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机理研究进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云廷 孔祥勇 时间:2010-07-12

【摘要】  笔者通过收集、整理近5年来有关针灸颈椎病的实验研究,认为针灸疗法可以改变颈椎病患者局部血流情况,也可以改变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等。但目前的实验研究开展较少,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

【关键词】  颈椎病 针灸疗法 综述

    颈椎病是颈椎及其周围软组织的退行性改变,致使神经、血管、脊髓等受损所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属中医学痹证、眩晕、颈筋急等病证范畴,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本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更趋于年轻化,本病症状复杂,缠绵难愈。其并发或继发的颈源性疾病亦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本病多采用保守疗法,其中针灸疗法疗效显著,但有关的实验研究开展较少。笔者收集了近5年来针灸治疗颈椎病的部分实验研究,整理如下。

    机理探讨

    针刺可改善颈椎局部血流及血管情况,并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情况等。黄聪阳等[1]认为针刺夹脊穴不仅可以改善血流速度,提高血流量,而且针效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 并与疗程有一定关系。谭吉林等[2]采用针刺配合颈椎牵引观察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的变化,认为针刺配合颈椎牵引能够减轻颈椎退变对血管的机械压迫,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增大椎动脉内径和血流速度,从而改善脑干中的网状结构、前庭神经核区和内耳的缺血,达到平眩晕目的。吴绪荣等[3]认为水针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以明显改善血流量、血流速度、血管内径,使之接近于正常水平。庄礼兴等[4]观察压灸百会穴配合电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TCD)变化,认为艾火热力的渗透温通作用扩张了椎-基底动脉,改善了血流的高粘状态。潘文宇等[5]认为针刺加火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后,其血栓素B2(TXB2)含量明显下降,6?酮?前列腺素(6?keto?PGFla)含量明显升高,使患者的脑血管扩张,血小板聚集受抑制,血流阻力减小,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症状。蒋戈利等[6]采用三步针罐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97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TCD)观察了部分患者治疗前后的椎动脉形态、血流量、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椎动脉血流量增加,平均血流速度加快,椎动脉内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且TCD指标的改善情况与临床疗效相一致。蒋戈利等[7]认为三步针罐法能明显提高椎动脉的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及血管内径。

    苏稼夫等[8]针刺颈椎病患者不同的颈部穴位组,经穴组取大椎、风池、天柱,夹脊组取相应的夹脊穴,并通过经颅多普勒对针刺前后的血流速度进行观察。结果: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状态有明显的即刻效应及近期疗效,针刺不同的颈部穴位导致的即刻效应有差异。说明针刺颈部不同的穴位组均能以双向调节的方式有效地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纠正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

    黄聪阳等[9]对32例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颈椎病患者,用TCD检测针刺颈夹脊穴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结果发现近期效果明显优于即刻效应(TCD参数Vp、Vm、Vd均P<0.01)。说明针刺颈夹脊穴对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效应具有持续性和积累性。

    张建宏等[10]将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为针刺组和常规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及观察针刺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速度及脑电生理的影响。结果:治疗前针刺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CD异常率为77.5%(31/40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异常率为75%(30/40例),以脑干型异常为主。治疗后两组VBA血流速度均有改善,与常规组比较,针刺组椎动脉流速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传导功能均有改善,与常规组相比,针刺组V波的峰潜伏期(PL)、Ⅲ?V和Ⅰ?V波的峰间潜伏期(IPL)改善更显著(P<0.05)。基底动脉低流速Ⅲ?V与Ⅰ?V及IPL之间存在负直线相关关系。因此认为针刺治疗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循环的血流速度及脑干神经传导功能。李俊[11]通过临床观察证实,针刺与低频脉冲磁两种疗法均能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有效地改善和纠正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缓解颈性眩晕、头痛等症状。

