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静脉特点及穿刺方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1、老年人机体特点
由于老年人机体衰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逐渐减弱,绝大多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和多种脏器疾病,如消化道功能下降,唾液腺、胃肠胰腺等消化酶的分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缓慢。由于心脏功能降低,药物经血液循环吸收减少,影响药效的发挥。其他组织器官表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其中较明显是肌肉组织,这是由于细胞总数减少所致。因为老年人脂肪组织增加,肌肉萎缩,容易造成肌肉注射药物吸收不良而形成局部硬结。随着机体的衰化,老年人肝脏的分解代谢功能和肾脏的排泄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2、老年患者血管特点及生理病理变化
2.1 老年人血管特点是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皮肤肌组织松弛,血管易固定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此为老年患者静脉的共同特点。
2.2 生理病理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活动相对减少,卧床时间相对延长,心脏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心动能受损,心搏出量减少,血液流动缓慢,血液系统相应地出现一系列改变。主要是血流凝固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降低和血小板聚集力增强等。静脉内膜的老年变化则表现为中层的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加,内膜变厚和静脉瓣萎缩致使静脉弹性降低、硬化、甚至钙化。
3、根据老年不同疾病采取不同静脉穿刺部位及方法
3.1 根据不同疾病选择适当血管
3.1.1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选择手足小静脉,因为这类病人的血管硬经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内,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受损较大。
3.1.2 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手足部位的较直、管腔稍粗一些的血管。因为这类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如果血管过细、过短,回血往往不等回到可视部位就凝固了,致使针头堵塞,造成穿刺失败。而直、粗一些的小静脉,血流压力相对大一些,可避免过早凝血现象的发生。3.1.3 慢性肝、肾功能衰竭者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的血管,这类病人血管脆性大,凝血机制差,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同时内侧皮肤较薄,血管表浅容易刺破或穿刺成功后,容易发生流体部分外渗。
3.1.4 瘫痪患者应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好处是肢体固定,容易穿刺,保留时间长,不影响健侧活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
3.1.5 根据输入的药物选择血管输入高渗溶液及大剂量抗生素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特别是在抢救中,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输液时,应选择成功率高,易于固定的较大较粗血管,如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这样可避免药物对小血管的刺激,因为小血管壁薄,致密度低,容易造成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根据输液时间长短选择血管,在短时间内的输液可选择手、足小血管,当超过8小时以上肢手背静脉为宜,这样既有利于病人床上活动,又有利于体位的变动,解除长期卧床疲劳,同时也便于病人大小便以及其他活动。
3.2 皮肤消毒与进针手法
3.2.1 老年人的皮肤消毒必须绷紧皮肤后再消毒,其原因是皮肤老化,致使褶皱增多,污垢容易沉积在褶皱里,其消毒的面积应比一般人大一些,污垢较多者,可选用肥皂液清水擦洗后再消毒。
3.2.2 进针手法:不宜采用知管面直接进针,应在所选择穿刺处下1~2厘米进针,待针进入皮肤三分之一时,再进入血管内,见回血后稍稍向前进针5厘米左右,其优点是不容易从血管中脱出,可延长血管使用时间。
3.2.3 角度和力度:一般来说,进皮肤时角度不宜过大,而且进入血管时就要根据血管的特性决定。管壁厚、硬、易滚动者,角度相对要重一些,但往往要超过40度为宜,这样针尖锐利部分充分接触血管壁,使滚动血管不易滑脱。对内侧表浅脆性较大的血管要保持低角度,小力度,平等进针,见回血后一般不宜继续进针,以防穿破血管,使穿刺失败
上一篇:肾结石与饮食
下一篇:浅谈甲状腺癌手术并发症的预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