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及其创新性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7-12
摘要:本文以作者实际经验为材料,介绍了内科老年病人心理问题,并给出了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关键字:内科老年病人    心理问题    护理 
一、心理问题及护理原则 
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护理原则:解释一支持一放松训练。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予以认真的解释,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特殊情况除外如癌症患者等),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不利影响,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例1:男,“岁,以心源性晕厥”首次入院。病人不知道自己患了何种严重的心脏病或是脑血管病,因此焦虑不安,经用上述原则进行心理护理,取得了理想效果,确诊后二周出院。 
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护理原则:建立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的渠道是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这类病人虽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在护理上要主动与病人接触,交流思想,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 
    例2:男,68岁,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病人很少讲话,独自活动,常在床上长时间静卧。我们就主动同他交谈,有针对性地将同病室的病人集中起来参加一些活动,并向病人讲解交往的好处和方法,鼓励他多和别人接触。经过一段时间,病人已和病友们建立了感情,不再感到孤独寂寞了。 
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护理原则:关心一支持一鼓励。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在精神上要首先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例3:女,62岁,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伴消化性溃疡”而入院。平素生活能力很强,患脑血管病后左侧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又患新病,思想负担较重,认为年龄偏大,恢复无望,遂产生悲观心理,甚至不想活了。经与家属配合,关心病人,讲清道理,积极配合治疗并加强营养和功能恢复训练,经三个月的住院治疗,生活能够完全自理。
4、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对这类病人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更加细心,服务周到,言行要谨慎,不要让病人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同时向病人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 
    例4:女,68岁,肺癌,病情加重,咳嗽加剧伴咳血,胸痛明显加重,病人异常恐惧。我们在加强医疗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痛苦的同时,告诉病人这是肺结核所致,随着上述症状的缓解,病人也减轻了心理负性压力,后虽死亡,但在这期间病人恐惧紧张心理明显减轻,减少了临终前期的心理压力。 
5、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护理原则:有充分依据的适度保证一疏导一解释。 
    例5:男,65岁,以“高血压原因待查”入院,一周后血压恢复正常,查无器质性原因。然而病人自觉身体多处不适,对找不到病因感到很不满意。对此我们采用疏导的方法,耐心地向病人解释血压升高而住院期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原因,说明与病人入院前一天与人吵架有关,并作了适度的保证性说明,二夭后病人高兴出院。 
6、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对此类病人要理解,宽容和忍让,同时进行开导,给以周到的服务去感动病人,使其改变态度。 
    例6:男,71岁,冠心病,总是嫌别人讲话声音大,护士打针太疼,动作不轻柔等而大声斥责。对此,我们不计较,反而更加关心他帮助他,在护理操作上动作更加柔和细致,病人很受感动,后来向我们再三道歉7、过分依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护理原则:向病人讲解活动的重要性,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 
例7:女,64岁,肾孟肾炎,经已显著进步,但病人已卧床一月余,很少起床活动,凡事由家属或护士帮助完成。根据该病人的具体情况,我们首先改变了护理级别,让病人下床作适度的活动,并规定每日活动次数和时间,在家属陪护下鼓励病人做生活自理训练,三周后病情痊愈出院。 
二、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创新性研究——有效沟通 
1 语言性沟通 
1.1 劝说开导 
《素问·汤液·醴论》曰:“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也。”历代名医一再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故护理人员应“视人犹已”,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故护理人员与患者应“两神相照,两心相注”,耐心说理开导,达到有效沟通,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 
1.2 交心谈心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闲谈,聊天,拉家常,“问者不觉烦,病者不觉厌”,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疾病发生的演变过程,病人在患病前后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疾病发生以后的思想情绪的急剧变化,可以进一步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知识基础,以及对疾病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是紧张害怕、恐惧还是乐观,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同时还可以了解病人家属的思想状况,想法,要求及存在的实际困难。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2 非语言性沟通 
2.1 移情相制 
2.1.1 移情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后,往往将注意力经常集中在疾病上面,怕病情变重,怕不易治愈,怕因病影响工作、劳动、学习和生活,整天围绕着疾病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甚至紧张、惶惶不可终日。对于这类病人,护理中可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还可以在病区加强有效卫生宣教,组织卫生知识小讲课,讲些预后好的病例给病人听,以解除顾虑。也可以在病区建立病房阅览室,购些书报杂志给病人看,分散病人的注意力,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一些活动,如做健身操、气功、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还可以组织病人搞些娱乐活动,看看电视等。正如清代医家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心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 
2.1.2 相制 
相制,即是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达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精神疗法。如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忧伤的患者给予更多的照顾,关心他们的生活,以真诚的态度聆听他们的烦恼的诉说,并且有意识地多说些令人愉快的事或笑话,让其听听相声,看看喜剧,保持一种愉快的情绪,以制约忧伤之情,这正是中医学中独特的情志治疗方法——“喜胜忧”的思想体现。 
在新的护理模式中,护理工作已不是简单的打针、发药等技能工作,而是包括了有心理护理在内的更为复杂的,具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些创造性活动需要通过有效的护患沟通来完成,有效沟通则是实施心身整体护理的关键,通过有效沟通来提高护理质量,使病人从身心两方面得到最满意的康复。 
: 
1.昌杰   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邵永春  内科整体护理中的健康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  1999 
3.张梅钦  浅谈内科疾病社区护理实践  Medical  Journa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