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从中医三痹治疗探讨
【摘要】 探讨了医学和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异同。对类风湿关节炎以中医的三痹进行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痹证;治疗
Abstract: It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 of the recognitions to RA between modern medicine and TCM, and makes effective treatment to it in TCM 3?apoplexy.
Key words: RA; diagnosis;apoplexy; treatment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中医又称为尪痹,是一种难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结缔组织病。主要侵及滑膜关节,其病理主要由免疫反应引起的滑膜炎、增生、肉芽浸润,侵蚀破坏关节的软骨面、软骨下骨质、关节囊、韧带和关节附近的肌腱组织,逐渐导致关节的强直、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多关节炎。
1 RA诊断要点
(1)女性多见,发作年龄在16~55岁之间,老年症状缓解或遗留畸形、功能障碍。(2)晨僵至少1h,对称性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胀(持续至少6周)。(3)多小关节炎症表现。以近侧指间关节最多见,其他顺序为掌指、趾间、腕、膝、肘、肩及髋关节;远端指间关节不发病,上颈椎可发病。(4)有皮下结节出现在肘、腕或踝部的伸面。
发作时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多次发作缓解后遗留功能障碍或关节畸形。在手部掌指关节出现尺偏畸形,各手指呈鹅颈畸形或钮扣状畸形,各大关节屈曲挛缩多见。 病变活动时血沉增快;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手部X摄片具有典型的类风湿关节改变,包括糜烂和明确的骨质脱钙。早期三联征,近端指关节梭形肿胀,掌骨头距离增宽和下尺桡关节肿胀,骨质稀疏;中期有骨侵蚀或进行性关节软骨破坏,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囊性变并破向关节腔;后期关节间隙消失、结构紊乱,有纤维性和骨性强直、脱位与挛缩。
2 RA中医病因、病机、病位的认识
根据RA的性质与临床特征,RA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属虚损性疾病,与中医的“尪痹”、“顽痹”、“周痹”、“肾痹”、“痛痹”等病证相似。所谓三痹者,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RA的发生主要是人体在劳倦涉水或汗出淋雨等情况下,致使阳气受损,腠理空虚,卫气不固,风寒湿邪乘虚合而侵袭肌肤,流注经络,留于筋骨关节,痹阻不通,内外邪交合,气滞、血瘀、痰凝等互结为病,致关节发炎或化热成毒,闭阻经络,深入骨骱,败坏形体筋膜,侵蚀软骨及骨,逐渐导致关节肿胀、疼痛、强直、僵硬、畸形和功能严重受损,甚则循经络侵袭相合之内在脏腑,使病情逐渐加重,缠绵难愈。其病因为风寒湿邪杂至;病机为气滞、血瘀、痰凝等互结为病,化热成毒,痹阻不通,屈伸不利;病位为关节的筋骨膜,在脏为肝肾脾,在内为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肝肾亏虚。
3 RA中医三痹分型探讨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本病的传统方法,目前对本病的具体分型没有完全统一。有的从病因分型,1988年4月昆明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会议修订的中医分型,将其分为4型即风重型、湿重型、寒重型、化热型;有的从脏腑分型,或将病因和脏腑混合分型,或以脏腑虚损为本,邪实为标结合分型,或按病机系统分型;1985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分会第三次痹证专题学术讨论会通过的“痹证临床科研设计方案”,将其分为早、中、晚期治疗;许多学者认为早期风湿居多,中期湿热为主,晚期则以气虚、阳虚常见。本文三痹以早中晚(轻中重)、因机位混合分型辨证,早期以病因为主,内外邪交合,风寒湿杂至,为风寒湿三痹,祛风散寒除湿、养血温阳健脾;中期、活动期以病机为主,气滞血瘀痰凝,痰瘀互结发炎或化热成毒,阻络不通,为痰瘀热三痹,理气化瘀祛痰通络,清热消炎解毒去肿;晚期筋骨畸形、肌肉萎缩,以局部关节受损、正气虚(气虚、阴虚、阳虚)为主,为筋骨膜三痹(肝肾脾虚),予健脾补肝肾强筋骨治疗。
4 RA中医三痹
4.1 早期风寒湿三痹
