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阳虚主客观肢冷的温度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陆明,王米渠,陈为,胡一梅,谭从娥


   摘  要:目的:研究肾阳虚患者的主观寒热感觉与客观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及肾阳虚患者体表温度的分布趋势。方法:筛选出肾阳虚患者16人,其中肾阳虚肢冷患者10人,同期设正常对照组10例,并分别测量44处温度。结果:肾阳虚患者体表温度分布趋势如下:(1)四肢部的温度:肾阳虚肢冷组<肾阳虚无肢冷组<对照组;(2)躯干部与口腔的温度为:肾阳虚肢冷组>肾阳虚无肢冷组>对照组。结论:通过客观体温测试与主观感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证实肾阳虚患者主观怕冷与客观温度下降之间具有一致性;肾阳虚患者四肢温度与躯干温度同对照组温度呈反向分布。

  关键词:肾阳虚;肢冷;体表温度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在人体起温煦作用,维持着人体的温度,是生存和寿命的决定因素之一,而肾阳更是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虚则维持温度的功能下降。经过近50年的研究,多方面的证据说明肾阳虚证的调控中心定位在下丘脑〔1〕,而下丘脑也是体温的调节中枢。肾阳虚患者的形寒肢冷是否与此相关,肾阳虚患者的肢冷具有何种,为此,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已证实肾阳虚肢冷患者的主客观温度具有一定的一致性〔2〕,在此基础上,我们在陕西麟游县做了进一步深入的实验研究。本次实验选取肾阳虚患者16人,其中肾阳虚肢冷患者10人,肾阳虚无肢冷患者6人,并同期选取年龄相近的1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

  1.2  肾阳虚评定标准

  肾阳虚证症状收集采用前期研究的肾阳虚等级评分标准量表〔3〕。该量表参照了国家颁布的《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相关论述,以及对古今资料的深入研究;在前期已完成肾虚证辨证因子等级评判操作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临床调查,从中提取最能反映肾阳虚证的40个症状、体征,并对评分细则反复修改,制定出较为符合临床实践的肾阳虚证辨证因子及评分细则。定性记分:主症每出现一项记2分,兼症每出现一项记1分,其和为定性分。定量记分:每项按轻、中、重分别记1、2、3分,所得分数之和为定量分。其评判标准如下:具备主症2项以上,兼证3项以上,定性、定量积分相加≥12分者为肾阳虚证;具备主症4项,兼证3项以上,定性、定量积分相加≥18分者为典型肾阳虚证。

  1.3  温度测量

  本次实验共测量舌下、舌根、肘部、腕部等44处温度,所有待测者在温度控制在25 ℃的房间内休息30 min,平卧测量温度。舌下、左腋、右腋温度用医用水银温度计测量,其余部位温度测量仪为FSI(made in Germany)。

  2  结果

  2.1  肾阳虚组与对照组温度统计结果由表1可见:肾阳虚组患者的温度在身体的躯干部和舌根部高于对照组,足部温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1肾阳虚组与对照组温度统计结果 

  2.2  对照组与肾阳虚肢冷组及肾阳虚无肢冷组温度统计结果
本次实验样本量虽少,结合前期实验结果,我们仍可看到一个趋势:四肢部的温度为:肾阳虚肢冷组<肾阳虚无肢冷组<对照组;躯干部与口腔的温度为:肾阳虚肢冷组>肾阳虚无肢冷组>对照组,即肢体温度越低,躯干温度越高。见表2。 表2对照组与肾阳虚肢冷组及肾阳虚无肢冷组温度统计结果 

  2.3  肾阳虚主客观均无肢冷者与肾阳虚主客观均有肢冷者温度统计结果由表3可见:左腕后、左手背与足部肾阳虚主客观均有肢冷者温度低于肾阳虚主客观均无肢冷者。    表3  肾阳虚主客观均无肢冷组与肾阳虚主客观均有肢冷组温度统计结果 

  3  讨论

  3.1  手足肢冷在肾阳虚研究中的重要性体温可衡量阴阳气血是否恒定,脏腑功能是否正常,且标志着机体的调节功能是否正常,是疾病特征性表现之一,对中医临床有一定指导作用〔4〕。

  中医辨证认为肾阳虚证是以全身机能低下伴见寒象为特点。阳气对人体起着温煦的作用,是体内热量的来源,人体的温度依靠阳气的温煦作用维持恒定。肾阳是全身阳气之根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肌肤,则全身畏寒;不能推动阳气温暖手足,则四肢逆冷;肾处下焦,肾阳不足,阴寒偏盛于下,所以两足发冷更为明显。阳主推动,阳虚失于推动则血行缓慢,血液不达四肢,亦可加重四肢发冷;阳虚阴寒内盛,寒凝血瘀,更可加剧机体畏寒肢冷的症状。由此可见,体温不但与阳气关系密切,肢冷与肾阳更是关系密切。因此,在肾阳虚的研究中,肢体体温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3.2  肢冷的循环、代谢基因分析

