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名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
作者:郭晋林,邓旭阳,杨晓波,朱正球,张晓飞,樊根淘,秦阳
【摘要】 目的:剖析在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采用随机方法对某重点综合大学4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的主要心理压力来自未来就业、学业及毕业后方向等方面,分别占被调查者的47.1%、30.3%及20?7%;学习状态中对所学课程没兴趣、学习效率低所占比例分别为31.1%、25.3%;77.9%的人感觉自己偶尔或经常有心理问题。结论: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其主要原因与就业压力过大及学习动力不足有关,应通过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增强大学生学习动力等有效对策,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将直接影响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对未来社会的适应、家庭幸福及培养合格接班人等现实问题。因此,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动向,研究有效的应对策略,是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重点课题之一。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以某重点综合大学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76份,回收率94.0%。使用自行设计的心理健康问卷,采用随机、现场匿名问卷调查方式进行。
2 调查结果
2.1 人际交往相关问题见表1。
表1 人际交往相关问题(略)
2.2 学习状态相关问题见表2。
表2 学习状态相关问题(略)
2.3 心理压力相关问题
2.3.1 心理压力源排序 在、恋爱、人际关系、家庭、学业、个人前途及就业、国家前途7项心理压力源中,排序在第1、2位的是个人前途及就业和学业,分别为177人(47?1%)和114人(30?3%),排在最末位的是国家发展前途,为195人(51?9%)。
2.3.2 对个人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的频率 经常担心101人(26?9%),偶尔担心210人(55?9%),很少和不担心65人(17?3%)。
2.3.3 学业及毕业后选择 对自己所学专业一般及非常满意273人(72?6%),未能看好自己专业就业前景88人(23?4%),毕业后不知道何去何从78人(20?7%)、考研198人(52?7%)、就业107人(28?5%)。
2.4 对自我心理状况、问题应对及心理咨询的认识经常感到自己有心理问题的35人(9?3%),偶尔258人(68?6%),不知道31人(8?2%)。遇到心理问题不会去咨询的96人(25?5%),向朋友倾诉187人(49?7%)。对付压力选择自己“顺其,自然调整”242人(64?4%),选择自己“转移”182人(48?4%)。对“心理咨询”的看法,认为“心理健康者也可以接受咨询” 的243人(64?6%),认为高校心理咨询针对的是“在恋爱、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实际困难的人”的190人(50?5%),认为针对的是“情绪调节有困难的人”的187人(49?7%)。对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要求,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保密(245人,占65?2%)、同理心(221人,占58?8%)及热情(205人,占54?5%)。
3 讨论
本次调查中,“认为与陌生人见面时会感觉不”、“自己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及“时常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大学生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40?2%、44?9%及50?0%。这些数据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时不自信、人际敏感性较强等问题。心研究表明,较高的人际敏感性往往易引起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1]。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往往与大学生不自信、缺乏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的能力有关。在学习心理方面,“给自己定下学习目标,由于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者占被调查者的41?0%,而“迫切希望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学习成绩”者占50?3%。反映出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较高,但在实现期望的过程中由于急功近利、不能持之以恒,从而在学习方面很难达到自我期望值,增加了自己的挫折感和自卑感,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和目标缺失,由此所致的空虚、无聊以及其引发的消极生活方式,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和大学生成瘾的重要原因[2]。在压力源方面,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压力源,不明确、不知道毕业后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的占20?7%。多数大学生把个人前途、就业和学业放在压力源首位,与5年前的调查相比,就业压力上升成为导致大学生易出现负面情绪的首要因素[3]。面对日益加剧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压力、变压力为动力,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心理状况方面,“感觉自己偶尔或经常有心理问题”以及“遇到心理问题不会求助心理咨询”的分别占77?9%和25?5%,这提示心理健康工作者,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完善和普及心理咨询工作任重而道远。综上所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日趋复杂化,如就业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个人价值缺失、人际关系紧张、社会适应不良、主观倾向过重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是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动向,就业压力与学习动力不足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4 对策
4.1 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的课堂教育,开设诸如生涯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卫生与保健、心理咨询、情绪管理等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让学生系统地接受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把握自我心理保健方法;引导学生提升自我认知的客观性,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和改变能够改变的现状,不断地学习、完善和充实自己,悦纳自己;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其心理问题[4]。
4.2 努力提供有效的环境支持良好的集体氛围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积极向上的群体气氛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能让学生尽情地施展才华、奋发进取,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群落效应表明,大学生的能力和心态受班级和宿舍小气候的影响,他们互为参照、同化,在某一个方面趋于一致[5]。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开辟供学生聊天和发表意见的场所,及时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思想动态和心理问题。另外,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学习与人交往的经验,接受生活磨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4.3 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讲究心理,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懂得运用心理学的方式方法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对减少学生心理疾病、解决学生心理困扰、提早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实施以教学干预为主的综合措施,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注意把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渗透到专业教学过程中去,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进行生涯规划,让大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如何学,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4.4 重视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所反映出的部分学生的目标缺失问题,大多与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旧理想实现而新目标不明确有关。新生阶段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事半功倍的效应。高校贫困生在和物质上的状况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况,难以摆脱“心理贫困”所致的内心自卑[6]。及时了解因贫困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使其能够以一种平常的心态面对自己暂时的困难。单亲家庭、离异家庭、问题家庭、人际紧张、自身条件没优势等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常见因素,相信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日臻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将会有长足的。
【】
[1]虞红,邢文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6,(3):16?20.
[2]黄中岩.医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实用全科医学,2006,(2):36?39.
[3]高常发.加强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3):7?8.
[4]邓旭阳,郭晋林,王晓玲.团体心理疗法促进大学新生环境适应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2):17?18.
[5]黄希庭,郑涌.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32.
[6]郭晋林,邓旭阳,王小玲,等.团体心理咨询在大学适应不良新生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99,18(专辑):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