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器械锈蚀原因及防锈管理体会
【关键词】 手术器械;锈蚀;防锈管理
手术器械种类多,使用频率高,部分器械使用一段时间后,在其轴节和齿槽等部位常有生锈的现象,不但会缩短器械的使用寿命,而且还有较大的感染隐患[1]。作者从事手术器械保养工作多年,对生锈器械的处理和预防器械生锈具有一定的经验,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手术器械生锈的原因
1.1 清洗不彻底
手术器械属关键性医疗器材,每次使用后都可能粘染大量的血液或组织液类的有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中所含的盐类与碘类对铬层有一定的腐蚀破坏作用,时间愈久所造成的破坏也就愈大,在器械上干涸的有机污染物所造成的伤害更大,因为这些盐类没有了液体阻隔直接与不锈钢接触,扩大了对铬层的伤害,同时也因为干涸会造成清洗困难,往往残留在器械上,形成长时间的腐蚀,加上后续的高温高压消毒灭菌过程更加速了腐蚀作用。据我们的统计,此类锈蚀占手术器械生锈总量的50%以上。
1.2 化学消毒液浸泡消毒不当
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手术器械使用后通常都要在化学消毒液中进行浸泡消毒。化学消毒液通常都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如含氯消毒液、过氧乙酸、酸性电位水等,器械在化学消毒液中浸泡的时间必须严格控制,否则器械的铬层乃至铁质都可能受到氧化腐蚀。事实上,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繁忙或责任心不强,常常将器械长时间浸泡在化学消毒液中,极容易造成器械短期使用后就锈蚀报废。
1.3 器械清洁方法不正确
手术器械在清洁过程中(如清洗、擦拭等操作)应避免损伤铬层,须使用专用的工具和试剂,并且应严格按规程操作。而在现实的器械清洁工作中,违章操作较普遍,如擦洗器械上干固污染物使用钢丝清洁球和硬毛刷,导致器械铬层被损伤;又如采用除锈剂对器械进行除锈,除锈后又未作有效的防锈处理,结果造成器械产生更严重的二次锈蚀乃至直接报废。
2 手术器械的防锈蚀管理
2.1 防锈基本措施
首先是做好手术器械使用后的清洗工作,器械使用后及时进行高效清洗,将有机物对器械的影响降低到最大限度,如果客观原因不能及时清洗的,应将器械浸泡在多酶清洗液或自来水中进行保湿处理,防止有机污染物干固后增加清洗难度和加速对器械的锈蚀;在清洗器械时严格使用损伤性小的清洗工具,如软毛刷,并注意清洗操作的力度,而且在清洗后的最后漂洗环节尽量采用去离子水(无氧化作用)[2?3]。其次是做好器械的化学浸泡消毒操作,应根据器械有机污染物的特点和污染程度,严格按规范把握好化学消毒液的浓度、温度和作用时间,如在浓度为1 000 mg/L、温度为20 ℃的含氯消毒液中消毒器械的时间不超过30 min;禁止将器械长时间浸泡在化学消毒液中。
2.2 除锈基本措施
通过恰当除锈措施可以使多数锈蚀轻微的手术器械重新焕然一新,对降低医疗成本和医疗风险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器械除锈本身也具有风险性,因为除锈通常都是采用酸性除锈剂,对器械的铬层也有不同程度的氧化腐蚀作用,不正确的除锈可导致器械立即报废。因此,对待器械除锈应谨慎操作,首先要选用医用级的除锈剂,严禁用除锈剂处理器械;其次是严格按规范控制好器械除锈的剂量和作用时间,除锈后的器械应用清水彻底漂洗以去除除锈剂的残余;最后是除锈成功后的器械应及时进行润滑处理,目的是在器械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避免器械二次生锈。
3 讨论
手术器械的基础材质多为碳素钢(Fe),碳素钢在空气暴露下容易氧化锈蚀,为了防止器械生锈,生产商在其表面覆盖一层防锈功能和金属光泽度好的铬,有效阻止器械的铁(Fe)原子与氧气接触,使器械可以重复安全使用;只有在铬层受到破坏后,器械才有生锈的可能。在器械日常的使用和重复利用处理过程中,不规范的操作是造成器械铬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手术器械通常都具有精度高和价格贵等特点,器械生锈后会降低其精度,容易提前报废,不利于管理和降低医疗成本;特别是一些高精度的贵重器械,因锈蚀而报废会给医院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对待器械的生锈管理应标本兼治,重点做好防锈措施和锈蚀后除锈复新措施。
【】
[1] 钟艳芬,覃薇君. 手术室器械的管理和保养[J].广西医学,2000,22(5):1153-1154.
[2] 张菊萍.医用器械清洗、消毒环节值得关注的问题[J].卫生职业,2003,21(5):145-146.
[3] 黄靖雄.清洁(Cleaning)[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5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