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利用的基础性研究探讨
【摘要】 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利用是提高当代中医临床与学术水平的重要环节,是保持与发扬中医药优势与特色的永恒课题。但其利用前提是必须开展书目数据库等基础性研究。分析了我国中医古籍书目数据研制、读本出版及化状况,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中医药古籍;利用;基础研究
Abstract: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ancient TCM books are the key links in improving contemporary TCM clinic and academic level,also the forever subject for keeping and developing TCM advantages and features.However,its utilization must be in prerequisite of carrying out the basic study of booklist database.Hereby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state of our country’s ancient TCM booklist database study,modern book issue and electricitizaiton,and puts forward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Key words: ancient TCM books;utilization;basic research
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学的载体,它产生于秦汉之际,于宋金元三代,鼎盛于明清时期,记载了历代医家研究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成果,是中医药学传承发展的保障,是当代医家学习与研究中医药学的文献宝库。对一个具有悠久渊源的学科来说,古籍是它的本底资料。本底资料发掘研究不够,这个学科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逐渐失去它的优势与特色[1]。对它的研究利用的前提是首先要全面系统地开展其利用前的基础性研究,即开展书目数据研究,现代读本出版状况研究及电子化状况研究。
1 调查存量,加强中医药古籍书目数据库研究
全面发掘整理中医药古籍的基础研究,首先是全面掌握现存于世的中医药古籍为哪些单位或个人收藏。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药古籍散存在全国各地的中医、西校与研究院所图书资料机构、公共图书馆、文物博物馆以及中国院与其它研究系统图书馆,有的甚至流失在境外。同一种中医药古籍的不同刻本也会存放在不同地点。据日本学者真柳诚等调查研究,我国业已失传但存在于海外的中医药古籍不下150种。至于国外尚存而我国已无的中医药古籍珍稀刻本,数量更多[2]。家底不清,不知道某些学科到底有哪些品种,某部古医籍究竟留存多少刻本,这种状况无疑制约了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利用。
中国中医研究院1961年主编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联目》)收入7000余种分藏在60余家图书馆的中医药古籍,为当时中医古籍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方便。由于十年动乱,中医药古籍离散现象严重,该《联目》已不能准确反映馆藏,中国中医研究院1978年重编《全国中医联合目录》,该目录于1991年出版以来,为中国大陆现存中医药古籍研究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该目录如同1961年版,收入单位仅限于大陆省、市级以上单位[3]。事实上,各省的地、市、县级的相关单位也收藏有数量不少的中医药古籍。如浙江省通过调研,发现有400多种未收入该联目[4]。据悉,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于去年开始了《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修订与增补。增加了一些省市地市级收藏单位的中医药古籍。但其收藏范围仍不全面,因为不少省市尚未开展或完成本地的中医药古籍普查,存在海外(包括港、澳、台)的也尚未收进。
为此,建议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对全国性中医药古籍的普查,研制成收录以中国大陆为主,含台、港、澳地区与国外收藏的现存中医药古籍。包括每种中医药古籍流传至今的品种与版本,能够从作者、书名、收藏单位、学科类别等多种途径检索的,并能在互联网上运行的中医药古籍书目数据库,则中医药学的传承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文献资源查询保障。
2 整理出版,全面提供中医药古籍的读本
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利用有着不同层次的需要,对大部分的读者需求来说,并非一定要研阅它们的原本。况且,传存下来的中医药古籍的刻印或抄写本分散收藏在许多地方,借阅它们并非易事。为此,根据不同读者的研阅要求,整理出版中医药古籍的现代读本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新成立近六十年来,我国的出版部门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指导下,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出版了一大批中医药古籍的现代读本。据初步统计,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医古籍出版社为主,出版的品种在2000种以上。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校注本、点校本、语译本与编校本等一系列的名医名著。中医古籍出版社则侧重于孤珍本古医籍的影印出版,为学术界提供了千余种的古医籍的复制本。上海技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与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单位也整理出版了一批具有中医地方特色的古医籍[5]。但也存在着学科覆盖面不完整及重复出版等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满足上述各层次读者的研读利用需求,建议有关部门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今后的出版规划。
3 发挥优势,推进中医药古籍的数字化化
为了凸显中医药学的优势和特色,充分发挥其防治疾病的作用,必须加快对中医药古籍的研究利用与开发。这已成为当前医界的共识,其浓烈氛围也已形成。系统整理出版中医药古籍的现代读本能够满足对其研究的基本需求,但对开发层面的需求来说,显然是滞后的。为此,只有加快中医古籍的数字化网络化,才是为读者提供全方位利用的最佳途径。
数字化网络化的中医药古籍相比纸质的中医药古籍,在为读者利用方面具有明示的优势。其一,它可以把分布在各地各单位的所有品种的中医药古籍及其不同版本用数字技术收集,存储和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联机的,开发的和共享的现代化系统,为中医药古籍的共享利用提供了坦途;其二,它可以使读者“足不出户”,在本地本单位通过英特网即可查阅到这个系统中的所有中医药古籍,由此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人力与经费,能极大提高利用的效益。
我国的中医药古籍的数字化网络化虽起步较晚,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相比其他学科的古籍,存在不小的差距。笔者通过网络检索发现目前较为权威的古医籍网络化资源仍然非常有限。一部分较早的中医药古籍网站,因各种原因而无法访问,如中国医药古籍检索系统(http://www.tcmet.tw/)[6]。而可以轻松访问的网站,往往又存在各自的不足,如中医药方面的古籍比较缺乏,或者权威性不够,质量优劣难辨,并且检索系统不够完善,内容上也多有重复。为此建议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协调下,联合文化部、部等,尽快组织一个全国性的中医药古籍数字化网络化的领导小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早制定工作方案,将现有中医药古籍分批分期数字化网络化。这将是对中医药古籍研究利用者的最大福音。
【】
[1]胡滨.中医药文献检索[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33-45.
[2]郑金生.海外回归中医药古籍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
[3]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1:1.
[4]胡滨,吕志连,朱树良,等.浙江中医药古籍资源调查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2):87-89.
[5]王育红.建国50年中国古籍出版的成就[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3(17):89-93.
[6]李明杰.古籍网络资源述略[J].图书馆建设,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