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对膝关节影响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建斌 时间:2010-07-12

  【摘要】太极拳经过先人上百年的研究、传习,到今天,已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强身健体方法和医疗手段,很适合中老年人练习。练习太极拳对于膝关节有无不良影响,取决于所练套路,练竞赛套路易伤膝关节,而传统套路不易伤膝关节,中老年人膝关节受伤原因在体质不佳而不在练太极拳。

  【关键词】太极拳;膝关节;强身健体
  
  一、研究目的
  太极拳经过先人上百年的研究、传习,发展到今天,已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强身健体方法和医疗体育手段,很适合中老年人练习,尤其对体质虚弱及有慢性病的中老年患者的康复更为适宜。然而时有习练太极拳伤了膝关节的报道,甚至有的专家直接把膝痛、膝关节损伤与太极拳挂钩。健身效果极佳的太极拳,似乎成了 “损害膝关节”的元凶。太极拳对膝关节影响如何,到底是祸是福,很有研究必要。
  二、研究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法、资料和实验研究的方法,比较太极拳的竞赛套路和传统套路对膝关节的影响利和弊。在黄州城区太极拳运动开展的比较普及,运动水平也较高,多人次在省市级太极拳比赛中获奖,他们大多是中老年人,演练的主要是竞赛套路。遂对黄州城区以太极拳进行锻炼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
  三、结果与分析
  在被问卷的105人中从事太极拳锻炼多年并参加比赛或表演的有77人,描述膝关节有伤或有疼痛感的有61人;新手(学练太极拳三个月以内)13人,描述膝关节有伤或有疼痛感的有10人;其他15人,描述膝关节有伤或有疼痛感的有4人。实验法。在被问卷的105人中有14人自愿向我学习太极拳和推手。逐教他们习练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小架37式,并要求他们专心练习。14人中13人有较好的太极拳基础,实验前描述膝关节有伤或有疼痛感的有10人,三个月后他们的膝关节伤痛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改善,效果显著。同样是太极拳为何却有如此不同的结果呢?有人认为是练习方法不当,动作不规范造成的,本人不以为然。在被问卷的105人中有三位教练的拳架都是示范的样板,还有在省市级比赛中的获奖者。但他们经常要去做膝关节。这说明关键在于所练套路,练传统套路不易伤,而竞赛套路易伤,而中老年人膝关节受伤原因在体质而不在练不练太极拳。其原因如下:
  1.竞赛套路重形;传统套路重意。武禹襄《十三势歌》解曰:“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从太极拳套路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可以看出因竞赛性,套路动作编排要服合规则要求,如规定的时间、场地、动作数量组别、动作难度等。从太极拳的竞赛套路的各项评分标准可以看出全套10分的分值,动作规格就占了6分,而劲力、协调的分值为2分,太极拳最重要的精神、意识才值2分。可见竞赛套路只注重外形,虽然编制也要求传统性,但只取了传统套路的外形而已。太极拳传统套路要求:(1)由内及外:在内是气,在外是形,每一动也是由内气催动外形。(2)由虚及实: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意为向导气随行,由静而动,虽动犹静。重形的结果导致竞赛套路向“上”发展,如朝天蹬、腾空摆莲540度等,向“下”发展,如仆步、叠叉、腾空摆莲落地时衔接雀地龙等。太极拳竞赛套路作为低架子表演,难度高,运动量大,加之时间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要快就快、要慢就慢。动作有严格地规范化要求,这些对练拳者体能和身体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承受全身重量的膝关节。在此半蹲位完成动作,髌骨软骨面承受力量最大,关节面接触范围也最大。膝关节的稳定主要靠髌骨维持,这些解剖、生理特点都成为膝关节在半蹲位受伤时的潜在因素。
  2.竞赛套路是形松;传统套路是心松。太极拳是内功拳,应以心意为主,然后才求身势。
  3.中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人到中年多患膝关节骨质增生的毛病,特别是老年人几乎百分之百均有骨质增生症,因此,骨质增生又称老年性关节炎。

