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灾民避难暂居点病种分析及治疗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戴闽,罗彩东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对5·12地震灾民避难暂居点发病病种和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对避难暂居点发病病例进行构成比分析,得出发病前5位的病种,给予初步治疗后随访其治疗效果。结果:发病前5位病种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高血压,虫咬性皮炎,急性支气管炎。发病人群以老年人及儿童为主。未发生传染性疾病。结论:避难暂居点发病以呼吸,消化系统疾病为主。避难暂居点医疗队应开展疾病预防宣传工作并针对性配置相关医师和治疗药物。

【关键词】  地震;暂居点;发病特点

  5·12汶川大地震使北川湔江形成的堰塞湖对下游绵阳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规避二次劫难,绵阳市政府下发了《北川县湔江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沿岸的撤离疏散方案》,有序撤离19.75万下游群众到地势较高的避难暂居点。我院在避难暂居点设立了临时医疗站,为灾民进行医疗诊治并开展传染性疾病的早期监测。现对避难暂居点疾病发病病种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了解避难暂居点疾病的特点和,为合理应用有限的医疗资源, 更好地为灾民提供医疗服务提供指导性意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绵阳市丰谷镇桂丰园避难暂居点(农家乐果园共有3213位灾民暂住,他们全部居住于救灾帐篷,由政府提供饮水,自备干粮。我院医疗点2008_05_29—06_02按照统一设计的《绵阳中心临时医疗点病员信息统计表》对前来就诊的病员进行详细填写和统计,共获得有效统计病例279例。

    1.2  方法

    疾病诊断标准采用国际疾病分类方法(ICD_10统计分类并分析各系统疾病和发病年龄构成比。治疗方案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内》及《皮肤性病学》进行初步治疗。

    2  结果

    2.1  疾病构成比

    此暂居点4d内发病279例(发病率8.7%。发病前5位病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高血压、虫咬性皮炎、急性支气管炎,其他还有外伤、肺炎、中暑(表1。未发生霍乱、鼠疫、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流感、乙脑、流脑和疟疾等传染性疾病。表1  暂居点发病灾民疾病构成比

    2.2  发病年龄

    18岁以下儿童及60岁以上老人174例,占发病总例数62.4%(表2。表2  暂居点发病灾民年龄构成比注:3种主要疾病的年龄构成不同(χ2=45.651,P=0.000;老少病例与其他年龄段病例的病种构成不同(χ2=6.889,P=0.032

    2.3  疗效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VC银翘片或板蓝根冲剂,发热给予布洛芬或复方锌布颗粒对症处理,症状缓解率72.0%。急性胃肠炎:以恶心,呕吐,腹胀为主症的给予藿香正气液、雷尼替丁、多潘立酮治疗;以腹泻为主的给予黄连素、诺氟沙星、蒙脱石散及口服补液盐治疗。症状缓解率69.0%。高血压:给予硝苯地平控制BP,4d后BP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者47%,150/100 62%。虫咬性皮炎:给予炉甘石洗剂涂抹患处,扑尔敏对症治疗,症状缓解率57.0%。急性支气管炎:给予阿莫西林或螺旋霉素抗感染,必嗽平止咳处理,症状缓解率67.0%。患以上疾病经初步治疗无效的病员及外伤、肺炎、中暑者均转送住院部进一步诊疗。

    3  讨论

    WHO建议在突发灾害后灾民临时居住点开展传染性疾病的早期监测和预警工作以预防和控制自然灾害后可能发生的疾病疫情[1],同时应迅速建立基本医疗保障点以确保灾民的基本医疗需求[2]。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由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而设立的避难暂住点是一个特殊生活环境[3],根据不同暂住点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卫生预防和医疗救治,对减少疾病发生有重要意义。

    我院医疗队根据此次避难暂居点实际情况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在避难暂居点3d暂住期内,经有效卫生防疫,未发生流行性传染性疾病。但应加强避暑,饮食卫生,防蚊虫叮咬等预防工作。②发病病种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同时应警惕下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发病亦较多,应注意饮食卫生。高血压病员BP控制不良较明显。蚊虫叮咬现象较普遍。③发病人群以抵抗力较低的老人和儿童为主,准备药物时应考虑到这些因素。④大部分病员经初步治疗症状得到控制,无群发、传播现象,重症较少,提示我院所配备的相关药物可以为避难暂居点病员提供有效的初步治疗。并提示避难暂住点医疗队在医师和药品种类、数量配置上应以呼吸和消化系统为主。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①时处初夏,昼夜温差大,在帐篷中休息,中午闷热,夜间寒冷易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②避难暂居点为一果园,蚊虫较多,易致蚊虫叮咬性疾病和接触性疾病发生。③暂居点居民要吃煮熟的食物,如食物不洁或未煮熟易致肠道疾病发生。④避难暂居点区域非传染病疫区,发生传染性疾病的可能性较小,但仍应积极监测。据此我院进行了传染性疾病预防培训和充分的药物准备,包括治疗呼吸道、肠道感染、皮肤疾病、外伤和消毒药物[4]。本次避难暂居点4d未发生传染性疾病,同时疾病构成比及初步治疗有效说明我院医疗队前期准备是非常必要且卓有成效的。

    通过病种分析,我们认为避难暂居点存在的不足有①防蚊虫叮咬工作不力:果园蚊虫多,政府未发放驱虫用品,使蚊虫叮咬性疾病增多。②发病年龄构成比中18岁以下儿童较多,针对此人群准备的药物不足。③转移灾民到避难暂居点时未强调患有慢性疾病长期服药灾民自备药物,致使用药中断,症状加重。本次避难暂居点高血压发病率高主要由此导致。④避难暂居点帐篷间距太小(间隔不到1m,厕所设立不足(整个避难暂居点共4个厕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认为,灾民临时居住点应该按照相关准则规划,保障居所间的空间(居所间8m的间隔,以避免过度拥挤可能带来的卫生问题。应该为每20人提供1处厕所。

    地震、洪水等灾害已使灾民遭受身心伤害和财产损失,研究如何在避难暂住点避免突发疾病造成对灾民的二次伤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通过本次发病研究,希望可以为今后建立健全的灾难救援体制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
  [1]俞凤, 宇汝义, 孙玉东. 洪涝灾害中传染病流行特点分析[J]. 伤残医学杂志, 1997, 5: 39-41.

[2]AHMAD K. Saving lives in the aftermath of Pakistan?s earthquake[J]. Lancet, 2005, 366(9495: 1423.

[3]张建平译. 灾害医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 21-25.

[4]梁竹, 张传霞, 罗琼. 突发灾难事件医院药物应急保障[J].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4, 20(3: 5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