:疗效可疑。
   
  控制血糖:早期应用胰岛素,定时监测血糖。高血糖可破坏血脑屏障,促进脑梗塞后HT发生。动物实验表明;高血糖大鼠比正常血糖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HT发生率高5倍。

    手术治疗:重度HT内科治疗无效者,可作血肿引流清除术或减压术。

    其他:积极治疗合并症及并发症。积极进行主、被动功能锻炼。加强护理,危重病人作重症监护。

  5.1.1.2 分型辨证施治
   
  中经络:①淤血阻滞、经络不畅证:表现为突发偏侧瘫痪、麻木,口眼歪斜,失语,或偏盲,无意识障碍。舌红苔黄,脉弦。治宜活血化淤,通经活络。方用丹红通经活络汤(丹参、红花、川芎、赤芍、丹皮、秦艽、桑枝、桂枝、鸡血藤、丝瓜络等)。此型HT病灶较大(中梗塞灶3.0~5.0cm或大梗塞灶5.0 cm以上非血肿型)影响至半球运动和感觉传导束。②血淤生风、肝风内动证表现为突发偏侧瘫痪、麻木,口眼歪斜,失语,或偏盲,躁动不安,时发抽搐,无意识障碍。舌红苔黄,脉弦。治宜活血化淤,镇肝熄风。方用丹红熄风汤(丹参、红花、赤芍、天麻、地龙、钩藤、生龙牡、生石决明、菖蒲、琥珀等)。配合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此型HT病灶较大(中梗塞灶3.0~5.0cm或大梗塞灶5.0 cm以上非血肿型、血肿型)影响至半球运动和感觉传导束,并发癫痫发作。
   
  中腑(证属淤血阻滞、热郁腑实证):共有症状表现为呕吐、烦躁不安或喜睡,昏睡,轻度意识障碍,抽搐,大小便闭,舌红苔黄,脉弦。局灶症状表现为偏侧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治宜活血化淤,泻热通腑。方用丹红通腑汤(丹参、红花、瓜蒌、大黄、枳实、炒莱菔子、川朴、芒硝等)。胃管注入中药煎剂。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此型HT病灶较大(中梗塞灶3.0~5.0cm或大梗塞灶5.0 cm以上非血肿型,或出血量较少血肿型)脑水肿较明显、颅压高。病灶影响至半球运动和感觉传导束,且干扰内脏功能,合并脑内脏综合征,轻度昏迷,病情较重。
   
  中脏(证属淤血阻滞、脏气衰竭):共有症状表现为频繁呕吐、或呕吐咖啡样物,气促,痰多,中度意识障碍,二便失禁,舌痿等。局灶症征表现双侧肢体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治宜活血通脉,益气复脏。方用丹红复脏汤(丹参、红花、当归、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等)。胃管注入中药煎剂、云南白药、凝血酶等。静脉滴注安宫牛黄注射液。 此型HT病灶范围大(中梗塞灶3.0~5.0cm及大梗塞灶5.0 cm以上非血肿型,或出血量较大血肿型)脑水肿及颅压高明显、中线结构移位或脑疝形成,合并脑内脏综合征,有中度昏迷,病情危重。在内科抢救及中医辨证施治的前提下,无好转应适时手术减压。
   
  中脏腑(证属淤血阻滞、脏衰阴竭):共有症状表现为频繁呕吐咖啡样物、深度意识障碍,鼻鼾息微,痰多,肢冷汗出,二便失禁, 舌痿,脉细数或脉微欲绝。局灶症征表现为双侧肢体萎软瘫痪。其它症征被掩盖。治宜固脱复脏,回阳救阴。方用固脱复脏汤(制附子、干姜、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等)。胃管注入中药煎剂、云南白药、凝血酶等。或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此型HT病灶范围大(中梗塞灶3.0~5.0 cm及大梗塞灶5.0 cm以上非血肿型,或出血量大血肿型),严重脑水肿及颅压高、中线结构明显移位或脑疝形成,生命征异常,有重度昏迷者,病情极危重,合并脑内脏综合征,脏腑功能衰竭。在内科抢救及中医辨证施治的前提下,应及时手术减压,或可挽救生命。

  5.1.1.3 “辨经论治,随症配穴”[5]

  刺针中风病的方法疗效较好。生命体征正常者,实施针灸治疗。具体针治方法为:

