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生活污水中大肠菌群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评价
作者:张新英,胡波,莫莉萍,秦成琴,韦璐
【摘要】 目的 检测生活污水中大肠菌群对当前常用抗生素是否有耐药性。方法 采集南宁市琅东污水处理厂初沉池中的水样,用多管发酵法分离其中大肠菌群,采用药敏试纸扩散法,检测了分离出来的大肠菌群对七种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先锋霉素Ⅴ、先锋噻肟和氨苄西林的耐药性。结果 大肠菌群对青霉素和红霉素表现出耐药性(S),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处于中介(I),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先锋霉素Ⅴ、先锋噻肟四种抗生素的耐药性为敏感(R)。耐药性大小顺序依次为: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先锋霉素Ⅴ>先锋噻肟。结论 在现有的停留时间内,生活污水中大肠菌群对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都没有产生耐药性。
【关键词】 抗生素;大肠群菌;耐药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ether antibiotic resistance probability of Coliform bacteria in sanitary sewage is in existence. Methods Coliform bacteria has been separated from Sanitary sewage samples of Nanning Langdong sanitary sewage plant,and its antibiotic resistance has been detected to seven kinds of antibiotics,including Benzylpenicillin, rythromycin, Ampicillin, Gentamicin, Cefazolin, Amikacin, Cefotaxime. Results Coliform bacteria shows antibiotic resistance(R) to Benzylpenicillin and Rythromycin,shows intermediary(I) to Ampicillin,and shows sensitivity(S) to Amikacin, Gentamicin, Cefazolin Sodium, Cefotaxime.The antibiotic resistance rank is: Benzylpenicillin >Rythromycin>Ampicillin>Amikacin>Gentamicin>Cefazolin Sodium>Cefotaxime. Conclusion There is no prominent resistence of the Coliform bacteria from Nanning sanitary sewage plant to the antibiotics whose function is for Gram negative bacteria.
【Key words】 antibiotic;coliform bacteria;antibiotic resistance
国内外医学界早就开始关注病原菌的抗药性问题,并且在微生物抗药性的机理方面作了广泛的研究。但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的主要是病原菌的抗药性。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同时也会有一部分没有被代谢掉的抗生素会随排泄作用而不断进入环境,从而使得环境中的微生物长期处于低浓度抗生素的训化状态中,经过一定时间后也有可能逐渐产生耐药性。微生物耐药性产生的机理之一就是耐药基因的形成,比如抗性基粒。一旦产生这种基因,就有可能会引起更广泛的传播。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社会抗生素的大量应用所带来的深远的环境效应、生态效应及健康效应。
水环境中的药物残留因为浓度很低,检测的难度很大,因而对检测技术要求较高,长久以来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国内外已有人对各种水体,如河流、湖泊、地下水、受污染的海水等做了研究,均发现了药物残留问题[1~4]。
污水处理厂接纳的污水通常包括了人们的生活污水,甚至有污水、药厂废水等,抗生素残留的可能性很大。污水处理厂通常只监测一些常规的指标,如悬浮固体、大肠菌群、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等,至今尚不可能关注到其中的抗生素含量和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本研究就是从南宁市琅东污水处理厂初沉池中采集水样分离出大肠群菌,并采用药敏试纸扩散法选用了七种人们常见也是经常使用的抗生素,进行了抗药性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水样 南宁市琅东污水处理厂是南宁市第一座现代化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厂,污水主要是来自南湖和竹排冲流域的南宁市东北部市区的城市污水管道及管渠收集的城市生活污水。平均日处理污水10~11万m3。本研究于2006年4月取南宁市琅东污水处理厂的初沉池的水样,用经灭菌的玻璃瓶装回实验室。
