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质学说谈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及预防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体质学说 预防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是造成社会劳动力丧失的主要疾病之一,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1]据国家报道患病率为0.2~5.3%,我国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发病率为0.3%左右。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高。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更好地治疗和预防类风湿关节炎,将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把近年来的体质学说引入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和预防大有裨益。
1 体质学说对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补充和完善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历代医家对其发病机理论述颇多,最早见于《素问·痹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所谓饮食居处,为其病本”;《素问·评热病论》中说:“风雨寒热,不得虚,不能独伤人”,“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从正气不足的角度认识痹证的病机“寸口脉沉而弱……故日历节”。《类证治裁·痹证》云:“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内所阻,不能宣汗,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由此可见,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既有外因又有内因。近年来已有诸多学者认识到体质在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而提出各自的体质学说。如王琦[2]认为:“体质是在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匡调元[3]认为:“体质决定了某种疾病的易感性和所产生的病理类型的倾向性”;而何裕民等[4]指出:“体质是人群中的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等方面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性,生理上表现为在机能代谢、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病理上表现为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疾病转变、转归的倾向性。”尽管表述不同,但对体质的特殊地位以及对体质与疾病的易感性、转变、转归存在密切联系的观点,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临床学者的诸多观点,如王为兰[5]认为本病基本病变是“瘀”,赵绍琴[6]认为RA关节肿大一旦形成则应从痰论治,因为凡关节肿大疼痛多属有形之邪留滞其间,痰浊、水饮、瘀血皆其类也。刘英等[7]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期始终有毒的存在,主要有热毒、湿毒、瘀毒等这些病机可以看作是从不同角度对类风湿关节炎体质的认识。
2 体质是辨证的简化和深化
目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和报道主要以辨证施治为主,但必须指出类风湿关节炎证型较多,随着疾病的变化,多出现复合证如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等,或者是复合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兼肺间质纤维化、类风湿关节炎兼骨关节炎等。随着病情演变及药物治疗干预,症状不断变化,证型也不断变化,使得临床分型较多,过多的分型使辨证论治的适用性和依从性降低。而汉方医学认为:“各种慢性病、疑难病多属于体质性疾病,强调对体质的治疗,并不考虑病或证的具体情况”,相对证型来说体质更稳定也更简化,而相对稳定的体质却贯穿于漫长的病理过程的始终。体质决定了证型和倾向,是类风湿关节炎同病异证和同病异治的根本和依据。
3 以体质为指导而遣方用药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个缓慢的病理过程,其病机复杂,病情顽固,需要长期不懈的。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以长期应用非甾类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等为其主要措施,而中医目前的辨证治疗虽然能体现其个体化治疗和灵活性,但是长期治疗的适用性和患者的依从性较差,如能针对其失衡体质进行长期调整,则更能体现其“治病求本”和“整体治疗”的原则。对类风湿关节炎而言,不仅要掌握它的普遍,更要从中寻求有相同体质人群发病、转变和转归的特殊规律。这一点对临床遣方用药帮助很大。唐代首载于《备急千金要方》的独活寄生汤创立并能一直沿用至今是因为他对类风湿关节炎“气虚体质”有深刻的认识;而各种活血化瘀针剂,如丹红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等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普遍应用,说明了同行对“血瘀体质”的认可,王孝杰等[8]从痰治痹说明“痰湿体质”与类风湿关节炎关系密切。
4 以体质指导预防
随着对体质学说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在其未发病前,对有潜在病理体质的高危人群进行筛选和确定。通过积极改变、调理其体质,同时阻止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截断并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预防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
[1] 风湿病诊断与诊断评析[J].上海技术出版社,2004,9.
[2] 王 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70.
[3] 匡调元.体质病研究[N].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8,1(2):3.
[4] 何裕民,王 莉,石风亭,等.体质的聚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5):7.
[5] 李文芳.王为兰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河南中医,1992,12(3):36.
[6] 彭建中.赵绍琴教授从痰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J].中国中医药报,1994,9(5):57.
[7] 刘 英.从毒探讨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7):390~392.
[8] 王孝杰,董亚平.从痰治痹六法浅谈[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