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检测的相关性研究
【关键词】 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糖尿病;监测
随着社会快速,人们饮食生活习惯更加多样化,高营养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相对劳动强度的减轻,老龄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血糖异常的群体越来越多。如何早期发现并准确监测血糖异常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就能够监测自己的血糖情况,但许多研究表明,单纯的血糖测定波动较大,它只能代表即时血糖水平,均属短期血糖控制监测方法[1]。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指血液中和葡萄糖结合了的一部分血红蛋白,反映的是检测前 120 d 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空腹以及胰岛素等影响。我们对 86 例我院就诊者进行了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HbAlc、餐后 2 h 血糖(2hPG)检测,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估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血糖的监测价值。
1 检测对象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来我院就诊的患者 86 例(其中 51 例有糖尿病史),男 32 人,女 54 人,年龄 18~75 岁,排除有其他分泌疾病。
1.2 仪器与方法 糖化血红蛋白:采用 Bio-RAD D-10 糖化血红蛋白仪及其配套试剂,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糖化血红蛋白,标本测量全过程由仪器处理完成。血糖:使用上海复星长征试剂(氧化酶法),由 BayerAdvia2400 全自动大型生化分析仪测试标本,仪器使用上海复星长征试剂公司提供的定标液进行定标。
1.3 标本采集 糖化血红蛋白:静脉抽血 2 mL,由 EDTA-K2 1:9 抗凝,用全血进行检测。血糖:静脉抽血 3 mL,离心取血清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差异性比较采用 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空腹血糖浓度与 HbAlc 的比较
糖化血红蛋白为(8.5±3.1)%,空腹血糖为(7.9±2.6)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的相关系数 r = 0.478,P < 0.05,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有一定的正相关性,其中空腹血糖正常的 31 例中 HbAlc 仍异常者 16 例,占 51.6%,见表 1。
2.2 不同餐后 2 h 血糖浓度与 HbAlc 的比较 本研究中 HbAlc 正常者 24 例,HbAlc 高于正常者 62 例。同餐后血糖结果比较,HbAlc 正常者多 3 例,异常者少 3 例,其相关系数为 0.785,统计学进行差异比较 P < 0.05,说明 HbAlc 与餐后血糖有很好的相关性。但 HbAlc 代表的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对血糖的整体评估,无法判定当前血糖的异常程度。不同水平的餐后 2 h 血糖浓度与 HbAlc 的比较,见表 2。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缓慢、持续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形成 2 周后不易分开。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由于蛋白质浓度保持相对稳定,糖化水平主要取决于葡萄糖浓度,也与蛋白质与葡萄糖接触的时间长短有关。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 120 d,在红细胞死亡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 120 d 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与抽血时间,患者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无关,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2]。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正常人平均 HbAlc 水平为4.4%~6.2%。
糖化血红蛋白是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共同决定的,本研究结果显示,HbAlc 与 FPG、2hPG 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相关性,但 HbAlc 与餐后血糖相关性明显优于空腹血糖,且相互间存在平行升高趋势,此结果也证实了餐后高血糖是引起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的主要原因[3]。
本研究 HbAlc 与血糖水平仍存在一定差异性,其原因有:①HbAlc 代表的是检测前约 120 d 内的血糖平均水平,是面值血糖水平,而血糖测定仅代表当日的血糖水平,具有片面性,波动性很大。②HbAlc 测定不受患者的影响,而血糖测定受药物治疗的影响很大。③测定标本放置较长时间几乎不影响 HbAlc 的结果,而血糖的测定值则容易偏低。④某些糖尿病患者病情变化迅速,导致血糖值相应地迅速改变,而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是缓慢、漫长、持续的过程,其值相对稳定。⑤糖化血红蛋白会受某些疾病的干扰,尤其是一些血液病容易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引起测定结果的不准确。统计学进行差异性比较,P < 0.05,说明 HbAlc 比血糖更能反映患者的真实血糖水平,但无法单独用于葡萄糖耐量降低的筛查[4]。
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水平一直是一个困难问题,对病情波动较大及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尤其如此。国外目前已将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作为糖尿病疗效判定和调整治疗方法的“金指标”。研究表明[5],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与 WHO 的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密切相关,可以不必考虑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结果,仅根据检测结果即可作出治疗决定。HbAlc 大于 7% 时,不管 OGTT 的诊断是糖耐量减退还是糖尿病,均需要药物治疗;HbAlc 小于 7% 时,一般可采用饮食和运动疗法。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 8% 以下,糖尿病的并发症将大大降低。血糖严格控制的患者(HbAlc < 8%)可使视网膜病变下降 76%,肾脏病变下降 56%,神经系统病变下降 60%,心血管病变下降 41%,HbAlc 每下降 1% 可使微血管并发症下降 35%。如果糖化血红蛋白 > 9%,说明患者持续性高血糖,可发生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 2 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患者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应每 3 个月进行 1 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可见,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判断糖尿病治疗方式、监测糖尿病病情的适宜方法。
总之,糖化血红蛋白由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共同决定,相互间有着较好的正向相关性,能反映糖尿病患者 2~3 个月以内的糖代谢状况,在糖尿病监测、治疗上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是,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测定均有其不同的用途,二者应该结合起来运用,不能因为糖化血红蛋白能代表 3 个月的血糖,而用来代替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检测多用于长期效果的观察。
【参考】
〔1〕Jimeno MJ, Molist BN, Franch NJ, et al. Diangnosing type 2 diabetes:in primary care。fasting plasma glucose and glycosylatrd haemoglobin do the job〔J〕. Aten Primaria, 2004, 34(5):222-227
〔2〕郑遵荣, 赵冬梅.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应用〔J〕. 城乡卫生, 2006, 12(5):106
〔3〕姚军, 高妍. 餐后高血糖及其评价〔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4, 24(7):395
〔4〕周翔海, 纪立农.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用于筛查糖尿病的研究〔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05, 13(3):203
〔5〕Woerle HJ, Pimenta WP, Meyer C, et a1.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sting, 2-hour postchallenge plasma glucose and hemoglobin alc values〔J〕. Arch Intern Med, 2004, 164(15):1627-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