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肺炎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摘要]目的:分析球形肺炎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1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球形肺炎,全部经CT检查,8例经抗炎后病灶基本或全部吸收、消失,3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11例球形肺炎较常见的CT表现是病灶易发生在两肺下叶,共9例,密度均匀6例,晕圈样密度5例;类圆形或方形9例,边缘模糊、毛糙或呈锯齿形6例。病灶周围血管纹理增强11例,靠近胸膜处病灶胸膜反应明显8例。结论:球形肺炎与肺内其他球形病变的CT表现有相似之处,但球形肺炎具有较特殊的炎性病变CT征象,结合抗炎治疗动态观察,诊断应无困难。CT上应注意与周围型肺癌、结核球及早期和进展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鉴别。
 
[关键词]肺炎;断层摄影术;X线机(CT)
 
球形肺炎是肺部炎症的一种少见、特殊类型,临床上缺乏特征性表现,影像学上与肺内其他球形病变有相似之处,尤其是周围型肺癌,易出现误诊误治。作者收集11例有完整临床或病理资料的球形肺炎,作一回顾性分析。探讨其CT表现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肺球形肺炎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2~54岁,平均年龄47岁。病程17d~1个月。主要临床症状:发热8例,咳嗽9例,白痰并痰中带血4例,胸痛不适3例,无症状,体检发现2例。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8例,血沉增快4例。余无阳性发现。初诊CT检查,7例拟诊为周围型肺癌,3例诊断肺结核,仅1例考虑球形肺炎。7例经系统抗炎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胸部x线复查原病灶均吸收、消失,2例局部遗留少量纤维化索条,3例手术切除,病理证实为球形肺炎,1例抗结核治疗后效果不佳,再行抗炎治疗病灶吸收、消失。
1.2 检查方法
在胸部x线正侧位摄影,发现肺内病变的基础上,全部病例均采用双螺旋CT平扫,层厚10ram,间隔10mm,发现病变后在局部进行5mm薄层扫描。在标准肺窗及纵隔窗下对病变进行观察。
2 结果
病变部位:11例共11个病灶,其中右肺下叶6例,左肺下叶3例,右肺上叶2例。以两肺下叶较多见。位于胸膜下6例,邻近叶间胸膜2例,其余病灶位于肺叶中心或近中心处,与胸膜距离较大。病变的密度:肺窗观察6例病灶密度均匀,5例病灶密度略不均匀,中心密度较高,边缘密度逐渐移行为低密度,宽度不超过lcm,1例病灶内可见小泡征,1例病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充气支气管外形不规则,管壁增厚。纵隔窗观察3例病灶不能显示,5例病灶最大直径较肺窗缩小1/2以上,3例病灶最大直径较肺窗缩小小于1/2。密度均匀一致。
病变的形态、轮廓及边缘:病灶呈类圆形或方形9例,方形即病灶邻近胸膜时,病灶两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边缘,致病灶似方形,浅分叶2例。最大直径在2~3cm以下2例,3~4cm以下5例,4~6cm 4例。病灶边缘模糊,呈晕圈样5例,边缘毛糙或呈锯齿形6例。
病灶周围及胸膜:病灶周围小片状略高密度影6例,位胸膜侧或非胸膜侧。病灶肺门侧有粗大血管影,与肺门相连5例,病灶周围的血管纹理增粗6例。病灶邻近胸膜反应8例,其中包括叶间胸膜增厚及渗出2例。胸膜下病灶与胸膜接触面较宽。
抗炎治疗后复查:6例经系统抗炎治疗2周后病灶基本吸收、消失,4例治疗后3周吸收,1例治疗后6个月病灶方吸收,其中3例局部出现少量纤维索条。
3 讨论
球形肺炎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以细菌性为多见,常为肺炎双球菌和葡萄球菌感染,因其影像学上表现为球形或类球形而称之为球形肺炎。其病理基础为炎性渗出物,经抗炎治疗后能完全吸收或基本吸收。在病变过程中,肺泡壁和其他肺结构没有造成损坏或坏死,有别于机化性肺炎,肺炎后形成的炎性假瘤及球形肺不张,后者存在较长时间,并持续不变…。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有明确的呼吸道炎症病史,部分患者痰中带血丝,尽管临床及血常规提示肺部炎症,但不易与肺癌相鉴别。作者认为由于球形肺炎较少见,在做诊断及鉴别诊断时考虑到球形肺炎是非常重要的。