    病中(在)手三阳经者:上肢伸侧瘫痪,主穴选用天鼎;随症配穴取肩井、肩三针、天宗、曲池、四渎、八邪。口角歪斜:主穴选用牵正;配穴取四白、地仓透颊车、夹承浆、合谷。

    病中(在)手三阴经者:上肢屈侧瘫痪,主穴用选天泉;随症配穴取侠白、青灵、前臂内三针(尺泽下一寸、少海下一寸、曲泽下三寸,三穴成三角形)、鱼际、劳宫、少府等。

    病中(在)足三阳经者:下肢外后侧瘫痪,主穴选用环跳、髀关;随症配穴取阳陵泉、承扶、梁丘、承筋、陷谷透涌泉、昆仑透太溪、足临泣等。腰软不能端坐,配穴取肾俞、大肠俞,颈软举头无力,配穴取风池、百劳。

    病中(在)足三阴经者:下肢内前侧瘫痪,主穴选用冲门;随症配穴取急脉、箕门、阴包、血海、三阴交、太溪、行间等。

    病中(在)任督脉者:舌强失语返呛,主穴选用上廉泉、哑门、神门。伴纳呆、二便失常者,配穴取中脘、关元、天枢、足三里。
   
  操作:务使气至病所。如天鼎穴针感要求遍布手阳明经,放射至手及手指;环跳穴针感要求遍布足少阳经,放射至足及足趾。选3~5穴/次,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隔10 min行针1次,10次为1疗程。间歇3~5 d,继针第2疗程。

  5.1.1.4 康复训练

  生命体征正常者,实施康复训练。具体训练方法为: 平衡训练法包括静态、自动态、其他动态平衡训练;被动运动法包括四肢伸屈肌群按摩,四肢关节运动,肌肉韧带张力运动,背部及骨突出部位按摩等;主动运动法包括手指运动,上、下肢运动等。1次/d,40~60 min/次。

  5.1.2 第2时段治疗(发生HT后15~30d内)

  此时段为HT的脑水肿颅压高好转,应停止脱水降颅压治疗,可选用影响血压及血容量小、作用缓和的改善脑微循环药物治疗(如丹参、三七或银杏叶制剂等),改善脑营养代谢的治疗,基本是第1时段治疗措施。生命体征已经稳定,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

  5.2 恢复期(发生HT后2~6个月内)

  此期为HT的脑水肿及颅压高消退、出血及坏死组织逐渐吸收,受损脑功能逐渐恢复。此期仍应重点实施中医辨证、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改善脑血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尤其对偏瘫、麻木、失语、吞咽障碍者,针灸、康复和辨证施治是十分有益的。据病情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治标宜行淤化痰,疏通经络。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并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脑梗塞的治疗。

  5.2.1  第1时段治疗(发生HT后1~3个月内)

  根据HT临床情况,继续给予改善脑血循环,脑代谢及脑保护剂等治疗。重点实施中医辨证、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此为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的关键时段。

  5.2.1.1分型辨证施治
   
  淤阻经络,闭塞语窍:表现为舌强,语言不利,失语,或兼见偏侧瘫痪,麻木,口眼歪斜。舌红苔白,脉弦。治宜活血化淤、解语通窍。方用丹红解语汤(丹参、红花、川芎、郁金、菖蒲、白附子、远志、木蝴蝶等)。
    气虚血淤,经络不畅:表现为偏侧软瘫,肢软无力,麻木,或兼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失语。舌红苔黄,脉弦弱。治宜活血益气、疏通经络。方用丹红还五汤(丹参、红花、川芎、赤芍、当归、黄芪、地龙、桃仁、鸡血藤、桂枝、桑枝等)。
   
  肝肾亏虚,经筋失养:表现为偏侧硬瘫,肢体僵硬,拘挛变形,麻木,或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失语。舌红苔白,脉弦硬。治宜活血柔筋、补益肝肾。方用丹红柔筋汤(丹参、红花、川芎、僵蚕、全虫、蜈蚣、地龙、鸡血藤、牛膝、杜仲、熟地、山萸肉等)。

  5.2.1.2  针灸及康复治疗 

  重点实施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

  5.2.2 第2时段治疗(发生HT3~6个月内)继续重点实施中药、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加强功能锻炼。

  5.3 后遗症期(发生HT后6个月后)

  此期特点为HT中经络者,经过以上两期治疗后基本康复;中腑、中脏、中脏腑者,遗留不同程度偏瘫、麻木、失语,认知等神经精神功能缺损,给予中医药(同恢复期)、针灸及康复等综合治疗,方法适当,持之以恒,大多可改善。此外,应重视针对病因及预防再梗塞的治疗。

【】
    [1]陈立云,王拥军,赵性泉.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J].卒中杂志,2006,1(12):904.

  [2]李国忠,尹燕红,王德生. 出血性转化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12):907.

  [3]杨光福,王宏健.脑梗死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分期分型辨证施治[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7,24(1):44.

  [4]杨光福.急性脑卒中个体化分型脱水治疗[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5(1):49.

  [5]杨光福,卢智,魏凤菊.辨证论治治疗中风7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1997,17(7):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