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芬太尼在胃肠镜诊疗中的应用体会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丙泊酚—芬太尼 胃肠镜 诊断和
胃肠镜是诊断和治疗消化道疾病的有效方法,但由于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很多患者都会谈“镜”色变,很是恐惧,常常不能采取有效的配合,甚至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不但患者痛苦,而且给操作者造成心里压力和不便。为了提高患者对胃肠镜诊疗的依从性,减少胃肠镜诊疗中的并发症,现将我科2005年3月以来开展丙泊酚—芬太尼麻醉下胃肠镜诊疗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5年3月我科开展丙泊酚—芬太尼麻醉下胃肠镜诊疗技术以来,应患者要求行丙泊酚—芬太尼麻醉下胃肠镜诊疗共426例。男214例,女212例,年龄11—88岁,体重21—89KG;60岁以上75例;胃镜检查261例,肠镜检查75例;胃镜下止血5例,胃镜下取异物12例,胃肠镜下对粘膜突起性病变行电凝、电切73例。
1.2方法
术前准备除按常规胃肠镜诊疗作好术前准备外,还应在检查前禁食8—12H,禁饮4—6H,配多功能监护仪、氧气、气管插管器械、简易呼吸囊及急救药品。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持续吸氧1.5-2.5L/min有患者持续监测心率、血压、呼吸和氧饱和度。先缓慢静脉注射芬太尼1.0-1.5UG/KG,后以40MG/10S速度静脉注射丙泊酚1-2mg/kg,待病员入睡,睫毛反射消失,及患者达IV级疼痛状态后进行胃肠镜诊疗,术中根据患者对刺激的反应及手术时间适当追加丙泊酚0.3-0.5mg/kg以维持满意的麻醉效果。若心率下降至≤50次/min,静脉注射阿托品0.2-0.5mg;血压下降≥30%,静脉注射麻黄碱5-10mg。
详细观察并记录患者诊疗前、中、后的心率,血压,氧饱和度情况。丙泊酚-芬太尼用量及苏醒时间。观察并询问患者的感觉(包括酣睡感,兴奋,愉悦及多言多语或悲伤感),是否愿意重复检查。
2结果
2.1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诊疗活动。芬太尼用量25ug-70ug;丙泊酚用量20mg-195mg。胃镜诊疗操作时间2-18min;肠镜诊疗操作时间6-32min。停药后苏醒时间(4±2.1)min;自主行走时间(6.0±2.7)min。对诊疗中的不适记忆0例,酣睡感420例,愉悦401例,多言语12例,悲伤感0例,98.6%患者愿意重复检查。
2.2应用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后,患者呼吸系统有一定的抑制,部分患者(多为老年和颈短的肥胖患者)氧饱和度有下降,给予托下颌并提高氧气浓度后恢复,有2例慢性支气管炎颈短患者氧饱和度<95%,立即给地塞米松5mg静脉注射、面罩给氧、吸痰,很快恢复并完成诊疗活动;部分患者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收缩压最大下降幅度为24.0mmHg,平均(14.4±5.6mmHg),舒张压最大下降幅度为17.0mmHg,平均(11.2±3.2mmHg),所有患者诊疗中均未用升压药,术后5-10min恢复至检查前水平。
3讨论
胃肠镜下的检查与是一种侵入性的操作,受诊疗者术前都有恐惧感,常常不能采取有效的配合,并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丙泊酚-芬太尼麻醉下的无痛技术主要是为了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克服检查过程带来的“不快”,让患者在无痛苦、舒适的状态中完成检查与治疗。丙泊酚是一新型短效静脉麻醉药,起效快、苏醒迅速而完全,持续给药无蓄积,为其它静脉麻醉药无法比拟,同时有抗呕吐作用,麻醉后恶心呕吐较其它静脉麻醉药显著减少,但缺乏镇痛作用;芬太尼是合成阿片受体激动剂,镇痛作用是吗啡的75-125倍,能抑制手术应激反应,无直接心肌抑制作用。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方法,利用两药的优势互补,起到协同作用,提高了麻醉效果,减少了丙泊酚的用量,满足了诊疗活动的要求。
丙泊酚-芬太尼麻醉用于胃肠镜诊疗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可以消除患者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的痛苦,方便医生操作与诊断。但由于其对呼吸有抑制,不能忽视对生命体征的监测和气道的管理,应让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麻醉医师与内镜医师共同完成,同时常规鼻导管给氧,准备急救药品及面罩加压给氧和气管插管用具。对于急性上消化道上出血、幽门梗阻、感冒咳嗽嗜烟痰多、严重心肺疾病、严重贫血、肝性脑病、有镇静镇痛药过敏的患者应为禁忌症。大部分患者术后头晕,嗜睡,四肢无力,行走不稳,应给予解释并让短时间休息,2小时内应有人陪伴,术后2小时方可进饮食,检查24小时内不可开车及高空作业。
丙泊酚-芬太尼静脉麻醉下的无痛内镜术同普通内镜术相比有其明显优越性,既减轻患者心理与生理的痛苦,又便于医师操作,是值得运用与推广的内镜方法。
:
【1】 胡彪,王芳,等,无痛胃镜诊疗的临床应用。内镜杂志2006,12(5):520-523。
【2】 王昌泉,李跃川,等,无痛胃肠镜54例临床应用体会。中国内镜杂志2006,12(2)219-210。
【3】 庄性良,陈伯銮,等,麻醉学,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81-487。
【4】 李益农,陆星华,等,消化内镜学,第二版,出版社,2004,151-154。
上一篇:食(药)用真菌多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