球形肺炎在CT上表现为孤立性圆形或类圆形病灶,以两肺下叶、近胸膜面较为常见。最大直径多在3cm以上,2cm以下略少见。从病灶的密度看,肺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可呈中心高密度,并逐渐移行,边缘密度略减低,呈晕圈样改变,此征在其他类型孤立性球形病灶中尚未发现过[1]。其病理机制可能与病灶周围的炎性渗出有关,本组5例见此征象。报道[2]由肺窗变为纵隔窗病灶面积变化不到50%,称此影像为不完全消失型;由肺窗变为纵隔窗病灶面积缩小超过50%,称此为完全消失型。完全消失型肺炎多见。本组病例,纵隔窗观察,在排除病灶较小、部分容积效应因素的基础上,多数病灶在相同层面其面积缩小超过50%或不能显示,少数病灶缩小并不明显,说明球形肺炎完全消失型及不完全消失型均可见,但完全消失型在球形肺炎出现机率较高。本组1例病灶内见一小泡征,既往此征多在肺腺癌的诊断中讨论,并认为有诊断价值。在球形肺炎病灶中出现有何意义尚不清楚,未见文献报道。球形肺炎内支气管气像的出现率较机化性肺炎低[2]。本组仅1例显示有此征象。
病灶的形态多呈类圆形或方形,病灶邻近胸膜时,病灶两侧缘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样边缘,致病灶呈方形,称之为“方形征”。此征具有特征性,无论是堆积式生长还是伏壁式生长的肺癌均未见有此特征[1]。胸膜下病灶与胸膜接触面较宽。病灶边缘模糊,除出现晕圈征外,边缘毛糙或呈锯齿形,符合炎性病变的表现。
病灶周围常常伴有零星小片状略高密度影,可位于胸膜侧或非胸膜侧,无一定性,病灶肺门侧血管影粗大,病灶周围的血管纹理增粗,但走形自如,边缘模糊,是炎性病变造成的周围充血现象。文献报道CT观察球形肺炎胸膜反应性增厚粘连远优于普通x线[3],由于病灶邻近胸膜,易造成胸膜炎性渗出,少量胸腔积液及胸膜肥厚。胸膜病变范围较大,本组8例,其中包括叶间胸膜增厚及渗出2例。
病灶区薄层扫描的意义:本组11例病灶区经薄层螺旋CT扫描,2例发现病灶边缘支气管管壁轻度增厚,并延伸进入病灶内,病灶外支气管管壁亦轻微增厚,管腔无狭窄。符合支气管管壁增厚长度越长、管壁增厚的厚度越轻,肺癌的可能性越小这一观点。这一征象对球形肺炎的鉴别诊断有意义。
综合以上表现,球形肺炎的CT征象基本反映了炎性病变的病理过程。即晕圈样密度,肺窗变为纵隔窗病灶面积的变化,病灶边缘模糊、毛糙或锯齿形,周围血管纹理增强,邻近胸膜反应性增厚、渗出及病灶内支气管的变化。结合临床及实验室表现,诊断时应想到炎性结节的可能性,系统抗炎,动态观察病灶的变化则不难作出诊断。
球形肺炎的鉴别诊断:主要应与周围型肺癌、结核球及早期和进展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相鉴别。周围型肺癌CT上多呈分叶状,部分呈深分叶,边缘多见细短毛刺,分界清晰,密度均匀或可见小片状坏死,增强扫描增强值在22~55Hu之间,增强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结核球好发于两肺上叶,分界多较清晰,边缘粗大毛刺,走形僵直,实质易液化、钙化,卫星病灶,增强扫描呈周围强化、包膜样强化或无强化。以上均为周围型肺癌及结核球的较典型表现,而无或缺乏球形肺炎晕圈样密度,方形征,胸膜下病灶与胸膜接触面较宽,周围血管纹理增强等炎性病变征象。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早期及进展期可出现类圆形片状影,而且具有较高发生率,均以下肺野及胸膜下部位为多见[4],与球形肺炎表现有相似之处。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度多为磨玻璃样,轮廓清晰,边缘光滑。邻近胸膜无明显反应,动态观察病灶变化迅速,可资鉴别。
 
[文献]
[1]蔡祖龙,郝敬明,郭天舜,等.球形肺炎的CT诊断[J].CholJRadiol。1996,30(8):528.
[2]李铁一.急性单发局灶肺炎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6):368.
[3]张奎阳.26例球形肺炎的影像学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8,14(5):296.
[4]王微,马大庆,赵大伟,等.SARS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8):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