  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肾阳虚患者前后差异表达基因多为免疫类与能量类〔5〕,且在肾阳虚家系的研究中,亦发现存在能量代谢障碍〔6〕。肾阳虚患者能量代谢障碍,似乎可以说明人机体阳气虚弱,尤其是肾阳不足,使阳气失却对全身、四肢的温煦,可能是肾阳虚证引起畏寒肢冷的重要原因之一。

  3.3  肢冷的主客观研究分析

  人体体温是恒定的,虽有波动,但变化的范围较小。与体温相比,体表温度则不一样,不仅机体不同部位的体表温度会有不同,而且在某些局部区域内的体表温度也会出现较大的差异。在四肢或躯干,局部温度高低不均匀的现象也很常见,尤其在针灸后,体表可以出现沿经络分布的点、片状或线、带状升温现象〔7〕。研究显示,体表温度的形成与局部血流量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8〕,血流量的大小可以影响其供应区温度的高低。另有实验表明:体表温度的形成与深部温度有直接的关系,并呈正相关〔9〕。

  研究中,多方面的证据说明肾阳虚证的调控中心定位在下丘脑。实验证明下丘脑神经元K+、Ca2+可能参与中枢性体温感觉及调节〔10〕,下丘脑神经元电压依赖性Ca2+通道可能是下丘脑神经元温度敏感机制的一种有效途径〔11〕。那么在肾阳虚、下丘脑与体表温度变化之间存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由表1可见,肾阳虚患者下肢的温度低于对照组,可见肾阳虚患者的温度改变程度以下肢为重,这一点与前期的实验结果相同〔12-13〕。但由表1也可见到舌尖、舌根、膻中、背、腰的温度高于对照组。此结果是否与这些部位的血流量较大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由表2可见,自觉肢冷的肾阳虚肢冷组下肢的温度低于肾阳虚无肢冷组和对照组,再次证实了患者感觉在主客观上的一致性。同时,由表2也可看出,肾阳虚肢冷组在舌尖、舌根、膻中、背、腰的温度高于肾阳虚无肢冷组和对照组。

  由于体表温度与血流量有关,现代研究亦证实肾阳虚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14〕。由此,我们是否可提出以下假设:由于肾阳虚造成患者下肢发冷,位于下肢的温度感受器将信息传递到下丘脑,下丘脑发出指令以提高温度,含有大血管的躯干部温度升高,但由于阳虚失于推动,血液不达四肢,故四肢温度无法上升或上升缓慢,位于下肢的温度感受器继续将下肢发冷的信息传递到下丘脑,于是躯干温度继续升高。由此形成肾阳虚患者的体表温度分布,即四肢部的温度肾阳虚肢冷组<肾阳虚无肢冷组<对照组;躯干部与口腔的温度肾阳虚肢冷组>肾阳虚无肢冷组>对照组。

  :

  〔1〕沈自尹.有关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1):10-14.

  〔2〕陆明,黄信勇,王米渠,等.虚寒证主观感觉与客观温度变化的研究初探[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8):2379-2380.

  〔3〕严石林,高峰,吴斌,等.肾阳虚证半定量化操作标准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6):701-702.

  〔4〕杨明耀.浅谈体温现象与中医学理论[J].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4): 7-8.

  〔5〕杨丽萍,陆明,张天娥.典型温针个案的分子药效分析[J].国际生物信息与中医药,2004,2:199-203.

  〔6〕严石林,陆明,丁维俊,等.温阳活血法对肾阳虚家系肢冷症的疗效分析[J]. 国际生物信息与中医药论坛,2004,2:282-285.

  〔7〕张栋,孟竞璧,高惠合,等.经络温度特性的客观显示――针灸后循经温度变化的红外热像图表现[J].杂志,1989,12(11):845.

  〔8〕张栋,薛立功,魏正岫,等.面部皮肤温度与面部血流量关系的对照观察[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9,16(1):81.

  〔9〕张栋,王淑友,王援朝,等. 体表不同温度区下深部温度的测定[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1,20(4):288-291.

  〔10〕郭洪波,王帅,邹飞,等.下丘脑神经元钙激活钾通道的温度效应[J].中国公共卫生,2002, 18(1): 81-82.

  〔11〕付青姐,邹飞.下丘脑神经元L-型Ca2+通道的温度效应[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2(7): 12-14 .

  〔12〕丁维俊,王米渠,胥方元,等. 一个典型虚寒证家族的体温及植物神经系数研究[J].福建中医药,2003,34(4):3-5.

  〔13〕黄信勇,陆明,王米渠,等.寒痹骨关节炎主观症状态感觉与客观温度变化――虚寒证的人文与方法综合探索之一[J].国际中医,2004,(1):25-27.

  〔14〕李云杰,曲春华.肾阳虚证的甲皱微循环改变的临床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1995,(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