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县—乡(三级)急救网络的现状及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2
【关键词】:急救网络;现状;建设
1.市—县(区)—乡(镇)急救网络的现状 /
内江市幅员5386平方公里、辖三县两区,111个乡镇,2078个行政村,人口总数达420万人。共有乡镇卫生院112个,县(区)级医院33所,市级医院4所。内江市设急救指挥中心一个,资中县设急救指挥分中心一个,威远县设急救分中心一个,隆昌县设急救分中心一个。威远、隆昌急救分中心分别挂靠在当地的县人民医院。
全市各医院值班急救车辆共34 辆。其中两区有20辆,三县有15辆,112个建制乡镇卫生院80%以上无专用的救护车。
现阶段各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方式为:市120指挥中心用6部专线电话调度两区的网络医院,配备了电话录音播放软件系统;资中县120指挥分中心用5部专线电话调度各网络医院,配备了电话录音播放软件系统;威远、隆昌县120急救分中心分别挂靠在威远、隆昌县人民医院,用专线电话调度。
2.三级急救网络预期建设成效
2.1 完善的三级急救网建成后形成覆盖市、县(区)、乡(镇)的急救网络,最大限度的缩短了急救半径和急救反应时间,保证了就近、就急、就能力的急救原则。
2.2 三级急救网络分别发挥着各自的功能、作用,整合了内江市的卫生信息、医疗资源。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形成了至下而上、清晰有序的急救流程,便于各级领导指挥、调度。
3.急救网络的建设规划
指挥中心下设急救站,同时建立三级急诊抢救网,对网络进行分散布点、统一指挥、就近出车、就近送院、分层救护。[1]
3.1三级急救网络的建设原则和目标
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整合资源,整体规划;依照标准、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分步实施”[2]。总体目标是:到2008年底,初步建成覆盖全市的急救网络;到2010年底,建成覆盖市、三县两区,112个乡(镇)中心卫生院的三级急救网络。
3.2建成后的三级急救网络功能
3.2.1 市120指挥中心网络平台建成后它的主要功能是①承担全市日常24小时不间断的急救医疗指挥、调度工作。②作为市级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指挥、协调全市医疗急救资源,组织参与全市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紧急救援。③收集、处理、储存社会急救信息。④划分网络医院急救范围,制定急救预案和方案。
3.2.2 三县120分中心建成后,它的主要作用是①在市级120指挥中心领导下承担县级城市的日常24小时不间断的急救医疗指挥、调度工作。②调度车辆抢救急危重症病员,必要时转送到上级医院。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组织参与并协调、指挥。④对公众进行急救知识的宣传。
3.2.3 各中心卫生院在县120指挥分中心领导下,承担24小时不间断值班,接警、出警任务,包括现场救护和搬运、转运病人等,他们对急、危、重症病员的救护既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3.3三级急救网络平台的建设任务、标准及资金来源
3.3.1 市120指挥中心拟用200.00万元国债项目资金建成完善的电子机网络系统,包括具有自动导航功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健全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LED条屏显示系统,具有一机三屏、三套处警席的接警系统等[3]。建成后的指挥平台,可为政府和专家提供通讯方式、信息服务、决策依据和分析预测手段,便于在异地甚至任何空间通过通讯网络进行指挥;市网络医院到2010年,三级医院应装备至少4辆以上的救护车单元,二级医院应装备至少3辆以上的救护车单元,每台车上应配有车载终端子系统;各医院的值班救护车单元车载设备应包括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机、除颤仪、起搏器、负压吸引器及基础抢救药品、器材、设备等。
3.3.2 三县120指挥分中心拟用国债项目资金100.00万元建成二级计算机网络,发挥电脑接警、调度、管理县区各网络医院的作用,形成以语言通讯为基础,网络通讯为纽带的120指挥调度分中心;二级急救分中心的各网络医院到2010年,县人民医院至少应配备3辆以上的救护车单元,值班救护车单元同样实行24小时值班制,配备两个车单元以上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驾驶员、护工各一人。
3.3.3 三级急救站(各乡镇中心卫生院)为急救系统的终端,拟安排国债资金11.00万元建成简易网络;到2010年,应具备电话接警、处警的能力;将用国债项目购置一辆救护车单元,车载装备应具备基本的急救能力,如氧气瓶、输液装置、包扎、止血、固定装置、急救药箱等。
4.三级急救网络的政策保障
内江市三级(市—县—乡)急救网络的建设已纳入了市卫生局的十一五规划和议事日程,但是在资金来源、人员培训、网络建设上仅靠市卫生局和市紧急救援(120指挥)中心的呼吁,等待是不够的,是与全市人民的健康需求不相适应的,且三级急救网络的建成是事关全市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民心工程,因此三级急救网络的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需要市政府及各级主管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政策保障!
:
[1] 吴有平,主编,120急救中心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百科全书,第1版,吉林科技出版社,2006.106
[2] 卫生部改革委员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2003. 第三节
[3] 卫生部规划财务司,急救中心建设标准,2005.第5.2.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