        四、结论与措施
        东汉名医华佗有句名言:“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人体是有生理反馈的生命体,虽消耗多亦获得多。运动是把双刃剑,双刃的界限就是华佗所说的“极”。如果过了 “极”,运动就不再维持、保护、强化生命,而是遏制、破坏、弱化生命了。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竞赛套路的锻炼效果好,但对膝关节的要求可谓高,稍有不慎反受损伤,中老年人应该怎样把握这个“极”。特别是有腿病和膝关节损伤的患者。如何正确习炼太极拳呢?患者和中老年朋友要以养为主以健(练)为附,量力而行,适可而止,练养结合。这里根据经验和传统太极拳的要领略述一二,供中老年朋友们习练太极拳时:
  一是量力而行:架子不可太低,很多拳术造诣很高的老前辈打拳几乎同站着的高度差不多。对于以健身、康复为目的,原先无一定武术功底基础的人参加太极拳锻炼,一味追求用低裆步型,容易使得膝部过早疲劳,人为削减了锻炼时间,并造成疲劳性损伤。运动幅度不可太大,人的肌体能适应的活动极限,个体差异较大,不可急于求成,强行超越极限。有人在(下转第97页)(上接第95页)预备活动中的搁腿压膝时,将腿一下子搁得很高;作下势动作时,不顾疼痛强行下到到位的姿势;蹬腿分腿时,猛地蹬、踢得很高等等,都是引起损伤的原因。
  二是循序渐进:很多人迷上太极拳后,一天练拳四五个小时以上,体力透支,全身不舒服。膝关节疲劳,自己不一定清楚觉察到,因为疲劳不等于疼痛。在疲劳状态下,可能就因为一个并不急速的起蹲动作,损伤疼痛就发生了。所以,不能因为太极拳运动大多呈慢速状态,就忽视这种不能明显体察的慢性积累性疲劳。
  三是膝脚同顺:膝脚同向和顺,顺则相随,随则不扭,无论弓步、坐步,还是运转当中,膝与脚的方向要始终一致。在传统拳中,无论太极、行意、八卦都有此要求。如太极的碾步、行意的三尖相照、八卦的掰膝(摆步时膝脚同向)坐胯,都是对膝关节的保护。所以说,太极拳运动中,脚不能死站,“步要随身换”,所谓的“以腰运身”即是此理。无论重心在前在后,运动转身时,皆要以足跟或脚掌点地为轴随腰胯运动而转动。
  四是避免重复损伤:对于急性膝关节损伤的人来说,适当地让膝关节静养休息几天是必要的,而对于已经形成慢性膝关节疾病的人来说,在不继续重复损伤的前提下,完全可以采用几乎是站着那样的高度来练太极拳,或着重太极拳桩功的锻炼。这一时期的锻炼,尤其要摈弃所谓“规范”、“到位”的要求,必须坚信:几乎如站着一样练拳,也完完全全是规范、到位的太极拳。
  如果患膝关节疾病的人采用上述方式,既可以较有效地避免练拳可能造成的重复损伤,又可因练拳而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免疫、修复和康复功能,促使膝关节疾病加快痊愈,一举两得。许多患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人经过长期太极拳锻炼而得到了康复,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总之。患者和中老年习练太极拳,应以高架势、小步幅、慢旋转、小角度为佳;运动量以微热不汗不喘为宜。最佳的屈膝角度应掌握在135度左右为宜。这个角度支撑力最大,不仅不会损伤膝关节,而且还会修复膝关节的损伤,增强身体健康,可益寿延年。

参考
  [1]门惠丰.编制太极拳套路的原则及方法[J].中华武术,2006,(2).
  [2]李秒丰.膝关节损伤非太极拳之过[J].太极养生,2007.
  [3]武术协会.太极拳竞赛规则.2003.
  [4]矍维传.武式太极拳术[M].山西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