主症为晨僵,小关节肿胀、疼痛,时轻时重,时好时坏,活动受限,并逐渐累及其他对称关节,遇寒冷潮湿或阴雨天气病情加重,全身乏力、肌酸等;舌淡,苔滑或白腻,脉浮紧或弦紧;治宜祛风散寒除湿、养血温阳健脾。方用三痹汤(熟附子、制川乌、桂心、细辛、木防己、白术、白芍、当归、川芎、茯苓、生姜、大枣、炙甘草),风重者予防风汤(防风、麻黄、官桂、秦艽、葛根、黄芩、当归、茯苓、杏仁、生姜、大枣、甘草),寒重者予乌头汤或乌附麻辛桂姜汤,湿重者予薏苡仁汤,有化热之象,宜寒热并用,予桂枝芍药知母汤。上肢关节病变为主加桑枝、白芷,下肢关节病变者加牛膝,胸闷恶心、腹胀、麻木有痰者加陈皮、法夏,疼痛甚有瘀者加乳香、没药,寒湿阻络加威灵仙、姜黄,肌肤不仁加海桐皮、豨莶草,关节不利加伸筋草、络石藤、海风藤。
朱益忠: 类风湿关节炎从中医三痹治疗探讨
朱益忠: 类风湿关节炎从中医三痹治疗探讨
4.2 中期活动期痰瘀热三痹
主症为晨僵,手足关节肿胀疼痛、拒按、触之发热,关节屈伸不利,皮下结节、瘀斑,病情逐渐加重,甚至强直变形或足跟痛不能着地,可有口渴不欲饮、咽疼、溲赤、烦闷等全身症状;舌质紫或暗红,苔黄,脉弦细或涩数;治宜理气化瘀祛痰通络,清热消炎解毒去肿。方用身痛逐瘀汤(秦艽、羌活、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甘草、没药、五灵脂、牛膝、地龙、香附)加忍冬藤、青风藤、桑枝、虎杖、知母、石膏;湿痰为主,予四妙丸(苍术、黄柏、牛膝、苡仁)加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土贝母、白芥子、胆南星;血瘀为主,予桃红饮(桃仁、红花、川芎、当归尾、威灵仙)加赤芍、鸡血藤、莪术、姜黄、乳香、没药、苏木、地鳖虫;炎热为主,予白虎桂枝汤加减;皮肤有红斑者,犀角汤(犀角、羚羊角、黄芩、栀子、大黄、升麻、射干、前胡)加牡丹皮、地肤子、徐长卿;感受热毒之邪或风寒湿郁致痰瘀化热成毒,其清热解毒常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
4.3 晚期筋骨膜三痹
主症为痹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肌肉瘦削,或有硬结贫血,腰痛不能转侧,乏力,关节肿大、畸形、僵硬,不可屈伸,功能丧失;常伴头晕耳鸣,视物昏花;舌质淡有齿痕,脉沉弱或弦细;治宜健脾补肝肾强筋骨,兼通络排毒祛邪。方用虎潜丸(黄柏、龟板、知母、熟地、白芍、锁阳、干姜、炙狗骨、陈皮)加骨碎补、鸡血藤、稀签草;肝肾脾虚,予独活寄生汤(独活、防风、川芎、牛膝、桑寄生、秦艽、杜仲、当归、茯苓、党参、熟地、白芍、细辛、甘草、肉桂);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予八珍汤(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川芎、当归、熟地、白芍、生姜、大枣);肝肾阴亏予大补阴丸(黄柏、知母、熟地、龟板);腰酸背疼,肾气不足,肝肾阳虚,予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莵丝子、杜仲、鹿角胶、当归、附子、肉桂)加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病程较久,抽搐疼痛,肢体拘挛者,常配地龙、全蝎、蜈蚣、天虫、白僵蚕、穿山甲、白花蛇、蕲蛇等通络止痛驱邪的虫类药物。
5 三痹治疗RA体会
5.1 RA中医三痹辨证分型不以病程长短分早晚,而以病情轻重、病理进程分早中晚期。其三痹辨证是相对的,临床往往虚实寒热夹杂、因机互见,风寒湿三痹之中可见痰瘀发热及气血亏虚,痰瘀热三痹之中夹杂风寒湿邪郁久化热为毒及阴虚内热,晚期筋骨膜三痹肝肾脾虚中兼有风寒湿邪及痰瘀热证,临床RA常常反复发作,各期三痹相继出现,临证应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5.2 早期治疗,尽早祛除病邪和遏止疾病进程,防止关节发炎及变形,对RA病人至关重要;应注意天气变化和保暖。中期、活动期控制炎症,清除痰瘀热毒病理产物,其清热解毒消炎、祛痰化瘀通络治疗是关键。对于已有明显畸形的晚期患者,则以康复关节功能为主要措施,必要时施行手术。
5.3 RA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西医只能延缓其病理变化,对症治疗,不能根治。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选用不同药物先后交替长期治疗,以中医辨证治疗为主,配以西药和局部穴位注射,能尽快取得治疗效果,增加病人信心。
5.4 中医三痹辨证对RA认识责之于三,即肝脾肾、风寒湿、气滞血瘀痰凝。临床上中期治疗效果最好,活动期是风寒湿郁而化热或气滞血瘀、湿阻精凝为痰,瘀痰互结化热成毒,发热主要由病理产物痰瘀所致,治疗痰瘀热痹主要为祛痰化瘀通络、清热解毒消炎,这与西医抗免疫反应、清除免疫复合物、消炎止痛治疗相一致。通络治疗主要为藤类和虫类药,搜风通络,直达四肢筋骨膜,使久病入血入络之邪得除,从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RA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借鉴。
【】
[1]周光武,鲁贤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