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五味子多糖灌胃给药镇痛作用的观察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丹娜,罗晶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五味子多糖灌胃给药对小鼠酒石酸锑钾扭体反应和大鼠甲醛致痛行为的抑制作用. 方法: 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组(100 mg/kg)和五味子多糖20,50和100 mg/kg不同浓度组. 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100 mg/kg)组,五味子多糖20,50 和100 mg/kg不同浓度组. 五味子多糖采取灌胃给药,连续给药7 d,于第8日给药后进行痛行为学检测. 分别给予小鼠腹腔注射0.2,0.5 mL/L酒石酸锑钾后观察并记录10 min的扭体次数. 大鼠左后足底掌侧皮下注射20 g/L甲醛50 μL 后,立即放入20 cm×20 cm×25 cm的树脂玻璃箱中,记录大鼠60 min内每5 min出现自发缩足、舔足的持续时间. 以缩足和舔足时间之和作为伤害性反应的行为学指标. 结果: 五味子多糖灌胃给药对于小鼠的扭体反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剂量20,50和100 mg/kg下的扭体次数分别为(27.80±5.81)次,(24.90±3.75)次和(15.30±3.43)次,与对照组(32.90±7.40)次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0和100 mg/kg五味子多糖可显著降低甲醛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伤害性反应表达,而20 mg/kg五味子多糖对甲醛疼痛双相反应无抑制作用. 结论: 五味子多糖灌胃给药对于小鼠扭体试验和大鼠甲醛试验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性痛都有镇痛作用.

【关键词】  五味子多糖;灌胃;镇痛

  0引言

  在对镇痛药物的探索研究中,中药、天然药物越来越凸显其药效良好、无成瘾性、不良反应少及资源丰富等优势, 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 五味子又名五梅子、玄及、会及、山花椒等,木兰科多年生落叶藤本. 五味子多糖是从五味子干燥成熟果实中提取的含有五味子总多糖,17种以上氨基酸和16种以上微量元素的混合物[1],具有保肝、抗疲劳、抗衰老、增强免疫等药理作用[2-3]. 以往的研究[4-6]表明,五味子多糖灌胃给药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但有关其镇痛作用的研究还少见报道. 我们利用小鼠扭体试验和大鼠甲醛试验建立两种不同的病理性痛模型,以观察不同剂量五味子多糖灌胃给药是否可产生镇痛作用.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昆明种小鼠50只,体质量18~24 g,雌雄兼用;SD大鼠50只,体质量180~240 g,雌雄兼用(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五味子多糖(西安新通制药有限公司);阿司匹林(南京制药厂生产,批号920916);酒石酸锑钾,甲醛(西安新通制药有限公司).

  1.2方法

  1.2.1实验分组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组(100 mg/kg),五味子多糖20,50和100 mg/kg不同浓度组. 每组动物10只. 50只大鼠也同样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组(100 mg/kg),五味子多糖20,50和100 mg/kg不同浓度组. 每组动物10只. 五味子多糖和生理盐水组采取灌胃给药,连续给药7 d,在第8日给药后进行痛行为学检测. 阿司匹林组在第8日五味子多糖和生理盐水组给药的同时采取腹腔注射给药.

  1.2.2模型制作

  1.2.2.1小鼠酒石酸锑钾扭体试验给予小鼠腹腔注射0.2和0.5 mL/L酒石酸锑钾,给药后观察和记录10 min的扭体次数,并镇痛率. 小鼠一次扭体的判定标准为:腹部收缩,四肢伸展,躯干拉伸. 镇痛率的计算方法:镇痛率(%)=(五味子多糖组/阿司匹林组扭体次数-生理盐水组扭体次数)/生理盐水组扭体次数×100%.

  1.2.2.2大鼠甲醛试验在大鼠左后足底掌侧皮下注射20 g/L甲醛50 μL后,立即将大鼠放入20 cm×20 cm×25 cm的树脂玻璃箱中,用秒表记录大鼠60 min内每5 min出现的自发缩足和舔足的持续时间. 采用Abbott等[7]的方法将缩足和舔足时间之和作为伤害性反应的行为学指标. 选择间隔观察时间为5 min是因甲醛试验的第一时相时间为0~5 min.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五味子多糖组和阿司匹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比较用SPSS11.0软件进行LSD?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五味子多糖对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小鼠酒石酸锑钾扭体试验结果显示,五味子多糖灌胃给药对于小鼠的扭体反应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五味子多糖20 mg/kg组,50 mg/kg组和100 mg/kg组的小鼠扭体次数分别为(27.80±5.81)次,(24.90±3.75)次和(15.30±3.43)次,与生理盐水对照组(32.90±7.40)次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 mg/kg组P<0.05,50 mg/kg组和100 mg/kg组P<0.01),其镇痛率分别为15.5%,24.3%和53.5%.