    针刺疗法可以影响自由基代谢也是其治疗颈椎病的机理之一。姜氏等[12]以63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针刺组(33例)和推拿组(30例),分别以针刺和推拿牵引治疗,观察其疗效及血液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物(LPO)的变化。结果表明,针刺可明显提高红细胞内的SOD活性,并使血浆LPO含量下降(P<0.01),提示针灸疗法具有较明显的改善自由基代谢紊乱的作用。与此同时,临床表现为疼痛减轻,患部功能逐渐恢复。此外,自由基代谢紊乱的改善与针刺疗效之间有着明显的平行关系。结论为针刺抗自由基紊乱,可能是治疗颈椎病的重要机理之一。蒋氏[13]等采用三步针罐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过氧化脂质(LOP)和SOD的改善程度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三步针罐疗法治疗颈椎病部分通过改善自由基代谢紊乱实现的。

    目前,有关针刺颈椎病的动物实验研究开展较少。郑重等[14]采用组织硬化剂注射法建立家兔VCS慢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模型。从注射后第6周开始,电针组家兔行双侧风池、听宫、外关穴电针治疗2周,分别记录10Hz低刺激率、50Hz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和低频(1000Hz)、高频(6000Hz)短纯音耳蜗电图(EcochG)听神经动作电位(AP)阈值,将3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50Hz高刺激率ABR的Ⅲ波峰潜伏期和Ⅰ~Ⅲ波峰间潜伏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P<0.01),电针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各组之间10Hz低刺激率ABR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AP阈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模型组6000HzAP阈值显著高于1000HzAP阈值(P<0.05),电针组1000Hz和6000HzAP阈值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P<0.01)。结论:电针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脑干神经元突触效能和外周听觉通路传导,增强耳蜗高、低频水平,恢复听觉功能。此外,张洪来等[15]通过实验对比电针与牵引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探讨体感诱发电位在颈椎病诊断及疗效评价上的意义,电针组应用电针疗法,以天柱、百劳、大杼为主穴;对照组应用牵引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体感诱发电位。结果:颈椎病患者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低于健康者,峰间潜伏期则明显延长(P<0.01);电针疗法对上述体感诱发电位两指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电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体感诱发电位可以作为颈椎病患者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之一。

    结  语

    在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实验研究方面,总体上其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机理研究甚少,如有小部分资料涉及到疗效机理研究都局限在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血液流变学以及局部血循环的影响等方面。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针灸治疗颈椎病机理的实验研究更少。有关的实验研究主要偏向临床研究方面,动物实验开展的相对较少。

【】
  1 黄聪阳,苏稼夫,周文强,等.针刺颈夹脊穴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即刻与近期效应[J].针灸,2002,22(5)∶325~326.

2 谭吉林,何希俊,郭瑞兰,等.针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6)∶371~375.

3 吴绪荣,孟培燕.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5)∶13~14.

4 庄礼兴,童 娟,李月梅.压灸百会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2000,25(2)∶124~126.

5 潘文宇,李艳慧,宋金带.针刺加火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10~11.

6 蒋戈利,刘玉珍,邢 军,等.三步针罐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8(2):1131.

7 蒋戈利,刘玉珍,邢 军,等.三步针罐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2,20(3)∶72~74.

8 苏稼夫,周文强,黄聪阳,等.以TCD观察针刺对颈椎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2):115~118.

9 黄聪阳,苏稼夫,周文强,等.针刺颈夹脊穴对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 ,2004,22(5):848~849.

10 张建宏,范建中,齐志强.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TCD和BAEP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4):229~232.

11 李 俊.针刺与脉冲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对比[J].河南中医,2005,25(7):68~69.

12 姜 杰,尚向明.针刺对颈椎病患者LPO、SOD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5):11.

13 蒋戈利,邢 军,刘玉珍,等.三步针罐疗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120例的临床研究[J].世界名医杂志,2001,(8):981.

14 郑 重,邓晓筑,张 泉,等.电针改善颈源性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的电生理研究[J]. 中国针灸,2004,24(2):119~123.

15 张洪来,袁 捷,靳 瑞.电针治疗颈椎病的体感诱发电位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