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导学作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何肖平 时间:2010-07-12

【摘要】  通过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实践,论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导学;生;机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多媒体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后,与教学理论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多媒体具有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与其他媒体相比有信息传输质量高、信息量大、速度快、多重感官刺激和交互性强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的最优化[1]。下面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浅谈多媒体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导学作用。

  1  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理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比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神经的传导、食物的消化吸收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系统可储存和处理大量的信息,集语音、图形、文字、数据、动画等为一体[2],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极具感染力。通过创建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清晰直观地表现抽象的理论和概念,实现寓教于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时,此内容较抽象、枯燥、难度大,又为重点掌握内容,一般教学手段不能给学生以动感,不易理解,且易造成概念模糊。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Na+、K+、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动过程,用图象动态显示、讲解,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教学变得鲜活生动、新颖有趣,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理解这部分的知识内容。

  2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手段前,由于课时的限制,一节课要讲大量的内容,很仓促,一些知识点根本无法展开,几乎没有课堂讨论的时间。而不通过分析讨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无法提高,多媒体技术因其信息传输通道宽阔多样,容量大,速度快,加大了教学信息密度,拓宽和延长了教堂教学的时空。节约了板书的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讲解,一方面使课堂容量增加,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大量材料供学生分析,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血液的凝固”一节的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先是让学生观看血液凝固的动画,让学生对血液凝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入问题讲解血液凝固的概念。提出问题:血液是怎样凝固的?其过程如何?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有什么作用?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逼真的动画效果与视觉效果相结合,配合教师的提问,启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扩大了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再综合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再分析,再综合,如此周而复始,培养了学生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具有逻辑思维和连贯性的结构化氛围。

  3  通过分析对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一种知觉过程[3],人类的各种探究活动都是从观察入手的,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具体生动的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细节的顺序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在生中“心脏泵血过程”的教学,因学生缺乏心脏收缩舒张、心瓣膜开闭、血流方向变化的动态意识和空间想象力,学生对教学内容容易混淆,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按心动周期顺序、各时期心腔内压力、瓣膜、血流和容积的变化加以演示,让学生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各抒已见,集思广益,最后出了心动周期各期的特点。通过识图、辨图、分析、类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进行模拟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教学是生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仅靠单纯的文字描述、靠讲解、靠比划等传统教学手段施教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巧,做起来错漏很多。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用图片、动画、视频、文字介绍实验方法、技术、实验步骤、要求,给学生创建真实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获得示范性的知识,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正确的操作过程,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属于演示的实验,如“家兔动脉血压的神经和体液调节”、“家兔呼吸运动的调节”,由于受条件限制,以往多是老师自己操作示教,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结果。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可见度小,部分学生往往会出现看不清的情况,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整个实验的过程,使学生从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属于学生自做的实验,如“ABO血型鉴定”、“心搏起源分析”等,让学生在实验室反复观看,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方法、步骤、注意事项,使学生操作前心里有数,操作中敢于动手,操作后总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验证理论,既强化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自己动手的操作能力。

  5  运用多媒体归纳,展示知识脉络,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能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多媒体教学中,知识点既可分屏显示,也可多屏呈现,把知识纵穿成串,横穿成线,编织知识的网络,使复杂的问题条理化,从而实现知识体系的顺利建构,形成知识网络。既提高了学生有效识记,又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有点的突破、线的链接,又有知识体系的构建,系统地显示出了知识脉络,使学生对每节课每章书,乃至全书知识脉络和思路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清晰地明确各部分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做到既宏观在握,又微观在胸。信息量的扩大,以及对各种信息之间联系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信息内容互相渗透,由"单向思维"转向"全方位思维",逐渐培养纵横思维的创新能力。例如,在血液这一章中,以血细胞的生理功能为主线,展开介绍了血液的功能、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血型等内容,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脉络清楚的知识结构,讲清讲透知识之间的联系及其,将本节课的内容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揭示各知识板块的联系,使学生将各知识板块整合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对学生能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提供了帮助。
    
  应用信息化技术向具备一定条件的医学生传输医学知识、技能,使其成为符合一定医学标准的人才,是积极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医学学科课程整合水平,促进医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但是多媒体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应该被视为增强教学效果的辅助工具,而不能取代教师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不可滥用;要选择好恰当的切入点,配合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目的。如何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进行整合,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
    [1] 黄晓峰.在多媒体教学中如何进行多媒体素材采集[J].医学教育探索,2003,2(1):62-64.

  [2] 朱绍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医学教育技术,2003,17(4):218-220.

  [3] 张雪梅,尹一兵.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4):4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