  2.2五味子多糖对大鼠痛行为持续时间的影响在大鼠左后足掌面皮下注射20 g/L甲醛 50 μL后,出现典型的双相伤害性反应,即在致痛后立即出现致痛侧的缩足、舔足行为,持续约5 min,相对安静约5~10 min,再次出现上述伤害性行为表现,持续约40 min(图1A). 结果表明,较高剂量的五味子多糖(50 mg/kg和100 mg/kg)可显著降低甲醛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伤害性反应表达,而低剂量的五味子多糖(20 mg/kg)对甲醛疼痛双相反应无抑制作用(图1B).
 
  bP<0.01 vs 生理盐水对照组(n=10, x±s).

  A: 60 min内每5 min大鼠的缩足、舔足时间; B: 第一时间(0~5 min)和第二时间(10~60 min)内大鼠的缩足、舔足时间.

  图1五味子多糖对大鼠甲醛双相反应的抑制作用(略)

  3讨论

  扭体试验和甲醛试验能够模拟不同性质的临床病理性痛,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较为可靠的动物疼痛模型,已普遍应用于疼痛机制研究以及镇痛药物评价. 本研究采用的痛刺激均为化学刺激,但所引起的疼痛性质是不完全相同:扭体法出现的是内脏痛,而甲醛致痛模型出现的是躯体体表痛. 研究结果表明五味子多糖对于酒石酸锑钾所致的内脏痛和甲醛所致伤害性行为反应都有显著抑制作用,可为新型镇痛药物的开发与利用提供.

  至于其镇痛机制,目前还少见报道. 根据以往的研究[5-6,8]报道,五味子具有很强的镇静催眠作用并且能够有效环己酰亚胺诱导的健忘症,提示五味子能够参与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对于五味子多糖的镇静催眠作用,Yoshihiro[9]的研究结果表明5?羟色胺和前列腺素D2(PGD2),作为内源性促睡眠物质,可能参与了这个调节过程. 对于环己酰亚胺诱导的健忘症,五味子多糖的治疗作用可以为5?羟色胺(2)受体拮抗剂所增强;为5?羟色胺(1A)受体激动剂、γ?氨基丁酸(A)受体拮抗剂和胆碱能受体拮抗剂所减弱[10]. 因此,我们推测,五味子多糖对于酒石酸锑钾所致的内脏痛和甲醛所致伤害性行为反应的镇痛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对于内源性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调节作用产生的. 然而,揭示其镇痛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参考】
    [1] 张兰杰,张维华,赵珊红. 北五味子果实中多糖的提取与纯化研究[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4(1):58-60.

  [2] 曾靖,丛铮. 五味子多糖药理作用的初步观察[J]. 赣南医学院学报, 1995,15(1):16-18.

  [3] Yip AY, Loo WT, Chow LW. Fructus Schisandrae (Wuweizi) containing compound in modulating human lymphatic system?a Phase I minimization clinical trial[J]. Biomed Pharmacother, 2007, 61(9):588-590.

  [4] 李玉娟,梁鑫淼,肖红斌,等. 生、炒酸枣仁镇静催眠作用及化学成分比较[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3,20(1):35-37.

  [5] Huang F, Xiong Y, Xu L, et al. Sedative and hypnotic activities of the ethanol fraction from Fructus Schisandrae in mice and rats[J]. J Ethnopharmacol, 2007,4:110(3):471-475.

  [6] 霍艳双,陈晓辉,李康,等. 北五味子的镇静、催眠作用[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05,2(22):126-128.

  [7] Abbott FV, Fraklin KB, Westbrook RF. The formalin test: scoring propertie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phases of the pain response in rats [J]. Pain, 1995,60(6):912.

  [8] Hsieh MT, Wu CR, Wang WH, et al. The ameliorating effect of the water layer of Fructus Schisandrae on cycloheximide?induced amnesia in rats: Interaction with drugs acting at neurotransmitter receptors[J]. Pharmacol Res,2001,43(1):17-22.

  [9] Yoshihiro U. Molecular mechanism of sleep induced by prostaglandin D2[J]. Int Congress Series, 2002,(1233):373-376.

  [10] Jin ZY, Ku BS, Yao HY,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nction of 5?HT1A, 2 receptors and waking?sleeping stages[J]. Chin Pharmacol Bull, 2002, (16):2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