1.2 大肠菌群的分离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大肠菌群是粪便污染的指标菌,可以以该菌群的检出情况来表示环境中是否有粪便污染。该类细菌最适宜生长温度为37℃。
本实验采用多管发酵法[5]分离和鉴别水样中的大肠菌群,培养温度为37℃。经过纯培养以后,再挑取菌落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4h后备用。
1.3 耐药性测定(药敏试纸扩散法) 采用药敏试纸扩散法[6],首先将乳糖蛋白胨培养基制成平皿,用灭菌棉签蘸取少许上述备用菌液,涂布整个培养基表面,反复3次,每次旋转60°,最后沿平皿内缘涂抹一周,保证涂布均匀,每样10个平行;经室温干燥3~5min后,用无菌小镊子分别夹取七种药敏试纸贴于培养基表面,并轻压使其紧贴培养基表面。翻转置于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h。各纸片中心相距应该>24mm,纸片距离平皿内缘应>15mm。24h后观察测量各抑菌圈的大小。
2 实验结果
恒温培养24h后,将培养皿取出,可观察到七种药敏试纸周围均出现大小不同的抑菌圈。分别测量各抑菌圈直径如表1(以mm表示)。
抑菌圈的大小可直接用来估计该微生物对研究抗生素的耐药性,抑菌圈越大,表明该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即抗药性差,反过来则表明该微生物的抗药性强。根据常用的判别标准,将微生物的耐药性分为三层次:敏感(S),中介(I)、耐药(R),每一种抗生素都有相应的判别标准,各测量数据和各标准值均列于表1。表1 大肠菌群的抑菌圈直径及耐药性评价从表1可以看出,该大肠菌群在青霉素和红霉素药敏试纸周围的抑菌圈直径小于耐药性标准值,评定耐药(R);而在氨苄西林药敏试纸周围的抑菌圈直径介于耐药和敏感之间,评定结果为中介(I),在其他抗生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先锋噻肟、先锋霉素Ⅴ等药敏试纸周围的抑菌圈直径均处于敏感标准值范围,因而评定结果均为敏感(S)。
可以用抑菌圈直径与耐药标准值的最大值的比例大小来表示耐药性的大小,比值越小,说明耐药性越大,反过来比值越大,耐药性越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大肠菌群对各抗生素的耐药性大小排序为: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先锋霉素Ⅴ>先锋噻肟。
3 讨论
大肠菌群属于革兰阴性菌。实验选用的抗生素是当前常用的抗生素。各抗生素所属的种类以及抗菌谱范围归纳列于表2。表2 实验用各抗生素抗菌范围由此可以看出,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均属于青霉素类,红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属于氨基糖苷类,先锋霉素Ⅴ和先锋噻肟属于头孢菌素类,抗菌对象是革兰阳性菌的有青霉素和氨苄西林和红霉素,抗菌对象是革兰阴性菌的有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先锋噻肟,先锋霉素Ⅴ主要抗革兰阳性菌,也抗部分革兰阴性菌。
从大肠菌群的抗菌实验结果来看,大肠菌群对青霉素和红霉素有较强耐药性,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处于中介,这三种抗生素的抗菌谱都是革兰阳性,大肠菌群之所以对这三种抗生素产生较强的耐药性,主要是由这三种抗生素的抗菌谱范围决定的。其他四种抗生素的抗菌谱均为革兰阴性菌,污水中的大肠菌群对他们都表现出敏感性,说明污水中的大肠菌群没有对抗菌谱为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
1 Alvero CC.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flora of two lakes.System Appl Microbiol,1987(9):169-172.
2 Campeau RC,Gulli LF,Graves Jf.Drug resistance in Detroit River Gram-negative bacilli.Microbios,1996,88:205-212.
3 Mezrioui N,Baleux B(1994).Resistance Patterns of E.Coli strains Isolated from Domestic Sewag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Aerobic Lagoon and Activated Sludge.Water Resources,28(11):2399-2406.
4 Zwiener C,Gremm Tj,rimmel FH. Pharmaceutical Residue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and their Significance for 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Pharmaceuticals in the environment:Sources,fate,Effects and Risks,Berlin,Germany,2001,
5 王家玲.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北京:高等出版社,1988,81-85.
6 王传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指导.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4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