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王瑞美,翟拥华,喇万英

【摘要】  《内经》中蕴藏着丰富而朴素的医学心学术思想,包括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内经》中的有关中医心理思想:祝由、情志相胜法、暗示疗法、言语开导法、气功行为治疗法等是我国古代唯物观心理学,亦是我国心理学的珍贵遗产。

【关键词】  《内经》;心理学;心理治疗;祝由;情志相胜法;暗示疗法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医学心理学则是一门将医学和心理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它把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探索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在各类疾病的发生、与变化过程中的规律,从而发挥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的作用[1]。《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蕴涵着防治心理疾病的丰富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去探讨,现略谈一二。

  1  《内经》中的心理学概念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则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兴趣和积极性等[2]。《内经》对心理活动过程作了精辟论述,在《灵枢·本神》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的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等精神活动产生的由来,“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些对思维过程的具体描述,与心理学所表达的认知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悲、忧、恐等五志是对情感的具体描述。
       
  个性心理特征,即人的气质、性格,是中医学体质学说的重要范畴,个性[1]是稳定于个体身上且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它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个别性。如《灵枢·通天》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等论述了个体之间的差异和特征,这些差异往往决定个体对情志的易感性及其所产生的病变类型的倾向性[3]。《灵枢·通天》按阴阳五态人的人格类型,把人群划分为五种不同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是把人按五行分类,再分为五个亚型,根据人的气质性格总共分为二十五种类型。此外,《灵枢·论勇》根据人体脏气有强弱之分,禀性有勇怯之异,再结合生理特征,把体质分为两类。
       
  《内经》心理学概念的论述说明了人的心理活动和五脏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心理活动是五脏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五脏的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其所藏之精气活动的体现。脏腑病变可导致情绪改变,情志失调也可产生疾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反映,该理论为后世医家诊断、治疗心理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内经》中的心理治疗原则
       
  心理治疗是一种病因治疗法和身心整体治疗法,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治疗病人的心理障碍,达到缓解和治愈疾病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医生的言行情态等影响患者的情感、性格、举止,以改变患者的神情行为,从而使之恢复正常[1]。

  2.1  在诊断和治疗心理疾病时,一定要全面综合地审察病人的情况,除了审察病人的常规体征,如脉象、舌象等外,最主要的还要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和神志,以及其言行举止。

  2.2  在注重病人心理因素的同时,也必须发挥医生的能动性。医生能够全面地综合分析病人的心理,如其欲望、志愿、知识背景、社会处境,所经历的变故以及心理类型。同时要了解各种心理问题的内在规律性,对人的心理整体性有深入具体的认识,还要懂得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

  2.3  医生对病者的“主动—被动模式”要变为“共同参与模式”,一定要有病人的配合,充分调动病人内在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病人要正确地对待疾病,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双方良好的配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要注重“医德”与“医术”的结合,不能片面地强调医术,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会相得益彰。医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行医态度,才能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3  《内经》中的心理方法
        
  在心理治疗方面,《内经》亦提出了许多大法,体现中医心理治疗的特点,有:祝由、暗示疗法、情志相胜法、言语开导法、气功行为治疗法等,在此略谈其中的几种。

  3.1  祝由  “祝由”就是通过分析疾病的起因来解除或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调理情绪,以达到治愈心理性疾病的目的。“祝由”之名始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澹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由此可以看出,祝由是一种很早的治疗疾病的方式,甚至早在出现针灸、砭石等工具治疗之前。《灵枢·贼风》篇:“帝又问曰:其祝而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先巫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之所从生者,可祝而已也。”说的是巫医掌握了一定的治病方法又能了解疾病产生的原因,用“祝由”的方法就能够治愈疾病。

  3.2  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是《内经》对中医心理治疗的最大贡献,与的行为治疗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和《素问·五运行大论篇》中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提出了以情胜情的心理治疗法则,即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并列出了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的情志相胜,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七情五志太过,不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还是治疗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

  3.3  暗示疗法  《素问·调经论》说:“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这是暗示疗法的最早记载。暗示法是指在“无形”的条件下采用语言、表情、手势或其他暗号含蓄地对病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做法。暗示疗法在各科临床上收效尤佳,其使患者在清醒状态下通过语言、针灸等作为暗示手段,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促进身心处于平衡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3.4  言语开导法  《灵枢·师传》指出,在治疗疾病时要“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即医生通过解释、鼓励、安慰、保证、暗示等法对患者启发诱导,助其分析病情,说理解释开导以解除病人内心忧烦之苦[4]。医生一定要陈明利害,告诉患者如何进行调养及治疗的具体措施,讲解其疾病可能向好的趋势,安慰使之明晓道理,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起到改善病人精神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3.5  气功行为治疗法  即现在的气功,从其本质上看也包括一定的心理疗法因素,主要目的在于精心调神,进而调身。《素问·上古天真论》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素问·异法方宜论》的“导引按?”指的是气功类健身防病方法,包括呼吸、吐纳、叩齿、按摩等,促使患者自我调整和自我控制,改造、矫正不良的行为,树立正确行为模式,既可进行心理治疗,又可养生防病[5]。

  4  结语
       
  综上所述,《内经》中蕴涵着丰富的心思想,包括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内经》中的心理学是我国古代唯物观心理学,它是我国古代心理学的珍贵遗产。当前,世界文明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因社会适应不良导致的心理疾病空前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医学心理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内经》中的许多关于心理学的认识,我们应该将其作系统化的分析和整理,以充实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构建适合于现代社会文化的心理学理论。同时应积极汲取国外心理诊疗的新理论、新方法,使心理学理论更完备,更具有时代性,使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本土化。

【】
    [1]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78-282.

  [2]董少萍.论七情致病的内在因素[J].中医药学报,2002,17(6):333-335.

  [3]刘建新,危 玲,李 花.《黄帝内经》所论情志致病原因之我见[J].中医研究,2004,17(6):10-12.

  [4]闫 研.《黄帝内经》医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近况[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764-765.

  [5]孙丽蕴,徐旭英.《内经》与医学心理学[J].北京中医,2006,25(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