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少提肺血的原因再探
【摘要】 对历代少提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历代少提肺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肺主气功能的影响之外,还与古人认为肺脏为少血之脏有关。
【关键词】 肺血;肺血虚证
肺血就是一身之血循行至肺并供养肺的血。从五脏气血阴阳理论来看,五脏皆有气血阴阳,所以肺血当然应该存在。但实际上并不如此,对于肺血一词,以“内容搜索”检索《中华医典》中全部古籍,仅见72处,至于 “供养肺的血”则更少,仅见11处,可见,古代历来提及较少。古人为什么少提肺血,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经过查阅古籍和,我们认为,其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1 肺主气功能的影响
近年来,涉及这一问题的讨论时有出现,但数量很少,屈指可数。
张琰[1]认为古人少提肺血及肺血虚证是因为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更多地将肺的呼吸功能放在首位,首先想到的是肺与“气”的关系,而“血”对于肺脏而言,就只有退居其次了。在临床中,肺部疾患或损伤所致的大出血远不及心、肝等脏器出现大出血机会多而常见。所以,古人在从宏观观察、凭经验判断的条件下忽略肺脏多血是完全可能的。
卢苔苔《肺血病证的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认为,中医理论较少论述肺血的生理病理,也是因为古人更多地强调肺主气的生理功能,将肺的呼吸功能放在首位;另一方面,与肺为娇脏而恶燥,主输布津液,多肺阴病证有关。
魏凤琴[2]认为五脏生理功能的维持均需要精、气、血、津液的供养,但由于五脏功能有别,故对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需求存在脏与脏之间的差异,从量上可以说有多少的区别,从功能表现上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对于肺而言,肺脏生理功能的维持以气、津两种物质状态为主,故表现为显性;相反,维持肺脏的功能需求量少的物质则处于隐性状态,肺对血这种物质需求量少,所以在功能表现上为隐性。既然为隐性,肺血及其功能就表现不明显,所以少提肺血。
2 肺为少血之脏
总的看来,以上的几篇文章有相似之处,大多从肺的功能着手分析,特别强调肺的呼吸功能或肺主气的功能。这类观点有可取之处,但似乎还没能完满解释古人为何少提肺血。
我们认为,古人少提肺血的原因是复杂的,仅从一个方面解释可能有一定缺陷,除了以上所列之外,可能还与古人认为肺为少血之脏有关。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可能是受解剖和文献记载的影响。
2.1 肺的解剖与肺的解剖有关的,主要是通过解剖观察所看到的肺的颜色。婴幼儿的肺是淡红色,成年人的肺是暗红色,或深灰色。古人的解剖可能没有这么精细,因此认识较简单,这从古籍的记载可以看出来。《医贯·<内经>十二官论》曰:“喉下为肺,两叶白莹。” 白莹二字,指明了肉眼所见的肺的颜色。何为白,何为莹?字典一般解释如下:白,本义指白颜色; 莹,本义为珠光的光彩。既然这样,那么白莹就应该是指颜色白而有光彩。为何描述为“白莹”,当然是肉眼所见的肺脏的本色。这一颜色明显偏淡,之所以淡,一方面是肺脏血少的原因。因为血为红色,血少者当然应为浅红色或白色,这正如血虚者往往面色无华,唇舌色淡一样,肺脏本身可能先天“血虚”,所以呈现出浅淡的“白莹”之色。另一方面[3],可能是相对于人体内其他脏器的颜色为淡而言。如果将“白莹”和“如缟映绀”的肝或“马肝赤紫”的脾相比,颜色也明显偏淡。肝和脾这两个脏,前者被称为“血海”,后者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都是多血之脏,颜色皆较深,可能古人认为颜色深的脏多血,颜色浅的脏少血。由此推论,色浅的肺必然不会是多血之脏。
2.2 记载肺为少血之脏可能还与“太阴常多气少血”一说有关。此说见于《素问·血气形志篇》:“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这里的太阴,一般多解释为手太阴肺经,如《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说:“凡此手太阴之脉,常多气少血”。其他一些著作论及经络或针灸的部分也常常使用类似的话,可见,将太阴释为手太阴肺经似已成为各医家的共识。
但在有些书中,提法与上述观点不同。有的书中,有时将肺经、肺脏混为一谈,既然肺经多气少血,那么肺脏似乎也应如此。如《冯氏锦囊秘录杂证大小合参·方脉吐血咳血咯血唾血合参》:“然咯血亦以为病最重,而且难治者,亦以其肺手太阴之经,气多血少。又肺者,金象,为清肃下降之脏,金为火所制迫而上行,乃为咯血,逆之甚矣。”前句言肺经少血,后句说肺脏咯血是为逆,可见冯兆张认为肺脏必如肺经,为少血之脏,故称“逆之甚矣” 。有的书中,太阴被直接解释为肺脏而非肺经。如《重庆堂随笔·卷上》:“然肺为多气少血之脏,故一切血药概不欲用,以羊肺为主,诸味之润者佐之,人所易能也。” 《丹台玉案·诸血门》:“盖肺脏以气为主,本多气而少血,是以所出者亦少也。”
可见,古人对于《血气形志篇》中太阴的理解有所不同,一说为手太阴肺经,一说将手太阴肺经与肺脏相混,一说为肺脏。如从后两说的观点,则很容易得出肺脏少血的结论。
如上所述,肺既然不是多血之脏,再多提肺血就与肺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了,所以就没有实在意义。这可能是古人少提肺血的原因之一。在此基础上,由肺脏之血亏少所形成的肺血虚证也就变得比较少提了。
肺血的病证一般可见肺血虚、肺出血、肺瘀血等几种,这几种在临床上都不少见。但从古今可检可见的资料记载来看,肺出血、肺瘀血经常出现,而肺血虚就很少出现,从古至今皆是如此。通过实际检索情况来看,古代确实极少,甚至从未提及。如以“肺血虚”为关键词,以“内容搜索”检索《中华医典》,检索结果为0。同样,现在也较少提及。以肺血虚为关键词,限定在题名或关键词字段,在维普医药信息资源数据库中检索近20年的文献,仅检出4篇文献。可见,肺血虚证是一个长期被人遗忘、忽视的证候,以至于人们认为没有肺血虚证。因而肺血及肺血虚证也就没有实在的临床价值,没有临床价值的理论而然就会逐渐被淡化、弱化。长此以往,肺血及肺血虚证自然就不再被提及了。这和五行学说中的某些现象是类似的。
五行学说中,五官、五谷等配属五行存有分歧,如同为耳,《阴阳应象大论》与肾水相配,而《金匮真言论》却与心火相配。现在通行的配属关系是前者而非后者,之所以耳与肾水相配,肾开窍与耳能得以保留并被接受,正是因其与临床较为相合的原因,简单地说就是“临床选择” 的最终结果。类似的,“火能生土”涵义由最初的心火生脾土演变为命门火生脾土,也是“临床选择”的结果。可见,中医是讲求实用的,所以,不合临床实践,没有临床价值的理论一般都是短命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在自生自灭中而销声匿迹。肺血及肺血虚证与其非常类似,因而也是长期被人遗忘的角色而得不到重视。近年来,虽然有文章出现为之呐喊、呼吁,但无奈于声音太小,现状还是没有改观,肺血及肺血虚证面貌依然,少有人问津。
【文献】
[1]张琰. 试论“肺血虚证”的存在性[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1999,18(1):45.
[2]魏凤琴.五脏精气血津液理论及其指导意义[J]. 中医药学刊 ,2006,24(5):897.
[3]胡剑北.中医肺脏实体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0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